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压电效应的微结构能量回收减速带

    公开(公告)号:CN108560436B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1810398128.6

    申请日:2018-04-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压电效应的微结构能量回收减速带,包括减速带本体,微结构填充部件,高强橡胶块、悬臂梁压电振子和能量捕获电路;减速带本体截面呈梯形,减速带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微结构填充部件、高强橡胶块、悬臂梁压电振子以及能量捕获电路;微结构填充部件由三维点阵排列的X形内凹微结构元胞构成;高强橡胶块布置在减速带本体斜坡面处用于减速带与地面以及悬臂梁压电振子的固定;悬臂梁压电振子包括中间弹性极板,两侧的压电片以及前端集中质量块,压电片连接在中心弹性极板上形成双晶压电结构并通过导线实现并联;悬臂梁压电振子在实际应用中是多个相同结构均匀间隔地分布在减速带长度方向上且并联连接;能量捕获电路内嵌在高强橡胶块中。

    基于旋翼装置的陆空两栖多用途车

    公开(公告)号:CN110154660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509155.0

    申请日:2019-06-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旋翼装置的陆空两栖多用途车,该两栖多用途车包括旋翼系统、车身和履带底盘三大部分,所述履带底盘设置在车身的下面,在车身的上面边缘对称设置有两排八个旋翼系统,所述旋翼系统、车身和履带底盘通过螺栓或焊接方式实现刚性连接。本发明基于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实际需要,加装与之配套的机械臂、探测仪等多种装备,实现勘探、挖掘、障碍扫除、考古等多种功能,本发明设计的全新车身结构,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稳定性,拓展了载运空间,车身蒙皮采用主动隐身材料,提高了本装备的主动防御性能。

    一种用于车辆悬架系统的智能模糊混合棚半主动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825930B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711294747.2

    申请日:2017-12-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悬架系统的智能模糊混合棚半主动控制方法,具体为:测得簧下质量、簧上质量的加速度信号和;将测得的加速度信号分别进行积分,得到相对应的振动速度和;通过天棚控制方法和地棚控制方法得到天棚阻尼力Fsky、地棚阻尼力Fground;将得到的天棚阻尼力Fsky和地棚阻尼力Fground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混合棚阻尼力F,其加权系数分别为α与1‑α;采用模糊控制对天棚阻尼加权系数α进行动态匹配;模糊控制时两个输入接口分别输入误差、误差变化率,输出天棚阻尼加权系数α。该控制方法可以仅利用一个模糊控制器,对簧上质量、簧下质量的速度及加速度实现全论域控制,可匹配出最优的减振器阻尼力,结构简单,控制精度高。

    一种考虑执行器时滞和车速变化的主动悬架低算力预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02618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631528.9

    申请日:2024-11-1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自动驾驶测试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考虑执行器时滞和车速变化的主动悬架低算力预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建立考虑时滞的四分之一车辆主动悬架模型和主动悬架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方程并进行离散化;步骤二、建立能够随车速变化的路面模型并且利用感知传感器获取预瞄范围内的空间域道路高程信息,进而通过时域转换将空间域道路高程信息转化为时间域道路高程信息;步骤三、基于主动悬架离散化状态空间方程和时间域道路高程信息设计了主动悬架预瞄控制方法。本发明能够在保证主动悬架控制性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控制方法的算力。

    一种公交车辆到站时间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191845B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1811136600.5

    申请日:2018-09-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公交车辆到站时间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构建历史站间速度数据库:利用车载GPS设备获取公交车辆经纬度、时间、速度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将GPS获取的时间、速度数据根据经纬度与公交线网进行匹配;根据得到的公交车辆GPS速度数据,计算历史站间速度数据;S2、站间速度预测:站间速度预测部分是基于得到的历史站间速度数据库,结合公交运行的实时信息,采用非参数回归方法对下一个站间速度进行预测;S3、公交车辆到站时间预测:根据滤波的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结合步骤S2预测得到的站间速度和当前公交车辆的到站时间信息,采用粒子滤波算法对公交车辆到站时间进行预测。该方法提高了预测的实时性、可靠性、鲁棒性和准确性。

    一种用于大角度轮毂电机转向轮的底盘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7933231B

    公开(公告)日:2019-09-03

    申请号:CN201711180382.0

    申请日:2017-11-2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大角度轮毂电机转向轮的底盘结构,包括悬架系统和转向系统,悬架系统包括车轮、轮毂电机、转向节、上控制臂、下前控制臂、下后控制臂,上控制臂和下前控制臂;转向系统包括转向节臂、转向直拉杆、转向器、方向盘、转向输入轴、转向输出轴、行星齿轮架、三个行星齿轮、啮合套、拨叉、电磁开关、电磁开关和端盖。利用上述本发明能够保证车轮跳动时悬架定位参数在合理范围内变化,减小轮胎磨损,并保证操纵稳定性。同时由于转向结构的设计合理,实现大角度转向,并通过设计变速机构,在保证正常行驶工况下的稳定性,并能在狭窄的道路或者停车的情况下实现大角度转向。

    一种车载隔振平台用压电能量回收底座

    公开(公告)号:CN110103862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422277.6

    申请日:2019-05-2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隔振平台用压电能量回收底座,该底座包括底座承载模组、压电能量回收模组、底座边固定模块和底座角固定模块,两块所述压电能量回收模组承装设置在底座承载模组内,四个底座边固定模块布置在底座承载模组的每条边的中间位置,四个底座角固定模块布置在底座承载模组的四个顶角位置,所述底座边固定模块和底座角固定模块的作用是用于将底座承载模组和车载箱体紧密固定。该回收底座能够回收路面激励和车载动力源产生的振动能量,在长期无能源补给的野外科考任务车补充能源,其承载隔振平台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

    一种公交车辆到站时间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191845A

    公开(公告)日:2019-01-11

    申请号:CN201811136600.5

    申请日:2018-09-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公交车辆到站时间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构建历史站间速度数据库:利用车载GPS设备获取公交车辆经纬度、时间、速度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将GPS获取的时间、速度数据根据经纬度与公交线网进行匹配;根据得到的公交车辆GPS速度数据,计算历史站间速度数据;S2、站间速度预测:站间速度预测部分是基于得到的历史站间速度数据库,结合公交运行的实时信息,采用非参数回归方法对下一个站间速度进行预测;S3、公交车辆到站时间预测:根据滤波的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结合步骤S2预测得到的站间速度和当前公交车辆的到站时间信息,采用粒子滤波算法对公交车辆到站时间进行预测。该方法提高了预测的实时性、可靠性、鲁棒性和准确性。

    一种用于车辆悬架系统的智能模糊混合棚半主动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825930A

    公开(公告)日:2018-03-23

    申请号:CN201711294747.2

    申请日:2017-12-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悬架系统的智能模糊混合棚半主动控制方法,具体为:测得簧下质量、簧上质量的加速度信号 和 ;将测得的加速度信号分别进行积分,得到相对应的振动速度 和 ;通过天棚控制方法和地棚控制方法得到天棚阻尼力Fsky、地棚阻尼力Fground;将得到的天棚阻尼力Fsky和地棚阻尼力Fground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混合棚阻尼力F,其加权系数分别为α与1-α;采用模糊控制对天棚阻尼加权系数α进行动态匹配;模糊控制时两个输入接口分别输入误差、误差变化率 ,输出天棚阻尼加权系数α。该控制方法可以仅利用一个模糊控制器,对簧上质量、簧下质量的速度及加速度实现全论域控制,可匹配出最优的减振器阻尼力,结构简单,控制精度高。

    基于车联网的智能高效轨道交通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23399B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1910506769.3

    申请日:2019-06-1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车联网的智能高效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车厢和云端服务器,所述车厢与车厢之间通过电磁感应装置连接,所述车厢包括VCU、毫米波雷达、读票机、动力系统、发电机、GPS模块和通信模块,所述VCU分别通过总线与毫米波雷达、读票机、动力系统、发电机和GPS模块相连,所述发电机与电磁感应装置连接,并控制电磁感应装置的线圈的得电和失电,所述各个车厢的VCU通过无线网络与云端服务器实时进行数据通信;实现了在列车组到达站点时无需使所有乘客都停下来即可完成该站点处乘客的上车与下车,显著地节省了乘客的乘车时间,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