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687851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638880.9
申请日:2024-05-22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北电力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M13/045 , G01M13/021 , G01M13/028 , G06F17/10
摘要: 本发明涉及风电机组故障诊断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的齿轮箱复合故障诊断方法及装置,包括:将齿轮箱的齿轮轴承振动信号代入预先构建的周期性诱导的组内组间稀疏表征模型,并采用MM(Majorization‑Minimization)算法进行求解,得到稀疏表征模型的闭式解;基于所述稀疏表征模型的闭式解确定稀疏表征模型的正则化参数;将所述稀疏表征模型的正则化参数代入所述预先构建的周期性诱导的组内组间稀疏表征模型进行稀疏表征信号求解,得到稀疏表征信号;基于所述稀疏表征信号对齿轮箱进行故障诊断。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直观地提取复合故障的特征,进而在齿轮箱出现复合故障时实现故障溯源,保证风电机组的经济效益与运行安全,在工程实际中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5824606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487611.4
申请日:2022-11-25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电叶片双轴疲劳加载频率调节装置、方法及系统,包括:挥舞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摆振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设置于地基上的支撑结构和夹具;摆振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包括第一附加质量块;挥舞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包括第二附加质量块;摆振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安装于支撑结构上,摆振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从垂直于地基的方向与夹具平行于地基的一侧连接;和/或,挥舞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安装于支撑结构上,挥舞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从平行于地基的方向与夹具垂直且靠近地基的一侧连接;通过将附加质量块设置于叶片外的装置上实现调节装置分别在摆振方向和挥舞方向上的独立性,在进行频率调节时,其固有频率不会相互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5200916A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211125308.X
申请日:2022-09-16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M99/00 , G01M13/025 , F03D17/00
摘要: 本发明属于风力发电机组试验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电机组载荷解耦加载装置、方法、系统及控制系统;所述加载装置包括多个作动器、第一加载轴承、旋转轴和第二加载轴承;所述旋转轴与地面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加载轴承和第二加载轴承分别套接于旋转轴的两端;所述第一加载轴承远离旋转轴一端连接外部电动机;所述第二加载轴承远离旋转轴一端连接外部测试样机;所述多个作动器分别与第一加载轴承及第二加载轴承连接;作动器通过第一加载轴承和第二加载轴承为测试样机提供五自由度载荷,电动机为测试样机提供转矩载荷,本发明根据五自由度载荷,实现对加载装置中多个作动器的控制,增强风电机组传动链加载控制准确性,提升风电机组实验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814850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011605034.5
申请日:2020-12-30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风力发电机组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的柔性塔筒共振穿越控制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由于柔性塔筒的自振频率低于转子额定转动频率,在机组正常运行时产生共振的技术问题,包括:将采集到的柔性塔筒的叶轮前方预设距离轮毂高度处的风速作为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获取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柔性塔筒的叶轮前方轮毂高度处的预测风速;根据所述柔性塔筒的叶轮前方轮毂高度处的预测风速和预设发电机转矩限值调节风电机组的转速;该方案为控制器提供了制动时间,使机组准确快速地穿过共振区,又避免由于风速湍流大而造成的来回穿越频繁,增加机组疲劳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11677635A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2010360976.5
申请日:2020-04-30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F03D17/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计及正交影响的风电机组叶片弯矩测试方法及装置,包括:获取风电机组叶片挥舞弯矩的电压信号和摆振弯矩的电压信号;根据所述风电机组叶片挥舞弯矩的电压信号和摆振弯矩的电压信号确定风电机组叶片的挥舞弯矩和摆振弯矩;本发明基于挥舞弯矩的电压信号和摆振弯矩的电压信号获得挥舞弯矩和摆振弯矩,计及了摆振与挥舞之间的正交敏感影响,使得测试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8551631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1027011.9
申请日:2024-07-30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23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试验平台载荷快速仿真模型建模方法及系统,包括:采用有限元软件对风电机组传动链中各部件建模,得到各部件的有限元模型;基于各部件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对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化处理;基于参数化处理后的各部件的有限元模型生成样本点数据;基于样本点数据结合均方根误差和加点准则建立各部件的代理模型;通过将所述各部件的代理模型进行代码转换,并将各部件的代理模型转换的代码集成接入风电机组全尺寸试验平台,得到载荷快速仿真模型。本发明所建立的载荷快速仿真模型能够解决试验台仿真系统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利用该载荷快速仿真模型,能够在保证仿真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大幅缩短仿真计算的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5791044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211487586.X
申请日:2022-11-25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电叶片双轴动态加载装置、方法和系统,所述动态加载装置包括:激振模组、支撑架、夹具和控制装置;所述夹具套接于风电叶片外侧,且夹紧风电叶片;所述支撑架设置于地基上;所述激振模组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控制装置与激振模组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激振模组为所述夹具提供竖直方向的周期激励载荷,进而使所述风电叶片在摆振方向以固有频率振动;和/或为所述夹具提供水平方向的周期激励载荷,进而使所述风电叶片在挥舞方向以固有频率振动;本发明通过外部作用力激振的方式实现同时对摆振和挥舞方向分别加载,加载方式不会影响叶片固有频率在摆振和挥舞两个方向的激振。
-
公开(公告)号:CN115824606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211487611.4
申请日:2022-11-25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电叶片双轴疲劳加载频率调节装置、方法及系统,包括:挥舞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摆振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设置于地基上的支撑结构和夹具;摆振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包括第一附加质量块;挥舞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包括第二附加质量块;摆振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安装于支撑结构上,摆振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从垂直于地基的方向与夹具平行于地基的一侧连接;和/或,挥舞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安装于支撑结构上,挥舞方向加载频率调节装置从平行于地基的方向与夹具垂直且靠近地基的一侧连接;通过将附加质量块设置于叶片外的装置上实现调节装置分别在摆振方向和挥舞方向上的独立性,在进行频率调节时,其固有频率不会相互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6644618B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926769.5
申请日:2023-07-27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20 , G06F119/04 , G06F113/06 , G06F111/08
摘要: 一种风电机组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包括:基于获取的风电场外部气象参数和在役风电机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仿真计算,得到在役风电机组各运行状态下各风速区间内第一单位时长的载荷时序值;基于所述在役风电机组各运行状态下各风速区间内第一单位时长的载荷时序值利用统计外推法计算得到计算周期的疲劳载荷谱;基于所述计算周期的疲劳载荷谱结合S‑N曲线进行评估得到在役风电机组的剩余疲劳寿命;本发明考虑了风电机组实际运行外部环境条件和实际运行状态,准确的还原了在役风电机组实际疲劳载荷单位时长的时间历程;本法利用统计外推法准确描述了载荷分布的变化趋势并填补了数据库的空缺,减小疲劳分析过程产生的误差和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345435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173868.0
申请日:2023-02-23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风电机组簇特性的技改机组增功评价方法和系统,包括:获取技改后簇内风电机组历史运行数据和风电机组各时刻功率实际输出值,并对所述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整理;将经过整理的技改后簇内风电机组历史运行数据输入预先建立的簇内风电机组功率输出特性关联模型进行预测,得到技改后簇内风电机组各时刻功率输出值;基于所述技改后簇内风电机组各时刻功率输出值结合所述簇内风电机组各时刻功率实际输出值利用区间分析法评价技改机组功率增长;本发明运用簇内风电机组功率输出特性关联模型解决风电机组增功技改后增功效果评价与验证的问题,解决了现有的评价方法周期长,可靠性与精度差等问题,有效解决风电机组增功效果评价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