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719499B
公开(公告)日:2012-09-26
申请号:CN200910199721.9
申请日:2009-12-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L27/092 , H01L29/78 , H01L29/10 , H01L29/423 , H01L29/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1/84 , H01L21/823807 , H01L21/823821 , H01L27/12 , H01L29/42392 , H01L29/7869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材料积累型圆柱体全包围栅CMOS场效应晶体管,其包括:具有p沟道的PMOS区域、具有n沟道的NMOS区域及栅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p沟道及n沟道均为圆柱体,且具有不同的半导体材料,所述的p沟道为Ge材料,所述的n沟道为Si材料;栅区域将所述p沟道及n沟道的表面完全包围;在PMOS与NMOS区域之间、PMOS区域或NMOS区域与Si衬底之间均有埋层氧化层将它们隔离。本器件结构简单、紧凑,集成度高,在积累工作模式下,电流流过整个圆柱形的沟道,具备高载流子迁移率,低低频器件噪声,并可避免多晶硅栅耗尽及短沟道效应,增大了器件的阈值电压。
-
公开(公告)号:CN102662212A
公开(公告)日:2012-09-12
申请号:CN201210174635.4
申请日:2012-05-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子晶体及其制备方法,首先提供包括铝基底和具有周期排列的多个孔道的氧化铝层的AAO模板,于各该孔道内填充光刻胶,并使所述光刻胶覆盖所述氧化铝层,然后去除所述铝基底,并去除各该孔道的底部以使所述孔道形成通孔,然后键合一半导体衬底及所述氧化铝层,去除光刻胶,接着于所述通孔内形成第一半导体柱并于所述氧化铝层表面形成第一半导体层,接着按上述步骤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上形成氧化铝层、第二半导体柱及第二半导体层,最后去除所述氧化铝层以完成制备。本发明利用AAO模板实现了光子晶体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重复性好、且与半导体工艺兼容,采用本方法可制备出二维或三维纳米级的光子晶体,适用于工业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2590935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110003997.2
申请日:2011-01-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锗悬臂梁式二维光子晶体微腔,包括:具有埋氧层、且表层为悬臂梁式锗材料层的半导体基底,其中,在锗材料层包含光子晶体微腔,所述光子晶体微腔由周期性排列的孔体所构成、但部分区域缺失孔体。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该锗悬臂梁式二维光子晶体微腔的制备方法,即先在具有埋氧层、且表层为锗材料层的半导体基底的锗材料层中掺杂以形成n型重掺杂层,然后对锗材料层进行微机械加工形成光子晶体微腔,随后在部分区域进行光刻和刻蚀暴露出部分埋氧层,然后再进行湿法腐蚀,用以去除光子晶体微腔下的埋氧层,同时实现锗悬臂梁的释放。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外力调节悬臂梁上的应变从而实现锗向直接带隙的转变,并利用光子晶体微腔提高发光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2468123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010532635.8
申请日:2010-11-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L21/02 , H01L21/28 , H01L21/28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NiAl合金外延生长NiSiGe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SiGe层表面淀积一层NiAl合金薄膜,然后进行退火工艺,使NiAl合金薄膜的Ni原子与SiGe层的SiGe材料进行反应,生成NiSiGe材料。因为Al原子的阻挡作用,NiSiGe层具有单晶结构,和SiGe衬底的界面很平整,可以达到0.3nm,可以大幅度提高界面的性质。
-
公开(公告)号:CN101692440B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0910197074.8
申请日:2009-10-13
Applicant: 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24/0002 , H01L2924/00
Abstract: 一种混合晶向应变硅衬底,包括:支撑衬底;直接设置于支撑衬底表面的锗硅层;以及直接设置于锗硅层表面的应变硅层。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所述混合晶向应变硅衬底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所提供的混合晶向应变硅衬底中,能够降低第一锗硅层的位错密度,并且保证第一应变硅区域的应变状态。并且由于具有锗硅层作为支撑衬底和应变硅层之间的缓冲层,能够提高应变硅层的晶格质量和应变程度。进一步提供的混合晶向应变硅衬底制备方法中,应变硅层生长完毕后无需再进行抛光、外延以及键合等工艺,能够保持应变硅的应变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02386068A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110215670.1
申请日:2011-07-29
Applicant: 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锗硅衬底的生长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单晶硅支撑衬底;在单晶硅支撑衬底表面形成籽晶层,所述籽晶层的材料为单晶锗硅;在籽晶层的表面形成插入层,所述插入层的材料为锗组分大于籽晶层中锗组分的单晶锗硅;在插入层的表面形成锗硅晶体层。
-
公开(公告)号:CN102383192A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110215672.0
申请日:2011-07-29
Applicant: 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锗衬底的生长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支撑衬底,所述支撑衬底为晶体材料;在支撑衬底表面采用第一温度外延生长第一锗晶体层;在第一锗晶体层表面采用第二温度外延生长第二锗晶体层,所述第一温度低于第二温度。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出了一种低高温锗外延结合的生长工艺,首先低温生长一层锗层,锗外延生长速度低,具有二维生长特性且完全弛豫,这层薄的低温锗层具有较多的缺陷,易于应力驰豫以及位错湮灭,随后,再高温生长一层锗外延层,该层生长速度快,能够得到具有高晶体质量且完全驰豫的单晶锗层。
-
公开(公告)号:CN101916741B
公开(公告)日:2011-12-14
申请号:CN201010223281.9
申请日:2010-07-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L21/76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绝缘体上应变硅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SOI的顶层硅热氧化减薄至10-30nm,然后在超薄的顶层硅上外延Si1-xGex,Si1-xGex应变层的厚度不超过其临界厚度;进行离子注入,选择合适的能量,使离子注入到埋氧和衬底硅的界面;进行退火工艺,使应变的Si1-xGex层进行弛豫,同时,顶层硅受到拉伸的应力,离子注入使得埋氧和衬底硅的界面疏松,顶层硅成为应变硅;将剩余的Si1-xGex层移除,得到所需的应变硅材料。由此可见,本发明的最大优点是通过离子注入和外延工艺,而不需要键合工艺,直接将外延SiGe材料的应力反转,直接将应力转移到绝缘体上硅的顶层硅中,从而可望大大简化绝缘体上应变硅的制备工艺。
-
公开(公告)号:CN101866875B
公开(公告)日:2011-12-07
申请号:CN201010189313.8
申请日:2010-06-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L21/762 , H01L21/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绝缘体上锗硅(SGOI)材料的方法。首先在体硅上外延Si1-xGex/Siepi/Si1-yGey结构的多层材料,其中0<x<1,0<y<1,Si1-xGex为外延材料的上表面。控制外延的Si1-xGex和Si1-yGey薄膜的厚度,使其都小于临界厚度,以保证这两层薄膜都是完全应变的。然后使用层转移的方法将Si1-xGex/Si/Si1-yGey转移到一个SiO2/Si结构的支撑材料上,形成Si1-yGey/Si/Si1-xGex/SiO2/Si结构的多层材料。使用选择性腐蚀的方法去掉顶层的Si1-yGey,最后通过离子注入及退火,使得材料中的Si1-xGex发生弛豫,相应的顶层Si发生应变,得到Si/Si1-xGex/SiO2/Si的SGOI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1719501B
公开(公告)日:2011-07-20
申请号:CN200910199724.2
申请日:2009-12-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L27/092 , H01L29/78 , H01L29/04 , H01L29/10 , H01L29/4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7/1211 , H01L21/823807 , H01L21/823821 , H01L21/845 , H01L27/1203 , H01L29/42392 , H01L29/7869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晶向反型模式全包围栅CMOS场效应晶体管,其包括:具有第一沟道的PMOS区域、具有第二沟道的NMOS区域及栅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沟道及第二沟道的横截面均为腰形(跑道形),且所述第一沟道采用n型(110)Si材料,所述第二沟道采用p型(100)Si材料;栅区域将所述第一沟道及第二沟道的表面完全包围;在PMOS与NMOS区域之间、PMOS区域或NMOS区域与Si衬底之间均有埋层氧化层将它们隔离。本器件结构简单、紧凑,集成度高,在反型工作模式下,采用不同晶向材料的沟道、跑道形全包围栅结构、高介电常数栅介质和金属栅,具备高载流子迁移率,可避免多晶硅栅耗尽及短沟道效应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