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475512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470233.3
申请日:2023-11-07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G06V40/20 , G06V40/16 , G06V10/764 , G06F21/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3D视频的气管插管难度检测方法及系统,利用深度和3D相机采集颅面部形貌特征,利用机器学习或者人工智能模型对以上采集的颅面部形貌进行分析,进而对气道进气管插管难度检测,从而及早识别喉镜暴露困难的患者,降低困难气管插管及插管失败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5864002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416670.2
申请日:2022-11-13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学超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二氧化钒平面开口谐振环的可调节太赫兹超材料。本发明超材料包括高阻硅片衬底、形成在衬底上的由平面开口谐振环结构单元组成的二维阵列;结构单元包括二氧化钒薄膜、金薄膜;由金薄膜产生电磁波共振,二氧化钒调制整体吸收率;该二维超材料实现可调节共振吸收方式为:在室温下,二氧化钒为绝缘态,只由金介质作为共振吸收单元,L‑C共振和磁共振产生两个波长位置的吸收峰;二氧化钒加热至相变温度以上,变为金属相,对红外波段产生强烈吸收,在两个峰位共振吸收的基础上使整体的吸收率大幅度提高。本发明仅通过温度的变化就可实现吸收率大范围调节,在微纳光学、吸波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855803A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11116572.2
申请日:2021-09-23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IPC: A61K45/00 , A61K31/519 , A61P27/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公开了PRMT5作为药物靶点在听力保护中的应用,具体公开了PRMT5抑制剂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听力损伤的药物中的用途。作为听力保护的成分,PRMT5抑制剂能够有效预防听力损伤,或在听力损伤后给予有效治疗。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含PRMT5抑制剂的用于听力保护的药物或试剂盒。本发明为听力损伤的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291706C
公开(公告)日:2006-12-27
申请号:CN200410017559.1
申请日:2004-04-08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根据中医推拿按压手法而研制的气射流按压仪器及其使用方法,通过控制气压的大小和气射流脉冲频率来模拟按压手法。该仪器由空气压缩机、调压部件、调频装置、出气喷口、定向仪、控制计算机组成。本发明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安全方便的可作为传统针刺的补充与替代仪器。利用高压气体通过喷嘴高速喷射产生的高压作用到人体体表穴位,起到一种类似于中医推拿按压手法的作用,为中医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5344979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110518965.X
申请日:2021-05-12
Applicant: 宝武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复旦大学
Abstract: 一种精萘结晶生产程序的仿真方法,设定精萘结晶生产程序的每一操作步序的结束与下一操作步序的开始为触发事件,根据每一操作步序的预期结束时间建立基于触发事件的阻塞队列,通过建立的阻塞队列推进仿真进程。本发明的一种精萘结晶生产程序的仿真方法,通过设置的基于触发事件的阻塞队列,建立基于阻塞队列的仿真进程推进方式,且所述的阻塞队列为实时更新式设置;通过此种仿真方法,可以实现对工业设备的运行具有连续、动态的特点,及任务的产生、设备的占用和运行等使事件具有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两方面的兼顾,同时为后续仿真策略研究与优化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
-
公开(公告)号:CN102988295B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110268168.7
申请日:2011-09-0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药物制剂领域,涉及穿膜肽修饰的纳米粒,具体涉及一种口服多肽、蛋白类药物的纳米粒递释系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纳米粒递药系统由纳米粒、纳米粒表面修饰的穿膜肽和纳米粒包封的多肽蛋白药物组成,其平均粒径范围介于10-500nm;该穿膜肽修饰的纳米粒可与细胞表面带负电的葡糖胺聚糖发生电性吸引,继而发生细胞内吞,使其作为一个整体被摄取入胞,口服后具有穿透消化道黏膜的能力,可将其携载的多肽蛋白类药物递送至全身血液循环,提高此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本发明提高了多肽、蛋白类药物在消化道内的稳定性,降低穿膜肽的用量,减少其可能导致的毒副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2390843B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110219618.3
申请日:2011-08-0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1B39/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介孔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三维连通多级孔道结构沸石分子筛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首先,以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初级结构单元,在溶液相中自组装形成次级结构单元;再于溶液中自组装复合为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然后,以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为模板剂,以结构导向剂和无机硅在溶液中自组装,得到二氧化硅/表面活性剂/模板剂复合材料;最后煅烧除去表面活性剂和模板剂,得到连通的介孔、微孔和大孔组成的多级结构介孔沸石分子筛材料。该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水热稳定性,在石油化工、重油催化裂解、生物分离、吸附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发明所得材料性能优异,合成方法简单,原料易得,适合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8290476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488689.0
申请日:2024-04-2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微反应系统的磷酸酯及亚磷酸酯类化合物的连续流水解方法。本发明以磷酸酯及亚磷酸酯类化合物为原料,使用微混合器、微通道反应器、背压阀和气液分离器经管道连接组成的连续微反应系统,得到高纯度磷酸及亚磷酸类化合物。本发明方法与传统间歇釜式合成方法相比,使用微反应系统,反应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单位反应器体积内的产能实现数量级的提升,反应体系密闭,无有机物挥发,生产过程绿色无毒。
-
公开(公告)号:CN118290475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488497.X
申请日:2024-04-2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微反应系统的烷基磷酸酯化合物缩合制备方法。本发明将原料烷基胺类化合物、磷酸酯及亚磷酸酯,利用微反应系统进行缩合反应,得到产物烷基磷酸酯化合物;微反应系统包括进料泵、依次连通的微混合器、微通道反应器和背压装置;制备步骤包括:将烷基胺类化合物与缚酸剂的溶液输送到微混合器内进行混合并进入微通道反应器中进行预反应,然后再与磷酸酯及亚磷酸酯化合物的溶液同时输送到微混合器中混合,将混合反应物料直接流入微通道反应器内背压条件下进行缩合反应;经浓缩除掉有机溶剂得到最终产物。本发明反应时间短,能量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易于烷基磷酸酯及亚磷酸酯的工业放大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103387A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1412486.0
申请日:2022-11-11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IPC: C12Q1/6883 , C12Q1/686 , C12N15/11 , A61K31/7105 , A61P27/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生物标记物、检测试剂盒及应用。本发明公开了tRF‑22在制备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诊断试剂中的应用以及一种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诊断试剂盒。本发明通过定量PCR验证,发现tRF‑22与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发生呈现显著地相关性。本发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通过检测房水中tRF‑22的相对含量,可以用于临床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患者的筛选,为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