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611600A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610073918.8
申请日:2016-02-0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4W40/22 , H04W84/18 , H04L12/715 , H04L12/721 , H04L12/7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W40/22 , H04L45/12 , H04L45/302 , H04L45/46 , H04W84/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QoE需求的物联网安全路由方法,包括分簇阶段和数据传输阶段;在所述分簇阶段时,节点随机成为簇头,传感接收到多个簇头信息时,选择信任值最大的加入;在所述数据传输阶段时,数据源节点根据QoE和数据类型的需求查询节点存储的数据类型和需求的候选汇聚节点表,在候选汇聚节点表中选择合适的汇聚节点作为数据传输的目的节点,如果数据传输的源节点为簇成员,将数据传输给簇头,否则数据源节点和中间节点转发结合路由表和计算的信任值选择下一跳路由节点,以减少攻击节点选择。本发明仅需要少量的节点资源就可实现对无线传感器的安全管理,抵抗各种攻击。
-
公开(公告)号:CN105427582A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510797140.0
申请日:2015-11-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上海物联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交线路的智能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站台候车乘客的数量进行估计,并建立模型;记录进站公交车的车牌和所属线路,同时统计当前车次的上下车客流量;根据各个站台的人群密度信息和每辆公交的上下客流信息,统计并预测每条公交线路的人流分布,据此动态调整各条公交线路的发班车次和发班时间。本发明能够增强城市交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04821953A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510128190.X
申请日:2015-03-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4L29/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L67/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围界防入侵的应用重构带状网系统,采用综合应用、网络传输、物理感知三层架构,包括超节点和工作节点两种功能实体,用户通过网络上传新的应用代码到超节点;超节点和工作节点之间采用网络进行通信,超节点包含位于物理感知构架中的网关节点、位于综合应用构架中的控制终端和位于网络传输架构中的骨干网节点,工作节点为分布在多个检测区域的前端监测设备,分为两类:簇头节点和簇成员节点,两者都具有认知能力,能动态感知环境变化和根据环境变化自适应重构节点应用代码的功能;前端监测设备通过网关节点与骨干网节点相连。本发明还涉及上述系统的工作方法。本发明可以使得传感节点随应用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动态调整。
-
公开(公告)号:CN103095626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110333939.6
申请日:2011-10-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4L27/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调制解调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主要是于射频接收段在上行信道中,通过对接收到的每一帧数据信息的能量进行检测,并将此能量值跟一个预设的门限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是否需要发送调制解调工作模式的切换指令给基带发射段的调制器和基带接收段的解调器,一旦该调制器和解调器接收到切换指令,则自动切换成所确定的工作模式,否则维持现有的工作模式不变。如此,以实现在不同的信道情况下选择最为合适的调制解调工作模式,在保证容错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频谱的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2420795A
公开(公告)日:2012-04-18
申请号:CN201110397529.8
申请日:2011-12-0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自适应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当前常用的最小平方和最小均方误差两种信道估计算法各自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信道估计方法。首先通过对接收端射频部分的功率控制模块对接收到的每一帧数据信息的能量进行检测,并将此能量值跟一个预设的门限值进行比较,从而决定选择何种估计指令给基带部分的信道估计模块,一旦信道估计模块接收到指令以后就立即切换成所指定的信道估计方案,以此来实现在不同的信道情况下以最合适的信道估计方法进行处理的目的。使用该自适应方案不但可以在计算复杂度增加较小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估计器精度,而且还保证了系统有很高的灵活性以及较强的实时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413091A
公开(公告)日:2012-04-11
申请号:CN201110358069.8
申请日:2011-11-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4L27/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对称CAZAC序列的OFDM系统同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时域构造具有四重对称结构的CAZAC序列,使用一组复PN序列与CAZAC序列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进行对应相乘得到同步序列。利用已知PN序列与接收信号的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相乘,得到定时度量函数,搜索其最大值,完成定时同步。利用前后对称序列的相位差,得到小数倍频率偏移。在频域利用CAZAC序列的移位得到整数倍频率偏移。本发明消除了由于传统序列的对称结构和循环前缀的存在所引入的副峰值和峰值平台对定时的影响,使定时更加准确。频率偏移估计亦具有更小的标准差,同时具有更大的频率偏移估计范围,可达整个系统带宽。
-
公开(公告)号:CN111103566B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1911189004.8
申请日:2019-11-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航向角确定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通过一路信号获取当前时刻的经纬度数据,基于墨卡托坐标变换模型和经纬度数据确定当前坐标数据,获取历史时刻集合对应的历史坐标数据集合,根据当前坐标数据和历史坐标数据集合确定第一航向角和第二航向角,根据第一航向角和第二航向角确定目标航向角。基于本申请实施例,通过1根卫星天线传输给卫星接收机的一路信号获得当前时刻载体的经纬度数据,结合历史时刻集合对应的历史坐标数据集合确定目标航向角,能够减小载体作直线运动时由于轻微抖动而引起的航向角误差,提高航向角的实时精度,还能够避免引入安装角误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852358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1034377.8
申请日:2019-10-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类型判别方法,包括:构建一yolo框架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且随机初始化权重系数;从网上收集和在当前应用环境中抓拍车辆照片,车辆照片包括在有遮挡、昏暗光线、车辆正面的情况下的车辆照片,对车辆进行标注,并将车辆照片输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车辆照片来进行训练;停止训练,得到适用于所述当前应用环境的权重文件;将需要识别的图片输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判别车辆类型并返回结果。本发明的车辆类型判别方法采用的车辆照片包括有遮挡样本、昏暗光线样本以及角度较差的情况下的车辆照片,因此能够降低识别车辆类型时对降低对有无遮挡、光线和拍摄角度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5516045B
公开(公告)日:2018-07-24
申请号:CN201510885654.1
申请日:2015-12-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4L27/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OFDM训练序列的构造方法及同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PN序列构造一个具有前后重复共轭对称结构的序列;对所述序列进行加权处理,得到发射端用于同步的训练序列;接收端定义定时度量函数,通过搜索其最大值完成符号定时同步;通过计算接收到的训练序列前后重复的两部分的相位差得到小数倍频率偏移估计;利用整数频偏对训练序列频域相关特性的影响,完成整数倍频率偏移的估计。本发明消除了传统同步方法中对称结构序列和循环前缀所引起的副峰值和峰值平台对同步的影响,使定时同步准确率更高,同时频率偏移估计具有更小的均方误差,可有效地用于多径衰落信道下OFDM系统的时间与频率同步。
-
公开(公告)号:CN104618464A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510024249.0
申请日:2015-01-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4L2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包括前端设备、云服务器和控制终端,所述前端设备通过网关与云服务器相连;所述云服务器通过网络与控制终端相连;所述前端设备用于采集老人的日常生活数据;所述云服务器用于存储所述前端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并根据机器学习等智能处理算法进行数据信息处理;所述控制终端通过云服务器查询老人的日常生活数据,并接收云服务器发出的紧急信息。本发明实现了对居家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实时了解,从而有效保证了居家养老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