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225248A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1210537356.X
申请日:2012-12-13
Applicant: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Inventor: 叶阳升 , 张千里 , 蔡德钩 , 马伟斌 , 王立军 , 程远水 , 朱忠林 , 陈锋 , 刘杰 , 姚建平 , 李中国 , 程爱君 , 吴敏敏 , 王仲锦 , 付兵先 , 郭小雄 , 牛亚彬
IPC: E01C3/04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适用于既有铁路路基非开挖加固的方法和装备。其特征在于:综合非开挖技术及高压喷射注浆法加固技术研发的一种不影响行车,可在路基内选择性加固的方法和装备;利用非开挖钻进技术在既有铁路路基内钻进成孔,沿钻进轨迹对路基进行高压旋喷注浆加固;通过对钻进轨迹自动控制系统的创新开发,实现清晰、便捷的人机对话操作平台,对钻进轨迹进行实时监控和纠正;通过对现有高压旋喷装备的改造,实现可弯曲旋喷的钻杆技术;结合非开挖成孔形式和装备结构,实现成孔设备与旋喷设备的协同工作;该方法和装备实现了对路基体内病害的及时精确加固,保证了行车安全,对于既有铁路的加固具有重大的技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202533577U
公开(公告)日:2012-11-14
申请号:CN201120525469.9
申请日:2011-12-15
Applicant: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IPC: G01S7/02
Abstract: 一种远程控制车载探地雷达数据采集的装置,尤其涉及长大铁路以及环境恶劣地区铁路路基检测和评估时自动控制车载地质雷达数据采集的装置。包括列车端信息收发设备、控制端信息收发设备、车载地质雷达、继电控制单元和供电设备,其中列车端信息收发设备、车载探地雷达、继电控制单元和供电设备位于远程移动列车上,控制端信息收发设备位于控制中心,所述信息收发设备通过GSM和无线网络向信息接收设备发送控制指令,所述列车端信息接收设备分别与车载探地雷达和继电控制单元相连,继电控制单元和车载地质雷达系统相连,从而根据上述指令,所述的信息接收设备和继电控制单元控制车载探地雷达系统的数据采集以及设备状态的查询。在既有线路基探测和评估过程中可以远程控制数据采集和查询设备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5628904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510965627.5
申请日:2015-12-22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IPC: G01N33/4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3/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探地雷达的铁路路基含水率检测方法,属于铁路路基检测技术领域,该方法的实现步骤为:铁路路基探地雷达检测数据分段;对检测数据进行功率谱分析;正演模拟,对模拟数据进行功率谱分析;回归分析;计算各个频带范围对应的含水率;含水率综合评价;绘制检测线路含水率分布曲线,识别含水率异常区域。本发明实现了对铁路路基含水率分布的快速、无损、高效的定量检测,为铁路路基状态检测评价提供依据,帮助铁路养护维修部门及时掌握路基状态,开展养护维修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02995507B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210458618.3
申请日:2012-11-15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路总公司
IPC: E01B31/00
Abstract: 本发明要求保护一种刮除无砟轨道上拱的方法,1)去除上拱区段的路肩封闭层和线间的混凝土,再从路基面下切10~20cm级配碎石;2)预松动基床表层顶部级配碎石:采用水平钻机进行水平交叉钻孔,松动基床表层表面以下10~20cm深度范围内的级配碎石;3)去除支承层以下的级配碎石:通过水平钻机连续钻孔措施去除支承层下厚约10~20cm、且与刮板等宽的级配碎石,形成刮板机工作面;4)安放刮板机及刮板输送带:由刮板输送带侧面刮除支承层以下的级配碎石,向前推进刮板输送机,逐步刮除级配碎石,并及时充填垫木,最终完成上拱区段内碎石层的刮除。
-
公开(公告)号:CN103669331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310721888.3
申请日:2013-12-25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高速铁路流塑状软土地基加固方法,该方法是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联合排水固结两种地基处理方法对高速铁路流塑状软土地基进行价格,它包括如下步骤:首先查明流塑状软土的有关物理力学指标,确定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处理前,流塑状软土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需要达到的要求;在待加固的高速铁路流塑状软土地基采用排水固结处理;待排水固结土体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在待加固地基中进行CFG桩施工,即完成高速铁路流塑状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联合排水固结技术与传统的单一技术相比,充分发挥了两种地基处理方法的优点,安全质量可控,确保了高速铁路运营的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8362323B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1810142261.5
申请日:2018-02-11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衬砌检测机械手臂,用于检测隧道衬砌质量,包括可伸缩的主臂,所述主臂的底端固定在车辆上;设置在所述主臂顶端的副臂,所述副臂为弧形,并且所述副臂的外弧面对准隧道的衬砌;以及设置在所述副臂的外弧面上的多个探头,各探头到隧道壁的距离可自适应的调节。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副臂包括若干臂段,其中,通过调节相邻两个臂段之间的夹角以调节副臂的弧度。本发明能够检测隧道衬砌质量,并根据隧道形状调整探头到最佳位置,保证检测结果稳定、准确。本发明还可以同时检测多条测线,节约了检测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951307B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810235288.9
申请日:2018-03-21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铁路路基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无砟轨道路基上拱病害的整治方法。病害整治首先在路肩的一侧或两侧破除上拱区段封闭层的混凝土,然后向下开挖工作槽,并对槽底进行防水处理。随后掏挖支承层下的基床填料,掏挖后使用可调支撑装置进行支撑,在可调支撑装置上下端分别设置横梁和垫块。掏挖完成后,通过减小可调支撑装置的高度或行程,降低轨道板标高,然后采用简易支撑替换可调支撑装置,最后灌注填充材料。用级配碎石分层夯填工作槽,用混凝土对封闭层进行修复。本发明使轨道板高程恢复到原设计标高,恢复线路的平顺性。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具有施工便捷,经济成本低,且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营的特点,从而更加实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951307A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810235288.9
申请日:2018-03-21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铁路路基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无砟轨道路基上拱病害的整治方法。病害整治首先在路肩的一侧或两侧破除上拱区段封闭层的混凝土,然后向下开挖工作槽,并对槽底进行防水处理。随后掏挖支承层下的基床填料,掏挖后使用可调支撑装置进行支撑,在可调支撑装置上下端分别设置横梁和垫块。掏挖完成后,通过减小可调支撑装置的高度或行程,降低轨道板标高,然后采用简易支撑替换可调支撑装置,最后灌注填充材料。用级配碎石分层夯填工作槽,用混凝土对封闭层进行修复。本发明使轨道板高程恢复到原设计标高,恢复线路的平顺性。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具有施工便捷,经济成本低,且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营的特点,从而更加实用。
-
公开(公告)号:CN105275002B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510789003.2
申请日:2015-11-17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IPC: E02D17/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10/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边坡防护结构。该边坡防护结构包括:边坡基体,沿边坡基体的坡面在边坡基体内设置多个增强体,相邻的增强体彼此接触而形成边坡基体的防护体,多个增强体的外露面形成了边坡防护体的防护面。边坡防护体和防护面同样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密实度和较低的渗透系数。增强体从边坡基体的内部延伸到外部,这保证了该边坡防护体具有较好的抗剪切的能力和较好的土体稳定性,避免发生滑坡和水土流失。增强体的外露面形成的防护面不但完全防止了边坡表层土体滑落,而且还能防止来自外界的对边坡基体的破坏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固了边坡基体。
-
公开(公告)号:CN105297750B
公开(公告)日:2017-07-07
申请号:CN201510790286.2
申请日:2015-11-17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IPC: E02D1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护边坡构筑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一,在基体的上层操作面上确定上层待挖土层的位置,在上层待挖土层的端部设置延伸到基体内的上层增强体;步骤二,开挖上层待挖土层而形成下层操作面,上层增强体的底端低于下层操作面;步骤三,在下层操作面上以与上层增强体相接触的方式设置延伸到基体内的下层增强体,下层操作面对应的土体形成下层待挖土层;步骤四,重复步骤二和步骤三,直到完成土方开挖,相接触的多个增强体形成边坡防护体,多个增强体的外露面形成了边坡防护体的防护面。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