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954685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119760.9
申请日:2022-02-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可靠地减轻蓄电池壳体的损伤的车身结构。车身结构具备:蓄电池壳体(81),其配置于车身(10)的地板(23)的下方,且收纳蓄电池(85);以及壳体搭载框架(103),其将在蓄电池壳体的车宽方向侧方设置的下边梁(31)与蓄电池壳体连结,且支承蓄电池壳体。壳体搭载框架(103)具备:下部框架(161),其跨下边梁(31)和蓄电池壳体而设置;以及上部框架(162),其从下部框架(161)立起,且支承蓄电池壳体,并且在车宽方向上与蓄电池壳体并列配置。壳体搭载框架(103)具有设置于下部框架(161)中的位于上部框架(162)的下方的部位且比与该部位不同的其他部位脆弱的脆弱部(164)。
-
公开(公告)号:CN114851822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046200.5
申请日:2022-01-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 B60L50/60 , B60L50/64 , H01M50/244 , H01M50/242 , H01M50/2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保护蓄电池、而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20)具备蓄电池托盘(71),该蓄电池托盘(71)包括底板部(76)、右侧框架(96)及左侧框架。蓄电池托盘具有电池配置区域部(115)、以及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116)及左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在电池配置区域部载置有蓄电池模块(62)。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设置于电池配置区域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右侧框架及左侧框架形成为比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薄壁。另外,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在下部形成有易变形部(118)。
-
公开(公告)号:CN105593108B
公开(公告)日:2017-10-27
申请号:CN201480054168.9
申请日:2014-10-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立胁正章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04 , B60K2001/0438 , B62D25/14 , B62D25/145 , B62D25/2045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11)具有:仪表盘部(20),其划分发动机室(12)和车室(13);底板部(40),其构成车室(13)的地板;和加强筋部(60),其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设在从仪表盘部(20)至底板部(40)的前部的范围内,呈向车室(13)侧鼓出的形状。而且,加强筋部(60)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延伸部(61、61);和将该一对延伸部(61、61)的后端彼此连接的连接部(62),且该加强筋部从车室(13)侧观察呈U字形状。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仪表盘部(20)产生变形或振动。
-
公开(公告)号:CN103180198B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180049879.3
申请日:2011-11-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5/087
Abstract: 一种车身后部构造。车身(11)包括:形成在后表面的开口部(15);位于该开口部的下缘(15b)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状的后面板组装体(26);位于该后面板组装体之前的左右的后轮罩(21、21);连结该左右的后轮罩和该后面板组装体的左右的面板用角撑板(114、114)。该左右的后轮罩构成车身侧部的内壁(19、19)的一部分,具有用于支承左右的后悬架用后减震器(48、48)的左右的支承部(49、49)。该左右的面板用角撑板从该左右的后轮罩向车身后方且向车宽中央延伸,并接合在该后面板组装体上。
-
公开(公告)号:CN104512475A
公开(公告)日:2015-04-15
申请号:CN201410373402.6
申请日:2014-07-3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立胁正章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5/088 , B62D25/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后部构造,能够避免车室的狭小化,并提高后轮罩的刚性和强度。本发明的车辆后部构造(1)的特征在于,具有后轮罩(5)和后侧车架(2),后轮罩(5)具有:后减震器收纳部(8),其向车宽方向内侧膨出,用于收纳后减震器(20);以及后减震器支承部(9),其设置在后减震器收纳部(8)的上壁,用于支承后减震器(20),后侧车架(2)沿着后减震器收纳部(8)延伸,在后减震器收纳部(8)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棱线(10),在后减震器收纳部(8)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沿棱线(10)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固部件,加固部件的下端支承于后侧车架。
-
公开(公告)号:CN118693430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199441.2
申请日:2024-02-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44 , H01M50/242 , H01M50/249 , H01M50/289 , H01M10/42
Abstract: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特定频率下的振动的电池组。电池组(1)具备:蓄电池模块(10);蓄电池壳体(31),其在模块固定部(N1)处通过刚性结合来固定蓄电池模块(10);上框架(34),其架设于蓄电池模块(10)的上方;以及接线盒(11),其配置于上框架(34)上。上框架(34)在位于接线盒(11)的前方及后方的螺栓孔(H1、H2)处通过刚性结合而固定于蓄电池壳体(31)或蓄电池模块(10)。接线盒(11)在位于螺栓孔(H1、H2)之间的螺栓孔(H5)处,经由安装橡胶(80)通过弹性结合而固定于上框架(34)。
-
公开(公告)号:CN118693425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225543.7
申请日:2024-02-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42 , H01M50/244 , H01M50/249 , H01M50/209
Abstract: 一种电池组,其中蓄电池模块能够被适当地保护以免受输入到设置有与蓄电池模块固定的固定部的框架部件的碰撞载荷的影响。蓄电池壳体(20)具备:第一固定部(60),其在从后方观察时与蓄电池模块(10)的中间板(12)重叠的位置将蓄电池模块的一部分固定于框架部件(40);以及第二固定部(70),其在从后方观察时相对于与中间板(12)重叠的位置而言不同的位置设置于框架部件,并将蓄电池模块的另一部分固定于框架部件。第一固定部构成为,在从后方对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施加了载荷时,第一固定部向蓄电池模块的载荷传递力比第二固定部的载荷传递力大,且耐载荷比第二固定部的耐载荷大。
-
公开(公告)号:CN118693395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204798.5
申请日:2024-02-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5 , H01M10/6567 , H01M10/6556 , B60K1/04 , B60L50/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对配置于蓄电池下方的水套的保护和部件数量的削减、车辆的轻量化的电池组。电池组(1)安装于车辆(V)的地板下,其具备蓄电池(10)、具有底板(31)的蓄电池壳体(20)、以及供对蓄电池(10)进行冷却的制冷剂流动的水套(70)。水套(70)由通过底板(31)和设置于底板(31)的下方的水套板(32)划分出的流路构成。在水套板(32)上一体地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320),突出部(320)包括外侧突出部(321),其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水套(70)的外侧并比水套(70)更向下方突出。
-
公开(公告)号:CN114851822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210046200.5
申请日:2022-01-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 B60L50/60 , B60L50/64 , H01M50/244 , H01M50/242 , H01M50/2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保护蓄电池、而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20)具备蓄电池托盘(71),该蓄电池托盘(71)包括底板部(76)、右侧框架(96)及左侧框架。蓄电池托盘具有电池配置区域部(115)、以及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116)及左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在电池配置区域部载置有蓄电池模块(62)。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设置于电池配置区域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右侧框架及左侧框架形成为比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薄壁。另外,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在下部形成有易变形部(118)。
-
公开(公告)号:CN113548116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110213161.9
申请日:2021-02-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由于因例如侧面碰撞等输入的冲击载荷使通道发生变形的车身下部结构。车身下部结构(10)具备底板通道(14)、第一横梁(32)、第一加强构件(48)及第二加强构件(49)。底板通道在底板(13)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附近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横梁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与底板通道接合。第一加强构件具有分别从通道顶部(24)及通道侧壁(25)分离的第一上部(51)及第一左侧部(52)。第二加强构件与第一加强构件的第一上部接合,且与第一横梁的顶部(43)附近接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