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812665B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280076825.0
申请日:2012-11-02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井造船昭岛研究所 , 株式会社商船三井 , MOL , 技术-贸易株式会社
Abstract: 在安装于螺旋桨的螺旋桨轴毂(2)的后侧的螺旋桨轴毂罩(5)设置翼片(6),并且将该翼片舶的推进装置(1)中,关于翼片(6)的形状,以相对于翼片(6)的根部(6bf至6ba)而翼片(6)的顶端侧(6tf至6ta)的前缘部(6tf)成为后方侧、后缘部(6ta)成为前方侧的方式,在翼片(6)设置扭转而形成。由此,在由使用了带翼片的螺旋桨轴毂罩(5)的螺旋桨形成的船舶的推进装置中,与使用带现有技术的翼形状的翼片的螺旋桨轴毂罩(5)的船舶的推进装置和具备该推进装置的船舶相比,更加提高推进器效率。(6)配置在螺旋桨翼(3)之间的后方,在这样的船
-
公开(公告)号:CN102159454B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080002609.2
申请日:2010-01-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井造船昭岛研究所 , 株式会社商船三井 , MOL技术-贸易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3H1/20 , B63H1/28 , B63H2001/283
Abstract: 提供一种船舶的推进装置及具有该推进装置的船舶,在由使用带翅片的螺旋桨轴毂帽的螺旋桨形成的船舶的推进装置及具有该推进装置的船舶中,与现有技术的使用带翅片的螺旋桨轴毂帽的船舶的推进器和具有该推进器的船舶相比,提高推进器的效率并且提高工作性,实现轻量化。在将设置在螺旋桨轴毂帽(5A)的上翅片(6)配置在螺旋桨翼(3)之间的后方的船舶的推进装置(1A)中,由端面形成螺旋桨轴毂帽(5A)的后端部(5a),或者令后端部(5a)的形状自周缘部收纳在螺旋桨轴毂帽(5A)的全长(Lc)的20%的范围内,并且,全长(Lc)为帽前端部的直径(Dcf)的0.28倍~0.76倍,令该螺旋桨轴毂帽(5A)的后端部(5a)的直径(Dca)为该螺旋桨轴毂帽(5A)的前端部的直径(Dcf)的0.35倍~0.95倍。
-
公开(公告)号:CN112272637B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1980037295.0
申请日:2019-05-27
Applicant: MOL 技术-贸易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商船三井
Abstract: 提供一种小风阻的船舶,构成为在水面上构造物(2)、(20)的船尾侧第一范围(Rx1)且上下第一范围(Rz1)中的各水平截面(Sh(z))中,将相对于前后方向(X)的船首方向(Lc)以50度的第一角度(α1)延伸的第一倾斜线(L1)、以80度的第二角度(α2)延伸的第二倾斜线(L2)之间设为扇形区域(Rα),在使该扇形区域(Rα)的关键的虚拟点(P2(z))沿船体中心线Lc前后移动时,存在如下的虚拟点(P2(z))的位置:水平截面(Sh(z))的轮廓线(Ls(Z))的长度的50%以上100%以下的长度的轮廓线(Ls(Z))进入扇形区域(Rα)。由此,能够减小斜向迎风的影响,并且在由船体或上部构造物和堆积货物形成的水面上构造物产生升力,能够从该升力的船体的前后方向的分量获得推力,能够提高船舶的推进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2159453A
公开(公告)日:2011-08-17
申请号:CN201080002610.5
申请日:2010-01-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井造船昭岛研究所 , 株式会社商船三井 , MOL技术-贸易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3H1/1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由使用带翅片的螺旋桨轴毂帽的螺旋桨形成的船舶的推进装置中,提供一种与使用带现有技术的翅片形状的翅片的螺旋桨轴毂帽的船舶相比工作性提高且轻量化了的船舶的推进装置及具有该推进装置的船舶。令上述螺旋桨轴毂帽(5)的前端部直径(Dcf)为基准直径(Ds),将翅片(6)的后半部分的形状形成为收纳在以下述圆为底部的圆锥台的内部,所述圆为:在上述翅片(6)的根部的前端(6f)与后端(6a)的中央位置(Xm)处直径(D3)为上述基准直径(Ds)的2.0倍且以螺旋桨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C3)、和在上述翅片(6)的最后端位置(Xe)处直径(D4)为上述基准直径(Ds)的1.5倍且以螺旋桨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C4)。
-
公开(公告)号:CN112272637A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申请号:CN201980037295.0
申请日:2019-05-27
Abstract: 提供一种小风阻的船舶,构成为在水面上构造物(2)、(20)的船尾侧第一范围(Rx1)且上下第一范围(Rz1)中的各水平截面(Sh(z))中,将相对于前后方向(X)的船首方向(Lc)以50度的第一角度(α1)延伸的第一倾斜线(L1)、以80度的第二角度(α2)延伸的第二倾斜线(L2)之间设为扇形区域(Rα),在使该扇形区域(Rα)的关键的虚拟点(P2(z))沿船体中心线Lc前后移动时,存在如下的虚拟点(P2(z))的位置:水平截面(Sh(z))的轮廓线(Ls(Z))的长度的50%以上100%以下的长度的轮廓线(Ls(Z))进入扇形区域(Rα)。由此,能够减小斜向迎风的影响,并且在由船体或上部构造物和堆积货物形成的水面上构造物产生升力,能够从该升力的船体的前后方向的分量获得推力,能够提高船舶的推进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4812665A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280076825.0
申请日:2012-11-02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井造船昭岛研究所 , 株式会社商船三井 , MOL技术-贸易株式会社
Abstract: 在安装于螺旋桨的螺旋桨轴毂(2)的后侧的螺旋桨轴毂罩(5)设置翼片(6),并且将该翼片(6)配置在螺旋桨翼(3)之间的后方,在这样的船舶的推进装置(1)中,关于翼片(6)的形状,以相对于翼片(6)的根部(6bf至6ba)而翼片(6)的顶端侧(6tf至6ta)的前缘部(6tf)成为后方侧、后缘部(6ta)成为前方侧的方式,在翼片(6)设置扭转而形成。由此,在由使用了带翼片的螺旋桨轴毂罩(5)的螺旋桨形成的船舶的推进装置中,与使用带现有技术的翼形状的翼片的螺旋桨轴毂罩(5)的船舶的推进装置和具备该推进装置的船舶相比,更加提高推进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2159453B
公开(公告)日:2014-11-12
申请号:CN201080002610.5
申请日:2010-01-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井造船昭岛研究所 , 株式会社商船三井 , MOL技术-贸易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3H1/1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由使用带翅片的螺旋桨轴毂帽的螺旋桨形成的船舶的推进装置中,提供一种与使用带现有技术的翅片形状的翅片的螺旋桨轴毂帽的船舶相比工作性提高且轻量化了的船舶的推进装置及具有该推进装置的船舶。令上述螺旋桨轴毂帽(5)的前端部直径(Dcf)为基准直径(Ds),将翅片(6)的后半部分的形状形成为收纳在以下述圆为底部的圆锥台的内部,所述圆为:在上述翅片(6)的根部的前端(6f)与后端(6a)的中央位置(Xm)处直径(D3)为上述基准直径(Ds)的2.0倍且以螺旋桨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C3)、和在上述翅片(6)的最后端位置(Xe)处直径(D4)为上述基准直径(Ds)的1.5倍且以螺旋桨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C4)。
-
公开(公告)号:CN102159454A
公开(公告)日:2011-08-17
申请号:CN201080002609.2
申请日:2010-01-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三井造船昭岛研究所 , 株式会社商船三井 , MOL技术-贸易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3H1/20 , B63H1/28 , B63H2001/283
Abstract: 提供一种船舶的推进装置及具有该推进装置的船舶,在由使用带翅片的螺旋桨轴毂帽的螺旋桨形成的船舶的推进装置及具有该推进装置的船舶中,与现有技术的使用带翅片的螺旋桨轴毂帽的船舶的推进器和具有该推进器的船舶相比,提高推进器的效率并且提高工作性,实现轻量化。在将设置在螺旋桨轴毂帽(5A)的上翅片(6)配置在螺旋桨翼(3)之间的后方的船舶的推进装置(1A)中,由端面形成螺旋桨轴毂帽(5A)的后端部(5a),或者令后端部(5a)的形状自周缘部收纳在螺旋桨轴毂帽(5A)的全长(Lc)的20%的范围内,并且,全长(Lc)为帽前端部的直径(Dcf)的0.28倍~0.76倍,令该螺旋桨轴毂帽(5A)的后端部(5a)的直径(Dca)为该螺旋桨轴毂帽(5A)的前端部的直径(Dcf)的0.35倍~0.95倍。
-
公开(公告)号:CN112512919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1980038741.X
申请日:2019-05-27
Applicant: MOL 技术-贸易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三井造船昭岛研究所 , 日本汉武西株式会社
IPC: B63H25/38
Abstract: 在舵板(11)的舵下端面(Sd)设置下端涡流控制板(21),将舵下端面(Sd)的前端(11df)的后方的下端舵长度(Ld)的5%~15%的范围设为下端第1区域(Rd1),将舵下端面(Sd)的最后端(11da)的前方的下端舵长度(Ld)的5%~50%的范围设为下端第2区域(Rd2),将下端涡流控制板(21)的前端(21f)和后端(21a)分别配置于下端第1区域内(Rd1)和下端第2区域(Rd2)内,并且,在下端涡流控制板(21)的长边方向(X)的至少80%以上,将下端涡流控制板(21)的宽度(Bdb(x))设为舵宽度(Bd(x))的5%~30%,形成下端涡流控制板(21)。由此,能够提供船舶用舵及船舶,前述船舶用舵及船舶能够使转舵来取舵角时的舵力比较大,并且船舶的直线前进时的阻力小,将螺旋桨的旋转流回收来得到推进力,能够实现节省能量。
-
公开(公告)号:CN112512919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980038741.X
申请日:2019-05-27
Applicant: MOL 技术-贸易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三井造船昭岛研究所 , 日本汉武西株式会社
IPC: B63H25/38
Abstract: 在舵板(11)的舵下端面(Sd)设置下端涡流控制板(21),将舵下端面(Sd)的前端(11df)的后方的下端舵长度(Ld)的5%~15%的范围设为下端第1区域(Rd1),将舵下端面(Sd)的最后端(11da)的前方的下端舵长度(Ld)的5%~50%的范围设为下端第2区域(Rd2),将下端涡流控制板(21)的前端(21f)和后端(21a)分别配置于下端第1区域内(Rd1)和下端第2区域(Rd2)内,并且,在下端涡流控制板(21)的长边方向(X)的至少80%以上,将下端涡流控制板(21)的宽度(Bdb(x))设为舵宽度(Bd(x))的5%~30%,形成下端涡流控制板(21)。由此,能够提供船舶用舵及船舶,前述船舶用舵及船舶能够使转舵来取舵角时的舵力比较大,并且船舶的直线前进时的阻力小,将螺旋桨的旋转流回收来得到推进力,能够实现节省能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