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稀土永磁磁粉表面包覆镀层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52250A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11174310.0

    申请日:2023-09-1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稀土永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稀土永磁磁粉表面包覆镀层的方法。本发明方法,首先将稀土永磁合金的粗磁粉放置在卧式旋转反应腔体,加热到100~350℃保温2~4小时,依次通入金属镀层前驱体气源以及氢气,使两种气态前驱体在稀土永磁合金粉末表面发生反应并沉积金属镀层,并抽去两种前驱体的反应副产物以及未被吸附和反应的前驱体,每个循环后沉积的厚度为0.5~0.8nm,沉积层的厚度由沉积的循环次数控制。包覆的镀层可以起到优化最终磁体的微观组织结构的作用。本发明作为稀土永磁磁粉的预处理方法,包覆后的稀土永磁磁粉可用于热压和/或热变形、气流磨、热处理、粘接成型等稀土永磁磁体制备工艺。

    一种活体在线实时监测植物体内化学成分的生物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116908259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882230.4

    申请日:2023-07-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活体在线实时监测植物体内化学成分的生物传感器。本发明生物传感器把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安装在两块基板中间的液体腔内,避免电极插拔植物时受损,提高传感器耐用性;利用微管流技术通过液流微通道把植物体内的液体吸入到液体腔,实时监测植物体内化学成分,保证标定环境和测试环境不变,提高测量准确性。采用多微液流通道,无需工作/参比电极在植物体内测量部位的微米级别的精准定位,提高测定效率和现场的实用性。本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对植物活体内化学成分的在线监测,对被检测样本不造成本质伤害;得到的数据可实时准确动态的反映植物体内化学成分信息,实际操作简单,有利于植物种植现场的广泛应用。

    Micro-LED芯片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6825927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729898.5

    申请日:2023-06-19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光电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micro‑LED芯片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micro‑LED芯片包括目标衬底和三层发光单元,三层发光单元依次叠设于目标衬底上,发光单元包括绝缘围栏、外延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邻发光单元之间均设有绝缘层;绝缘围栏呈环形设置形成安装腔,位于安装腔内的目标衬底和绝缘层表面、绝缘围栏内侧壁均设有反射层;外延层配置于安装腔内,绝缘围栏对外延层进行限位,三层绝缘围栏中的安装腔上下向对准,以使三层外延层在上下向对准,各外延层上设有导通连接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本申请可以减少目标衬底对光的吸收,从而提高芯片的光输出功率,同时提高转移芯片堆叠的精度,有助于实现多颜色micro‑LED显示。

    一种基于二氧化钒平面开口谐振环的可调节太赫兹超材料

    公开(公告)号:CN115864002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416670.2

    申请日:2022-11-13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学超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二氧化钒平面开口谐振环的可调节太赫兹超材料。本发明超材料包括高阻硅片衬底、形成在衬底上的由平面开口谐振环结构单元组成的二维阵列;结构单元包括二氧化钒薄膜、金薄膜;由金薄膜产生电磁波共振,二氧化钒调制整体吸收率;该二维超材料实现可调节共振吸收方式为:在室温下,二氧化钒为绝缘态,只由金介质作为共振吸收单元,L‑C共振和磁共振产生两个波长位置的吸收峰;二氧化钒加热至相变温度以上,变为金属相,对红外波段产生强烈吸收,在两个峰位共振吸收的基础上使整体的吸收率大幅度提高。本发明仅通过温度的变化就可实现吸收率大范围调节,在微纳光学、吸波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一种基于氧化钒薄膜的管状测辐射热计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95222A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111562323.6

    申请日:2021-12-18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电探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氧化钒薄膜的管状测辐射热计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管状测辐射热计包括:使用磁控溅射在带有热氧化硅的高阻硅片上生长的具有内应力梯度氧化钒薄膜;在图形化之后的氧化钒薄膜上制备的电极;带有电极的氧化钒薄膜为管状结构。当红外光照射在管状氧化钒薄膜上时,入射光辐射功率在氧化钒薄膜内转化为热,使得氧化钒薄膜的电阻减小,由外加在电极上的恒定电压读出光谱信号。该器件可在室温条件下实现灵敏的广角、宽光谱探测。本发明可作为传统薄膜测辐射热计的有力补充,且工艺流程简单、成本低,将在非制冷红外焦平面的发展与应用中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基于二氧化钒薄膜卷曲结构的三维可动智能窗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23656B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011312360.7

    申请日:2020-11-20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nventor: 梅永丰 李星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智能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二氧化钒薄膜卷曲结构的三维可动智能窗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智能窗结构包括:表面平整的石英玻璃衬底,形成于衬底上的由二氧化钒薄膜卷曲而成的管状结构阵列;每个管状结构可独立工作;二氧化钒薄膜在相变前后具有太阳光调控能力。该智能窗的智能控光方式是:室温下卷曲的二氧化钒薄膜使卷曲的区域完全由石英透光,提高透光率;高温下,使卷曲二氧化钒结构因相变产生的应变变化导致曲率变小,直到完全展平在石英表面,重新与衬底贴合形成平面二氧化钒薄膜。本发明在提高室温下透光率的同时,保持高温下对红外限制能力基本不变,从而提高智能窗的太阳光调制能力。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可大规模生产。

    一种智能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80308B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011346652.2

    申请日:2020-11-25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nventor: 梅永丰 朱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智能水凝胶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丙烯酸通过光引发聚合而成,该水凝胶释放到含水液体的表面,由于吸水过程和亲疏水官能团互换现象可以在水面自主产生表面张力梯度差。本发明进一步拓宽了水凝胶的应用范围,有望应用于生物医学、软体机器人、液滴运输等领域。

    一种MOF薄膜修饰的管状光流体探测器及其制备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2924435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106170.8

    申请日:2021-01-26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MOF薄膜修饰的管状光流体探测器及其制备和应用,该管状光流体探测器由WGM谐振腔、以及沉积在WGM谐振腔表面的MOF薄膜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WGM微腔与MOF结合,可以通过增加比表面积,提升流体吸附量,从而提高光流体探测器件的测量灵敏度,降低检测限,该新型探测器件在流体传感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

    微型电容器及其制备工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90160A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2010322444.2

    申请日:2020-04-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微型电容器及其制备工艺方法,一种微型电容器包括在基底上卷曲成多圈筒状的本体;本体自外向内依次包括第一保护层、应力层、应变导电层及第二保护层;应力层用于使本体卷曲,应变导电层为具有相变性质的良导体材料制成的交指结构的电极,相邻两圈之间交叠的电极形成电容。另一种微型电容器,包括在基底上卷曲成多圈筒状的本体;本体自外向内依次包括第一保护层、应变层、应力层、导电层及第二保护层;应力层用于使本体卷曲,应变层由具有相变性质的氧化物制成,导电层为交指结构的电极,相邻两圈之间交叠的电极形成电容。该微型电容器具有较大的电容值可调范围,使其可以在射频电容器和微型超级电容器之间转换,且具有较小的尺寸。

    一种基于卷曲薄膜的氢气痕迹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55751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910776964.8

    申请日:2019-08-2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卷曲薄膜的氢气痕迹检测方法。其卷曲薄膜为由多层金属薄膜体系卷曲形成的阵列结构;最内层的金属薄膜在氢气气氛中具有体积膨胀效应,卷曲薄膜在接触过氢气之后,其卷曲直径会产生明显的减小,由此导致其光学性质的变化。氢气脱附后卷曲薄膜产生的透射率变化,与氢气浓度具有一定的定量关系,由此可以实现对氢气的痕迹检测。该方法通过在氢气通入前后,卷曲薄膜的曲率半径的变化导致的光学透射率的变化实现对氢气的痕迹检测。本发明在检测记录过程中无电流传输,安全性更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