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851822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046200.5
申请日:2022-01-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 B60L50/60 , B60L50/64 , H01M50/244 , H01M50/242 , H01M50/2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保护蓄电池、而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20)具备蓄电池托盘(71),该蓄电池托盘(71)包括底板部(76)、右侧框架(96)及左侧框架。蓄电池托盘具有电池配置区域部(115)、以及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116)及左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在电池配置区域部载置有蓄电池模块(62)。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设置于电池配置区域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右侧框架及左侧框架形成为比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薄壁。另外,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在下部形成有易变形部(118)。
-
公开(公告)号:CN107249971B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680010160.1
申请日:2016-02-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川边悟
IPC: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车身重量轻型化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耐追尾性能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1)具有:左右一对的车架(2);底板(3),其具有在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向上呈凸状的底板通道(31)、和比底板通道(31)高的高底板部(43);后横梁(50),其在高底板部(43)的下侧与左右一对的车架(2)连接,在俯视观察时呈在车身前侧具有顶点(50x)的V字形;和通道连接部(60),其将底板通道(31)与后横梁(50)的顶点(50x)连接,底板通道(31)的顶面(31a)、通道连接部(60)的底面(61)及横梁(50)的顶点(50x)处的底面(50a)在从车身侧方观察时呈大致直线状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9070948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780026844.5
申请日:2017-04-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右下边梁(14)、右底板框架(17)、右横梁(68)及消音器。在右底板框架(17)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燃料箱。右横梁(68)架设在右底板框架(17)及右下边梁(14)上并向车宽方向延伸。另外,在由右下边梁(14)、右底板框架(17)及右横梁(68)包围的区域设有消音器。右横梁(68)具有上方变形引导部(77)。上方变形引导部(77)形成为通过输入到右下边梁(14)的冲击载荷(F2)而能够向上方变形。
-
公开(公告)号:CN108454370A
公开(公告)日:2018-08-28
申请号:CN201810124047.7
申请日:2018-02-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输入到下纵梁的碰撞荷载高效地向车身的宽度方向内侧传递的车身的下部构造。本发明的车身的下部构造(下纵梁构造体C1)的特征在于,加强件(41)的形成在内侧加强件(43)侧的第1侧面(44a)与加强件(41)的形成在外侧加强件(42)侧的第2侧面(45a)相比相对地向上方位移,电池组(51)支承于下纵梁(11)的下表面。
-
公开(公告)号:CN107207051A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580075705.2
申请日:2015-02-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 , B62D25/2027 , B62D43/10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使车身重量轻量化并且能够实现适当的车身刚性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1)具备:底板(3),其具有低底板部(32)、设在低底板部(32)的后方的高底板部(43)、和形成于高底板部(43)且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向下呈凸形状的底板凹部(44);和支撑件(90),其将低底板部(32)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01489856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780026538.8
申请日:2007-07-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7 , B62D25/2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部车身结构,能够分散后面碰撞时的输入负荷并对承担该负荷,同时能够提高左右后轮的悬架安装部的刚性。具有连接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后车架(2、2)之间的横梁(10),横梁(10)具有悬架安装部,后部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备胎托盘架(20A、20B),连接在横梁上,且从该横梁(10)向车身后方延伸设置并保持备胎托盘(5);左右一对油箱架(30、30),连接在横梁(10)的车身左右方向中央部附近,从该横梁(10)向车身前方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成扩展的状态,从而连接在左、右底板架或下纵梁(S、S)上。
-
公开(公告)号:CN11911710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0674959.7
申请日:2024-05-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通过板件吸收载荷的载荷吸收效率,进而有助于可持续输送系统的发展的车身结构。车身结构具备上部板件(21)及下部板件(22)、以及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构件(23、24、25)。多个加强构件(23、24、25)具有刚性变化区域(43、53、63)。构成多个加强构件(23、24、25)中的任意加强构件的第一加强构件(23)的刚性变化区域(43)相对于构成多个加强构件(23、24、25)中的任意加强构件的第二加强构件(24、25)的刚性变化区域(53、63)设置于在长度方向上不同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9117104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0651717.6
申请日:2024-05-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基于侧框架及面板的载荷吸收效率、进而有助于可持续的输送系统的发展的车身结构。车身结构(Ve)具备:上部面板(17)及下部面板(18);以及左后侧框架(14)及右后侧框架(15),它们与各面板(17、18)的车宽方向外侧连接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后侧框架(14)具有第一刚性变化区域(31)及第二刚性变化区域(32)。第一刚性变化区域(31)及第二刚性变化区域(32)设置于左后侧框架(14)的内侧面(21)及外侧面(22)。第二刚性变化区域(32)相对于第一刚性变化区域(31)设置于在长度方向上不同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8693425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225543.7
申请日:2024-02-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42 , H01M50/244 , H01M50/249 , H01M50/209
Abstract: 一种电池组,其中蓄电池模块能够被适当地保护以免受输入到设置有与蓄电池模块固定的固定部的框架部件的碰撞载荷的影响。蓄电池壳体(20)具备:第一固定部(60),其在从后方观察时与蓄电池模块(10)的中间板(12)重叠的位置将蓄电池模块的一部分固定于框架部件(40);以及第二固定部(70),其在从后方观察时相对于与中间板(12)重叠的位置而言不同的位置设置于框架部件,并将蓄电池模块的另一部分固定于框架部件。第一固定部构成为,在从后方对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施加了载荷时,第一固定部向蓄电池模块的载荷传递力比第二固定部的载荷传递力大,且耐载荷比第二固定部的耐载荷大。
-
公开(公告)号:CN114851822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210046200.5
申请日:2022-01-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 B60L50/60 , B60L50/64 , H01M50/244 , H01M50/242 , H01M50/2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保护蓄电池、而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20)具备蓄电池托盘(71),该蓄电池托盘(71)包括底板部(76)、右侧框架(96)及左侧框架。蓄电池托盘具有电池配置区域部(115)、以及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116)及左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在电池配置区域部载置有蓄电池模块(62)。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设置于电池配置区域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右侧框架及左侧框架形成为比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薄壁。另外,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在下部形成有易变形部(118)。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