-
公开(公告)号:CN111791658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010186388.4
申请日:2020-03-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G1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振器壳体,具备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在上壁板与上壁加强板之间夹装有供减振器安装用的紧固构件插通的多个轴环。轴环配置在绕减振器的圆周上。减振器的上部通过所述紧固构件而紧固固定于上壁加强板和上壁板。在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向对方构件方向鼓出的凹陷部。凹陷部在配置轴环的圆周上配置于相邻的轴环之间。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在凹陷部处结合于对方构件。
-
公开(公告)号:CN110077469B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1910066844.9
申请日:2019-01-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微小重叠碰撞时保护配置在地板上的电池的车身构造。其包括:配置在车辆前方侧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一对前侧车架(14、14);配置在各前侧车架(14)的车辆前端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下构件(18)及角撑板(24)(载荷承受部);配置在各前侧车架(1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轮(26);以及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纵梁(25、25),载荷承受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8a、24c)与前轮(26)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6a)相比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前轮(2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6b)与下纵梁(25)的车辆前端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5a)相比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
-
公开(公告)号:CN112714737A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1980060821.5
申请日:2019-07-0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车身下部结构(12)具备前腿横梁(18)、蓄电池封装体(25)和第一连结托架~第四连结托架(71~74)。前腿横梁朝向车宽方向而设置于底板(15)。蓄电池封装体收纳于底板的下方且具备第二横梁(50)。第二横梁相对于前腿横梁向车身前后方向隔开间隔且朝向车宽方向配置。第一连结托架~第四连结托架从前腿横梁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出,且通过贯穿底板的开口部的紧固连结螺栓(82)紧固连结于第二横梁。
-
公开(公告)号:CN111791658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186388.4
申请日:2020-03-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G1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振器壳体,具备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在上壁板与上壁加强板之间夹装有供减振器安装用的紧固构件插通的多个轴环。轴环配置在绕减振器的圆周上。减振器的上部通过所述紧固构件而紧固固定于上壁加强板和上壁板。在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向对方构件方向鼓出的凹陷部。凹陷部在配置轴环的圆周上配置于相邻的轴环之间。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在凹陷部处结合于对方构件。
-
公开(公告)号:CN106945494B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610891789.3
申请日:2016-10-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5/12 , B60K1/00 , B60K5/1241 , B60Y2306/01 , B62D21/11 , B62D21/15 , B62D21/15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具有由带状的金属板构成的连接部件(10),所述连接部件具有:板状的底部(11);第一折弯部(12),其使所述底部(11)的周缘折弯而形成;和周壁部(13),其通过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并且形成为连续的环状,所述连接部件的底部在长度方向上向上方或下方形成为V字状。
-
公开(公告)号:CN103183060A
公开(公告)日:2013-07-03
申请号:CN201210482644.X
申请日:2012-11-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5/08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能够防止隔板构成部件的闭合截面的开口现象并确保适于操纵稳定性的刚性。车身前部构造具有支承散热器(17)的矩形的隔板(16),在隔板(16)上具有:在隔板(16)的两侧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隔板侧部件(31、32);和在隔板侧部件(31、32)的下端(31b、32b)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下部件(34),隔板下部件(34)形成得比一对隔板侧部件(31、32)间的距离短,在隔板下部件(34)与隔板侧部件(31、32)之间具有沿车宽方向架设的一对伸出部(38、38),通过隔板下部件(34)的两端(34a、34a)支承散热器(17),并且隔板下部件(34)以沿车辆前后方向架设的方式接合在一对伸出部(38、38)的内部。
-
公开(公告)号:CN216101311U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122400270.X
申请日:2021-09-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车轮,其中所述车辆具有车轮罩、所述车轮以及轮胎,所述轮胎安装在所述车轮上而形成轮胎气室,在所述车轮的轮胎气室侧固定有突出部件。其中,所述突出部件的径向外侧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起。当车辆受到碰撞而轮胎被推动时,突出部件上的突起会与车轮罩接触,并且通过突起使车轮卡在车轮罩上,从而形成一个负载传递路径。如此,可以将碰撞负载通过车轮引导到车身边框,防止其传递到车辆内部和乘员。另一方面,轮胎本身也可以作为有效的减震结构,提高车辆碰撞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216374061U
公开(公告)日:2022-04-26
申请号:CN202122577349.X
申请日:2021-10-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车轮,其中所述车辆具有车轮罩、所述车轮以及轮胎,所述轮胎安装在所述车轮上而形成轮胎气室,在所述车轮的轮胎气室侧固定有突出部件,所述突出部件与所述车轮同心地形成。所述车轮的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件的径向外端被形成为在所述车辆外侧具有比在所述车辆内侧更大的直径。当车辆受到碰撞,轮胎被推动,使得突出部件与车轮罩内侧接触。此时,所述突出部件的形状会使车轮朝向不撞击车体的方向旋转,使得碰撞负载难以传递到车辆内部和乘员身上,提高了车辆碰撞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用车轮,通过对车轮的结构改良来减少车辆受到碰撞时,从车轮传递到车辆内部和乘员的碰撞负载。
-
公开(公告)号:CN214396382U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2022413815.6
申请日:2020-10-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与以往比较使电池组的容量增加。在各下纵梁(12)的下部(44)的下方设置支承电池组(16)的电池组支承部件(30),在上部(42)的内部配置吸收侧碰撞载荷的载荷吸收部件(50),在下部(44)的内壁外侧配置支承侧碰撞载荷的载荷支承部(26),在电池组(16)的内部配置能够将输入至载荷支承部(26)的侧碰撞载荷沿车宽方向传递的电池组横梁(24),电池组支持部件(30)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至电池组横梁(24)的下表面,并且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中空体(80),多个中空体(80)在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中在车宽方向上邻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