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提高电池系统一致性和能量效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6742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310479147.2

    申请日:2023-04-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提高电池系统一致性和能量效率的方法,属于电池系统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池系统缺少优化连接片的设置,影响电池系统一致性和能量效率的问题。包括:通过对电池系统中的连接片进行最优设置优化电池系统;其中,连接片用于连接电池系统中的各单体电池;基于优化后的电池系统,得到连接片实际电阻,进而得到电池系统中单体电池实际电压和系统实际总电压;依据所述单体电池实际电压和系统实际总电压进行电池系统的电压安全保护及预警,以实现提高电池系统一致性和能量效率。

    一种担架式线缆快速收放装置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946816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210403338.6

    申请日:2022-0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担架式线缆快速收放装置,属于机械装备技术领域。解决了长距离、大线缆批量化转运、铺设和连接过程中费时、费力、运输不便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担架式线缆快速收放装置,包括折叠支撑部、线缆快速拆装部和固定夹具部;折叠支撑组件连接在线缆快速拆装部下端;固定夹具部连接在线缆快速拆装部上。本发明装置操作简单、便捷,可以实现多层、多路线缆的连接和铺设过程的运输便捷、可靠、收放快速,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在线缆转运、铺设和连接过程中的劳动强度。

    金属空气燃料电池与锂离子电池混合的电源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871908B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710865471.2

    申请日:2017-09-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金属空气燃料电池与锂离子电池混合的电源及控制方法,包括金属空气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电能输出端口;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的正极分别连接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和电能输出端口的正输入端,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的负极分别连接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和电能输出端口的负输入端;锂离子电池的正极连接电能输出端口的正输入端,锂离子电池的负极连接电能输出端口的负输入端。本电源发挥了金属空气燃料电池容量大,锂离子电池功率输出大的优点,通过金属空气燃料电池持续或间歇地向锂离子电池充电,使便携电源系统兼顾了较强的续航能力和中大功率带载能力。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自适应优化充电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46787A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811106731.9

    申请日:2018-09-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自适应优化充电方法,属于电池充电的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充电方法中缺少对充电电流进行自适应优化选择的问题。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动力电池充电效率与充电电流关系测试数据库;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在上述数据库中选取最优充电电流;以选取的最优充电电流进行CCCV恒流阶段充电。本发明基于动力电池的充电性能测试数据,引入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基于动力电池多充电效率参数的CCCV恒流充电倍率优化;可以完成动力电池在不同操作温度下的充电电流的自适应选择,实现动力电池充电效率综合评价最优意义上的优化充电。同时,该方法不依赖电池型号与类别,可实现离线数据计算,便于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数据嵌入,易于工程化实现。

    一种金属空气电池电动汽车低压电气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143187A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610518621.8

    申请日:2016-0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11 B60L11/1851 B60L1/00 B60L11/187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空气电池电动汽车低压电气系统,该系统包含金属空气电池、车载动力电池组、动力电池组温度检测装置、通道切换装置、电压变换装置、车载空调、车载动力电池组加热装置、车载汽车电子设备,当实测温度介于系统最低温度阈值和系统最高温度阈值之间时,通道切换装置将车载动力电池组连接至电压变换装置的输入端进行供电;否则,通道切换装置将金属空气电池连接至电压变换装置的输入端进行供电。本发明可以大大减少车载动力电池组的用电负荷,提高车辆行驶里程;可以使车载动力电池组始终工作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从而有效提高车载动力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一种用于无线电能与信息同步传输系统的解耦线圈

    公开(公告)号:CN119316019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310830513.4

    申请日:2023-07-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无线电能与信息同步传输系统的解耦线圈,属于无线传输系统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解耦线圈在发生相对偏移时产生耦合,不再完全解耦,能量传输和信息传输之间存在互相干扰的问题。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所述发射端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发射铁氧体磁芯、能量发射线圈和信息发射线圈;其中,能量发射线圈和信息发射线圈均为DD型线圈,且互相交叠,中心位置对齐,正交放置;所述接收端从外至内依次包括接收铁氧体磁芯、能量接收线圈和信息接收线圈;其中,能量接收线圈和信息接收线圈均为DD型线圈,且互相交叠,中心位置对齐,正交放置。

    一种微网线路故障时受影响部件的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224478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310797719.1

    申请日:2023-06-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网线路故障时受影响部件的识别方法,属于微电网短路故障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各种规模微电网发生短路故障时,如何在极短时间内确定微电网受影响部件,从而使其退出运行受到保护的问题。获取微电网拓扑结构、短路故障发生位置以及各线路的连接状态;根据拓扑结构的限定条件建立受影响部件识别模型;将微电网拓扑结构、短路故障发生位置以及微电网中各线路的连接状态输入到受影响部件识别模型进而得到微电网中受影响的部件。实现了确定基于短路故障发生位置的部件以及其他部件受影响的状态,有效的进行快速识别,进而提升微电网的安全性、恢复的效率。

    驱动电压和电阻可调的SiC MOSFET驱动控制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14499113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011263085.4

    申请日:2020-1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电压和电阻可调的SiC MOSFET驱动控制电路,属于SiC MOSFET驱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难以同时保证高增益、结构简单、高稳定性、高效率的问题。该变换器包括控制芯片、SiC MOSFET器件、电源VG1~VG2、开关管S1~S6,电阻RG1~RG2;其中,控制芯片,用于输出开关管S1~S6控制信号至开关管S1~S6的栅极;开关管S1、S2的漏极分别与电源VG1的正极连接;开关管S3~S5的漏极分别与电源VG1的负极、电源VG2的负极连接,并接地;开关管S6的漏极与电源VG2的正极连接;并且,开关管S1、S3的源极分别经电阻RG1与SiC MOSFET器件的栅极连接,开关管S2、S4的源极分别经电阻RG2与SiC MOSFET器件的栅极连接;开关管S5、S6的源极与SiC MOSFET器件的源极连接。该电路能够保证SiC MOSFET器件安全可靠运行。

    一种车载智能供电系统
    1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976433B

    公开(公告)日:2019-10-18

    申请号:CN201710239392.0

    申请日:2017-04-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智能供电系统,包括燃油发电机组、取力发电装置、交流并网控制器一、交流并网控制器二、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光伏发电装置、直流并网控制器、双向交直流变换器、智能监控系统、市电输入接口、交流输出接口、直流输出接口。本发明引入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部分能源自主供给,减少燃油消耗;把车载供电系统分成交流和直流网络,直流网络基于储能蓄电池形成,并采用双向交直流变换器实现交流和直流的双向能量流动,蓄电池作为能源后备,在其他发电装置故障时,实现快速切换不间断供电,确保了供电的高可靠性。

    一种N相电压缺相及逆相序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546830B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610959203.2

    申请日:2016-10-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N相电压缺相与逆相的检测方法,包括步骤:将N相交流电压进行调理获得到边沿特性较好的N相方波脉冲信号;将N相方波脉冲信号进行缺相检测;将N相方波脉冲信号进行逆相序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正常情况下的参考结果比较,得到检测结论。上述方法具有逻辑判断简单、元器件较少的优点,利用逻辑代数分析、化简、设计线路,实现了缺相与逆相序检测,低功耗,抗干扰性能强,运算速度快,输出适应性能高,同时降低了成本,不需要对N相电压都进行模拟‑数字转换采集,不需要复杂的软件算法。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