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912666A
公开(公告)日:2010-12-15
申请号:CN201010256117.8
申请日:2010-08-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柔性植入式神经微电极及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极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弹性的PDMS作为神经微电极的基底材料,通过电镀、PDMS注模和键合工艺,制作形成包含一个电极位点区域、一个连接线区域、一个焊接点区域和一个微管道区域的植入式柔性神经微电极。其中电极位点、连接线和焊接点结构由电镀金属层形成,增强了PDMS微电极金属结构的抗拉伸性能和可靠性;电极上集成的微管道则可用于灌注含药物或神经生长因子的可固化液体材料,以改善PDMS神经微电极手术植入的可操控性和植入后的生物相容性。同时,本发明提供的PDMS微电极制备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以及可标准化大批量制作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1306794A
公开(公告)日:2008-11-19
申请号:CN200810033265.6
申请日:2008-01-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纳米微电极以及制作方法,其首先在铝片的一表面形成具有用于制作纳米电极的位点窗口的第一绝缘层,然后采用电化学方法在所述位点窗口处形成氧化铝纳米孔,接着在所述氧化铝纳米孔中填充导电材料以形成纳米电极,再通过Lift-off方法或图形化腐蚀方法在第一绝缘层表面沉积金属层,并进而形成包含所述纳米电极的金属连接线和金属焊接位点的图形化金属层,然后在所述图形化金属层形成具有焊点窗口的第二绝缘层,并使所述焊点窗口处于所述金属焊接位点处,最后通过化学腐蚀或电化学腐蚀法腐蚀所述铝片以形成由绝缘材料、金属、及绝缘材料组成的三层结构的纳米微电极,如此可降低制作成本,提高纳米微电极的有效面积。
-
公开(公告)号:CN101067624A
公开(公告)日:2007-11-07
申请号:CN200710041228.5
申请日:2007-05-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维管道微流体芯片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以金属丝弯曲成三维的空间结构,作为三维管道模具,然后浇注液态聚合物,并以适当条件使之固化,聚合物固化后,再利用电化学的方法腐蚀掉包埋在固化聚合物中的金属丝,最终得到具有三维管道结构的微流体芯片。本发明简化了三维管道微流体芯片的传统复杂制作过程,无需严格的净化室环境和昂贵的微加工设备,具有制作过程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852530B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1910249655.5
申请日:2019-03-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12M1/00 , C12M1/36 , C12M1/34 , C12M1/04 , C12Q1/685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循环肿瘤细胞捕获、裂解与核酸检测于一体的微流控芯片及其装置以及方法。微流控芯片由玻璃基底层和聚二甲基硅氧烷芯片层贴合而成,聚二甲基硅氧烷芯片层包括:循环肿瘤细胞捕获区;核酸检测区,包括:具有弹性侧壁的进样通道,微腔阵列区以及出样口;以及阀门控制区,包括:分别布置于进样通道两侧的T形管道结构,该结构包括相对进样通道平行延伸的第一管道,以及相对进样通道垂直延伸的第二管道,第二管道与一供气机构连接,通过控制供气机构的启闭,实现进样通道的闭合和开启。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通量,低成本,高灵敏度,操作简便,耗时短的集循环肿瘤细胞捕获、裂解与核酸检测于一体的微流控芯片及其装置以及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1185248A
公开(公告)日:2020-05-22
申请号:CN202010060128.2
申请日:2020-01-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含有气泡消除结构的聚合酶链式反应芯片及液滴乳液的处理方法,包括设置于所述聚合酶链式反应芯片同一面的进样结构100、微流通道200、气泡漂浮结构300和液滴存储结构400。由于气泡漂浮结构300中的气泡漂浮腔302可以用于对液滴乳液进行气泡消除处理,可以减少气泡的引入甚至消除气泡的引入,以便后续扩增反应的顺利进行。
-
公开(公告)号:CN105689028B
公开(公告)日:2018-06-19
申请号:CN201610038172.7
申请日:2016-01-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东南大学
IPC: B01L3/00 , G01N33/574 , G01N33/545 , G01N33/54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免疫微球单一分布的微流体芯片、方法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流芯片是由平行排列的样品池组成,每个样品池是由20000个直径10μm的微孔组成,每个微孔分布一个免疫微球,每个样品池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样品池的数量根据实际需求改变而改变。本发明微阵列芯片主要用于微球免疫检测,检测离体肿瘤标志物的免疫检测灵敏度也高,同时较常规ELISA方式不仅灵敏度大大提高,而且准确性控制在20%以内,满足临床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2147365A
公开(公告)日:2011-08-10
申请号:CN201010607460.2
申请日:2010-12-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持式生物荧光检测仪及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持式仪器包括:光学检测模块1、信号采集模块2、信号处理模块3、信号显示及传输模块4和电源模块5。该手持式仪器的检测方法特征在于:光学检测模块1将待检测的生物荧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此电信号经信号采集模块2传输至信号处理模块3,信号处理模块完成结果的显示以及传输任务,同时向光学检测模块1提供反馈控制量。电源模块5用于向上述各模块提供适合的工作电压。使用本发明的检测仪以及检测方法能有效地解决手持仪器难以检测弱荧光信号的传统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1172185B
公开(公告)日:2011-06-01
申请号:CN200710046237.3
申请日:2007-09-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入式双面柔性微阵列电极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柔性聚合物作为微电极基底材料,首先在硅基片上制作牺牲层,通过剥离(Lift-off)、聚合物图形化制作正面电极;然后将硅基片电极面与已完成聚合物图形化的玻璃基片通过热压局部键合,并通过腐蚀牺牲层去除硅基片,实现电极反转;最后通过剥离、聚合物图形化来制作背面电极,并以凹槽结构定义双面电极的轮廓,实现双面电极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基于聚合物基底的双面电极制备方法具有与微机电加工工艺兼容、可标准化大批量制作的特点,所制作的植入式双面柔性电极可以在同样损伤的情况下,提供比单面电极高一倍的刺激或记录分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1067621B
公开(公告)日:2010-07-21
申请号:CN200710041619.7
申请日:2007-06-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微加工方法制作的微型固相萃取芯片及使用方法。该芯片包括至少一个盖层和一个管道层,所述管道层通过微加工形成至少一段固相萃取填料填充管道和一段过滤管道,其中固相萃取填料填充管道通过坝型结构或栅栏结构与相邻管道部分分隔,但保持与相邻管道部分气相和液相的连通性,过滤管道部分由光引发聚合物形成的微孔结构构成;同时所述管道层对应固相萃取填料填充管道区域背面加工有微型加热电极和温度感应电极,用于加热控温。本发明可应用于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微量样品快速萃取。
-
公开(公告)号:CN101599609A
公开(公告)日:2009-12-09
申请号:CN200910055102.2
申请日:2009-07-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器件的互连方法及所用的柔性连结器。其特征在于柔性器件的互连方法包括步骤:a)按照柔性器件的尺寸制作具有通孔特征焊接位点的柔性连接器;b)将柔性连接器的通孔焊接位点与待连接柔性器件的焊接位点对准并贴合,于焊接位点处点涂导电胶实现连接导通;c)于焊接位点处涂覆或者沉积聚合物将连接处绝缘封装。所述的柔性连接器为长条形薄膜,具有聚合物-金属-聚合物层三层结构;两端为金属层暴露的焊接位点或连接位点,中间为包埋的金属连接线。提供的基于柔性聚合物材料的微电极连接器具有与传统的微机电加工工艺兼容、可标准化大批量制作的特点。保证柔性器件与设备或者柔性器件之间的有效连接与信号传输,解决柔性器件连接的可靠性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