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42772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537731.X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17/11 , G06F17/16 , G06F113/06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电机组仿真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整机仿真方法及装置,包括:基于风电机组的有限元模型中各单元的节点编号将风电机组的有限元模型中各单元的特性矩阵整合至风电机组的整机运动平衡方程中;将所述风电机组的整机运动平衡方程进行转换,得到消除约束的整机运动平衡方程;对所述消除约束的整机运动平衡方程进行积分求解,得到风电机组整机仿真结果;其中,所述特性矩阵包括: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所述仿真结果包括:风电机组的有限元模型中各单元的节点速度向量。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用于指导机组整机及仿真设计和工具研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791044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211487586.X
申请日:2022-11-25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电叶片双轴动态加载装置、方法和系统,所述动态加载装置包括:激振模组、支撑架、夹具和控制装置;所述夹具套接于风电叶片外侧,且夹紧风电叶片;所述支撑架设置于地基上;所述激振模组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控制装置与激振模组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激振模组为所述夹具提供竖直方向的周期激励载荷,进而使所述风电叶片在摆振方向以固有频率振动;和/或为所述夹具提供水平方向的周期激励载荷,进而使所述风电叶片在挥舞方向以固有频率振动;本发明通过外部作用力激振的方式实现同时对摆振和挥舞方向分别加载,加载方式不会影响叶片固有频率在摆振和挥舞两个方向的激振。
-
公开(公告)号:CN115824606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211487611.4
申请日:2022-11-25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电叶片双轴疲劳加载频率调节装置、方法及系统,包括:挥舞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摆振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设置于地基上的支撑结构和夹具;摆振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包括第一附加质量块;挥舞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包括第二附加质量块;摆振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安装于支撑结构上,摆振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从垂直于地基的方向与夹具平行于地基的一侧连接;和/或,挥舞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安装于支撑结构上,挥舞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从平行于地基的方向与夹具垂直且靠近地基的一侧连接;通过将附加质量块设置于叶片外的装置上实现调节装置分别在摆振方向和挥舞方向上的独立性,在进行频率调节时,其固有频率不会相互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5200916B
公开(公告)日:2023-02-07
申请号:CN202211125308.X
申请日:2022-09-16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M99/00 , G01M13/025 , F03D17/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风力发电机组试验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电机组载荷解耦加载装置、方法、系统及控制系统;所述加载装置包括多个作动器、第一加载轴承、旋转轴和第二加载轴承;所述旋转轴与地面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加载轴承和第二加载轴承分别套接于旋转轴的两端;所述第一加载轴承远离旋转轴一端连接外部电动机;所述第二加载轴承远离旋转轴一端连接外部测试样机;所述多个作动器分别与第一加载轴承及第二加载轴承连接;作动器通过第一加载轴承和第二加载轴承为测试样机提供五自由度载荷,电动机为测试样机提供转矩载荷,本发明根据五自由度载荷,实现对加载装置中多个作动器的控制,增强风电机组传动链加载控制准确性,提升风电机组实验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816256A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910090976.5
申请日:2019-01-30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电机组发电量确定方法及装置,包括:根据测量周期内待测风电机组的等效机舱风速确定测量周期内待测风电机组的等效风轮风速;根据所述测量周期内待测风电机组的等效风轮风速确定测量周期内待测风电机组的发电量;本发明通过待测风电机组的等效机舱风速得出其等效风轮风速,再根据等效风轮风速得出待测风电机组的发电量,提高了风电机组发电量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08708823A
公开(公告)日:2018-10-26
申请号:CN201810399853.5
申请日:2018-04-28
Applicant: 山东中车风电有限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F03D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723 , F03D7/00 , F05B2270/1033 , F05B2270/32 , F05B2270/7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最优增益参数在线优化方法与系统,确定最优增益参数的优化范围及优化步长;采用穷举法,通过对最优增益参数的优化区间内的每个参数进行性能指标的计算,并对比各个性能指标值找到最大性能指标对应的最优增益参数值,将其作为本次循环的最优增益参数值;确定列表循环计数值和寻优阈值,循环寻优列表,得到多次循环的最优增益参数;判断寻优结束条件是否满足,不满足寻优结束条件,重复上述步骤,满足则得到机组最终增益参数。本发明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条件下,提高机组最优增益参数准确性,优化机组的转速转矩曲线,提升机组发电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688729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544209.X
申请日:2023-11-20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30/17 , G06F113/0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风电机组结构建模仿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电机组整机仿真模型计算规模优化处理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基于风电机组的整机结构动力学模型中的各自由度的度数,确定风电机组的整机结构动力学模型中距离最远的两个自由度,距离最远的两个自由度为两个起始点;利用两个起始点构建目标展开树;基于目标展开树中各自由度所在的层次,对风电机组的整机结构动力学模型中的各自由度进行重新编号。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风电机组的整机结构动力学模型的自由度编号重新排序,使动力学方程系数矩阵带宽大幅降低,可有效降低风电机组整机仿真模型计算规模,提高仿真计算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559515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271811.0
申请日:2023-09-28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电机组发电特性评估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发电量可利用率评价方法及装置,包括:动态划分风电机组的风速及功率数据对应的风速区间;对各风速区间对应的功率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得到等时间间隔的风速区间对应的功率数据;将所述等时间间隔的风速区间对应的功率数据输入ARMA模型,得到ARMA模型输出的功率预测数据;基于风电机组的功率实际数据和所述功率预测数据评估风电机组发电量可利用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风电机组发电量可利用率计算中存在的成本、可靠性、时间周期长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8708822B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1810399376.2
申请日:2018-04-28
Applicant: 山东中车风电有限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F03D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自适应控制方法与系统,根据风力发电机组的机型以及机组现场的运行情况,确定桨距角限制表中风速和桨距角的对应关系以及桨距角优化的区间;设计风力发电机组性能评价策略,对不同的桨距角参数下机组的性能表现进行对比,从而找出机组最优性能表现对应的桨距角参数作为机组的最优参数;针对桨距角优化的区间,利用循坏迭代通过不断缩小寻优的范围来找出最优的桨距角参数值,保证控制参数处于最优位置,实现自适应控制。本发明可以很好的解决风力发电机组出现的叶片局部失速问题,优化机组功率曲线,大大提升了机组发电量,同时也解决了目前参数优化需要工程师现场调试的问题,极大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9933837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910006875.5
申请日:2019-01-04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强度快速评估方法,包括:根据风电机组整机组成结构并结合结构载荷分析,确定影响风电机组强度分析的关键结构;对所述关键结构进行建模,得到风电机组关键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基于所述风电机组关键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所有关键结构的精细化网格处理和分析计算,并基于计算结果对所有关键结构进行强度评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利用有限元方法将载荷传递路径上的关键结构进行建模,对关键结构进行精细化网格处理,保证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真实地反映了载荷在各关键结构间的传递以及各结构间的支撑约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