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204344A
公开(公告)日:2020-05-29
申请号:CN201911131985.0
申请日:2019-11-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W3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的行驶控制装置,其能够实现自动驾驶中的车辆在各种状况下的顺畅且快速的车道变更。行驶控制装置是如下的装置:能够选择自动驾驶模式作为行驶模式,该自动驾驶模式是自动地控制转向和加减速中的至少任一项的模式,该行驶控制装置被设置于将来自电动马达(驱动源)的驱动力向左右后轮(车轮)传递而分别独立地驱动该左右后轮旋转的车辆,该行驶控制装置具备行驶控制部,当在选择了自动驾驶模式作为行驶模式的情况下有车道变更的要求时,所述行驶控制部至少控制方向盘的转向角和对左右后轮进行的驱动力分配。这里,方向盘的转向角和对左右车轮进行的驱动力分配的控制目标值被设定为以最短时间执行车道变更的值。
-
公开(公告)号:CN111196276A
公开(公告)日:2020-05-26
申请号:CN201911126672.6
申请日:2019-11-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车辆的行驶控制装置,通过利用车辆转弯时的再生能量对电池进行充电,能够实现车辆的续航距离的延长及燃料效率的改善。车辆(1)的行驶控制装置具备:电动马达(ML、MR),其分别独立地驱动左右一对后轮(从动轮)(WRL、WRR)旋转;行驶状态取得部(14),其取得车辆(1)的行驶状态;控制装置(控制单元)(100),其根据该行驶状态取得部(14)取得的车辆(1)的行驶状态控制所述电动马达(ML、MR)的驱动,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在行驶状态取得部(14)取得的车辆(1)的行驶状态处于减速后的转弯状态的情况下,在电池余量低于规定值时,至少使内轮侧的电动马达(ML或MR)作为再生制动器发挥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386608A
公开(公告)日:2019-02-26
申请号:CN201810909629.6
申请日:2018-08-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H61/662 , F16H61/6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控制装置。在液压控制装置(10)的控制单元(26)中,车辆状态掌握部(26a)掌握车辆(14)的车辆状态,输出判定部(26c)判定与由工作点确定部(26b)确定的车辆状态对应的工作点(102)是否超过排出性能极限线(106)。在输出判定部(26c)判定为工作点(102)超过排出性能极限线(106)的情况下,泵控制部(26f)使第2泵(28)停止或者使转速(Nep)降低。
-
公开(公告)号:CN112849261B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011345035.0
申请日:2020-11-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NTN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该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可形成所希望的操舵角度,并且可防止乘坐舒适性的恶化,另外可在没有伴随有车辆的大规模的结构变更等的情况下,简单地搭载于车辆上。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1)对后轮进行操舵,该后轮通过由扭力梁(Tb)和一对后摆臂(Ta)构成的悬架装置(Rs)支承,该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1)包括: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该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具有支承后轮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转舵轴;单元支承部件(13),该单元支承部件(13)以围绕转舵轴的转舵轴心(A)而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操舵用促动器(5),该操舵用促动器(5)通过与单元支承部件(3)独立的部件构成,使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旋转驱动,操舵用促动器(5)在高于后摆臂(Tb)的最下面(Lv)的位置,并且于悬架装置(Rs)的旋转支承部(Taa)与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之间,安装于悬架装置(Rs)上。
-
公开(公告)号:CN115214616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182979.3
申请日:2022-02-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坂上恭平
IPC: B60W30/02 , B60W40/068 , B60W30/08 , B60W40/12
Abstract: 行驶控制系统和行驶控制方法。一种用于车辆的行驶控制系统包括:外部环境识别单元,其识别所述车辆周围的障碍物;轮胎参数估计单元,其估计所述车辆的轮胎的轮胎参数;以及行驶计划单元,其基于所述障碍物和所述轮胎参数来设定行驶路线、加减速量和转弯量。所述行驶计划单元将所述行驶路线、所述加减速量和所述转弯量设定为在避免接近所述障碍物的同时抑制所述轮胎的滑移率相对于附着极限滑移率的过量。
-
公开(公告)号:CN110626344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10367945.X
申请日:2019-05-0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W3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顺利地越过车辙,并可确保车辆的良好的行驶性能的车辆的控制装置。所述车辆的控制装置是包括控制对于多个车轮(Wf1、Wf2、Wr1、Wr2)的来自驱动源(203)的驱动力的分配的驱动力分配控制部件(250、210)的车辆(1)的控制装置,其包括:路面信息取得部件(12),取得车辆(1)的行进方向的前方的路面信息;以及有无车辙判定部件(150),根据由路面信息取得部件(12)所取得的路面信息,进行在车辆(1)的行进方向的前方的路面上是否存在车辙的有无车辙判定;且当由有无车辙判定部件(150)所进行的判定已在有车辙与无车辙之间变化时,驱动力分配控制部件(250、210)进行变更对于多个车轮(Wf1、Wf2、Wr1、Wr2)的驱动力的分配的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9386607B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810898070.1
申请日:2018-08-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H61/662 , F16H6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控制装置。在液压控制装置(10)的控制单元(28)中,当切换为从第1泵(20)经由止回阀(44)向无级变速机构(42)供给第1油液时,马达控制部(28e)降低马达(32)的转速(Nem)或者使马达(32)停止。另外,马达控制部(28e)仅在超调对向无级变速机构(42)供给的油液的压力(管路压力(PH)、带轮压力)的影响小的状况下启动马达(32)。据此,能够通过尽可能减少第2泵的启动次数来避免车辆状态的变化和涌入电流的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106939934B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610846239.X
申请日:2016-09-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坂上恭平
Abstract: 提供能够效率良好地驱动油泵的液压回路的控制装置。管理(ECU125)当怠速停止时控制供应给第5端口(30e)的第1先导压力与供应给第6端口(30f)的第2先导压力的任意较高方的液压即安全压力以使得供应来自大容量油泵(Pb)的液压的第1端口(30a)和第1端口(30a)始终连通,连接于第1流路(L1)的第2端口(31b)不与经由第12油路(R12)连接于被供应部(3)的第3端口(30c)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07110342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580055127.6
申请日:2015-07-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坂上恭平
IPC: F16H6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61/66272 , F16H9/18 , F16H59/14 , F16H2061/66277
Abstract: 在无级变速器的夹压控制装置中,控制无级变速器TM的任意一方的轴要素(13、14)的夹压的夹压控制单元(U)根据输入轴(11)的转速的变动成分与输出轴(12)的转速的变动成分的振幅比(m)、对输入轴(11)的转速的变动成分与输出轴(12)的转速的变动成分的相位差进行指标化而得的相位延迟、以及输入轴(11)与输出轴(12)间的变速比(i)算出滑移状态矩阵({A}),并基于根据滑移状态矩阵{A}算出的特征值的数组来估计输入轴要素(13)、输出轴要素(14)以及动力传递要素(15)间的动力传递状态,并且基于动力传递状态控制夹压。由此,不需要特别的传感器而能够根据可测定的振幅比m、相位延迟以及变速比i高精度地判定动力传递要素的滑移状态,将夹压控制在摩擦传动界限的附近而得到高动力传递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2792063B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080064754.3
申请日:2010-11-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坂上恭平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61/66272 , F16H59/14 , F16H2059/465 , Y10T477/624
Abstract: 在根据通过摩擦要素向输出轴要素传递输入轴要素所具有的任意变动成分的传递特性,估计作为实际的传递转矩与无级变速器能够传递的最大转矩之比的转矩比(Tr)时,由于根据将所述两要素的变动成分的振幅差进行指标化后的滑动标识符(IDslip)或者将所述两要素的变动成分的相位差进行指标化后的相位延迟估计转矩比(Tr),因此,能够高精度地估计与无级变速器的动力传递效率极其密切关联的转矩比(Tr),能够提高动力传递效率。而且,由于根据滑动标识符(IDslip)或者相位延迟估计转矩比(Tr),因此,能够将用于估计转矩比(Tr)所需要的传感器的数量限制在最小限度内,能够削减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