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的先进专设安全设施配置方案

    公开(公告)号:CN110911020B

    公开(公告)日:2022-07-19

    申请号:CN201911227935.2

    申请日:2019-12-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先进专设安全设施配置方案,包括固定在安全壳内的压力容器,所述压力容器由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组成,且压力容器第二层壳体固定在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的顶部。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设计一体化反应堆,消除大破口的可能性,可最大限度缓解设计基准小LOCA事故和非LOCA事故,压力容器采用顶部部分双层壳体设计,将稳压器、主回路管线等布置在双层壳体间,通过有效隔离破口,维持压力边界,有效缓解因小破口对反应堆安全性的挑战,保证反应堆安全性,并简化系统设计,同时,减小全双层压力容器壳体设计带来的不利经济性以及维修的复杂性。

    液压驱动水下自动焊接平台

    公开(公告)号:CN101758353A

    公开(公告)日:2010-06-30

    申请号:CN200810240975.6

    申请日:2008-12-25

    Abstract: 一种液压驱动水下自动焊接平台,主要由控制柜(1)、控制电缆穿舱接头(2)、摆动平台(3)、阀组进出油路接口(4)、比例伺服阀组(5)、工件高低调节平台(6)、工件高低调节油缸(7)、工件高低调节导向缸(8)、液压油管穿舱接头(9)、高压实验舱筒体(10)、左右移动平台(11)、前后移动平台(12)、平台整体升降导向轮(13)、液压泵站(14)、平台总体升降底盘(15)、升降底盘维修孔(16)、平台固定底盘维修孔(17)、前后移动油缸(18)、平台固定底盘(19)、平台整体升降油缸(20)、平台整体升降导向缸(21)、摆动油缸(22)、左右移动油缸(23)组成;通过安装在控制柜(1)中的PLC实现液压泵站(14)油泵的启停,其它控制信号通过与控制电缆穿舱接头(2)的控制电缆输入比例伺服阀组(5),比例伺服阀组(5)通过液压油管驱动平台做整体升降,工件前后移动,工件左右移动,工件左右摆动的动作,用以实现在水下高压实验舱内焊接作业所需的三维动作。本发明用于在模拟深水及辐射环境人员不能进入的场合下的焊接实验,降低了作业风险,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水下遥控焊接系统
    2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758322A

    公开(公告)日:2010-06-30

    申请号:CN200810240973.7

    申请日:2008-12-25

    Abstract: 一种水下遥控焊接系统,主要由空气压缩机(1)、Ar气瓶(2)、试验舱液压站(3)、焊接电源(4)、焊接平台液压站(5)、水下焊接试验舱(6)、焊接平台阀组(7)、送丝机(8)、水下焊接摄像机(9)、排水气罩(10)、试验钢板(11)、水面(12)、焊接手控盒(13)、控制系统柜(14)、监视电视柜(15)、水面摄像机(16)、水下摄像机(17)和焊接平台(18)组成。其中:水下焊接试验舱(6)、焊接平台阀组(7)、送丝机(8)、水下焊接摄像机(9)、排水气罩(10)、试验钢板(11)、水面摄像机(16)、水下摄像机(17)、焊接平台(18)安装在水下焊接试验舱(6)内,空气压缩机(1)、Ar气瓶(2)、试验舱液压站(3)、焊接电源(4)、焊接平台液压站(5)、焊接手控盒(13)、控制系统柜(14)和监视电视柜(15)位于水下焊接试验舱(6)外部,并通过电缆、气管和水下焊接试验舱(6)内部设备连接。本发明可以用于深水以及辐射环境等人员不能进入的场合,设备组成紧凑,整体可靠性高,降低了作业风险,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电力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243648A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811250398.9

    申请日:2018-10-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D1/00 G21D1/02 G21D3/0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电力装置,它包括反应堆系统模块、发电系统模块、辅助系统模块和控制系统模块,所述反应堆系统模块分别与所述发电系统模块、所述辅助系统模块和所述控制系统模块相连接,所述发电系统模块的输出端与数据中心相连接;所述反应堆系统模块设置于地面以下,所述发电系统模块设置于地面以上;与现有技术相比,反应堆系统模块的功率小,体积小,采用非能动设计,可完全置于地下并淹没于地下水池中并通过非能动余热导出系统实现非能动余热排出,采用一体化堆顶组件和整堆芯的换料方式,显著地缩短了换料时间,可以显著地提高对飞机撞击、恐怖袭击、飓风、地震等外部事件的抵御能力,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一种用于主控室的非能动空调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375862B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210127020.6

    申请日:2012-04-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电站专设安全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核电站主控室的非能动空调系统。解决主控室在事故后72h后的、长期的可居住性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双吸附式制冷装置,左制冷装置与右制冷装置之间借助于连通阀连通,并由乏燃料池余热驱动左制冷装置与右制冷装置,并由乏燃料池余热驱动吸附式制冷装置,从而产生四种工作模式,运行时,从左制冷装置输出冷量模式开始,然后回质过程、回热过程、接着右制冷装置输出冷量模式、再是回质过程,吸附床冷却过程、最后回到开始的左制冷装置输出冷量模式,如此循环进行,能有效控制主控室内温度,确保主控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非能动、安全、可靠性高的特点。

    一种水淹式安全壳完全非能动余热导出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377728B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210127319.1

    申请日:2012-04-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电站反应堆专设安全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事故后具有最终热阱的水淹式安全壳非能动余热导出系统。解决核电站事故后,冷却水全部蒸发水淹式安全壳丧失绝大部分的最终热阱问题。导流板为四周封闭的框架结构,并且在导流板的下部开设若干通水孔,导流板放置于水池底部,导流板环绕安全壳并浸在冷却水中,导流板外侧区域的冷却水中放置分离式冷却装置的蒸发端,分离式冷却装置的冷凝端布置于烟囱中。通过冷却液的自然循环将安全壳散发出的热量传递给分离式冷却装置,分离式冷却装置再通过烟囱将热量导出。本系统采用成熟的设备,非能动驱动,保证了系统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显著增加核电站的安全性。

    一种带有分离式空气冷却热阱的下沉式安全壳

    公开(公告)号:CN103377734B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210127378.9

    申请日:2012-04-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分离式空气冷却热阱的下沉式安全壳。所述的安全壳位于地下;其在安全壳的竖直段以及穹顶的外壁周围布置多根蒸发端热管,这些蒸发端热管被分成若干组;每组蒸发端热管的出口均连通一路上升连接管的入口,该路上升连接管的出口连通包括多根冷凝端热管的一组冷凝端热管的顶部入口,该组冷凝端热管的底部出口连通一路下降连接管的入口,该路下降连接管的出口连通一组蒸发端热管的入口。本发明为安全壳提供分离式热阱,使安全壳具备有最终热阱的功能,对于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可以使原本不具备最终热阱的安全壳,具备一定的最终热阱能力;对于有最终热阱能力的钢制安全壳,也可以通过分离式热阱增加冷却能力。

    一种基于热电直接转换的核电站事故后供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378767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210127034.8

    申请日:2012-04-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热电直接转换的核电站事故后供电装置。第一吸热端布置在安全壳内的堆内水箱侧壁;第一吸热端通过第一连接部件连接布置在安全壳外的第一散热端;第一散热端内设置第一冷端电极,第一吸热端内设置第一热端电极;第一热端电极通过导线连接第一电控装置。第二吸热端布置在安全壳内的压力容器堆腔的四周,以及压力容器下方的熔融物滞留槽的下部;第二吸热端通过第二连接部件连接布置在安全壳外的第二散热端;第二散热端内设置第二冷端电极,第二吸热端内设置第二热端电极;第二热端电极通过导线连接第二电控装置。本发明利用堆芯余热,可为氢气点火器持续供电,也可为安全监测和安全控制系统长时间供电。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