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303188A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110469158.3
申请日:2021-04-28
Applicant: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马铃薯脱毒研究中心、重庆市土壤肥料测试中心)) ,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赏食兼用型蚕豆评价模型及品种筛选方法,通过数据获取模块获取赏食兼用型蚕豆的表现型观测数据(包括花序特征数据、赤斑病抗性数据中的至少一项指标数据),利用指标评分模块对每项指标数据进行评分以得到相应的指标评分,再利用表现型评分模块基于每个指标评分确定出赏食兼用型蚕豆的表现型评分。选用这样的指标数据,可以准确地对赏食兼用型蚕豆进行评分,以准确反映赏食兼用型蚕豆的观赏性和粮食性。由此,可以为赏食兼用型蚕豆的研究和育种提供依据,作为赏食兼用型蚕豆的筛选依据,有利于培育出同时兼顾产量与观赏价值的蚕豆新品种,通过赋予观赏和景观新功能,促使传统蚕豆种植业向三产融合的新业态转变。
-
公开(公告)号:CN113303188B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110469158.3
申请日:2021-04-28
Applicant: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马铃薯脱毒研究中心、重庆市土壤肥料测试中心)) ,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赏食兼用型蚕豆评价模型及品种筛选方法,通过数据获取模块获取赏食兼用型蚕豆的表现型观测数据(包括花序特征数据、赤斑病抗性数据中的至少一项指标数据),利用指标评分模块对每项指标数据进行评分以得到相应的指标评分,再利用表现型评分模块基于每个指标评分确定出赏食兼用型蚕豆的表现型评分。选用这样的指标数据,可以准确地对赏食兼用型蚕豆进行评分,以准确反映赏食兼用型蚕豆的观赏性和粮食性。由此,可以为赏食兼用型蚕豆的研究和育种提供依据,作为赏食兼用型蚕豆的筛选依据,有利于培育出同时兼顾产量与观赏价值的蚕豆新品种,通过赋予观赏和景观新功能,促使传统蚕豆种植业向三产融合的新业态转变。
-
公开(公告)号:CN108812701A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810934421.X
申请日:2018-08-16
Applicant: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病害防治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生防菌剂,选取优质市售脱毒马铃薯;市售枯草芽孢杆菌粉剂;活化枯草芽孢杆菌粉剂:将枯草芽孢杆菌粉剂接种于培养液中,30℃,150r/min摇床培养36h,制得枯草芽孢杆菌粉剂种子液,备用;发酵:将种子液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在30℃,150r/min条件下发酵7天,得发酵液;测定发酵液活性:将发酵液5000r/min离心5min后过滤,收集处理的发酵液,利用马铃薯晚疫病菌为标靶,测定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收集发酵液:发酵液活性检测合格后,收集发酵液,备用。本发明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对马铃薯的晚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6212035A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610824535.X
申请日:2016-09-14
Applicant: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高粱间作种植的野生豆育种后代的方法,步骤为:1)野生大豆育种后代材料选择,须具备以下特征:1.1)百粒重7g以上;1.2)生育期100天以内;1.3)具有匍匐攀爬特性;1.4)株高1.8米以上;1.5)单株粒数120粒以上;1.6)成熟后不裂荚;1.7)性状稳定一致;2)高粱品种选择:选择株高1.5m以上,生育期120~140天的高粱品种;3)进行高粱播种和栽培,高粱播种后25~35天,高粱苗在20cm~40cm时,在每株高粱根部播种具有步骤1)特征的野生大豆育种后代材料,大豆出苗后留苗1株;4)收获高粱的同时收获大豆。本发明使具有匍匐攀援特性的野生大豆育种后代材料具有了利用价值;本发明在基本不影响高粱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了80kg/亩左右的大豆产量。
-
公开(公告)号:CN104830638A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510274772.9
申请日:2015-05-27
Applicant: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绿豆二粮液及其制作方法,步骤如下:1)将黑绿豆原料充分研磨;2)将黑绿豆粉放入澄清装置中,加入高粱原浆酒,搅拌21分钟,之后放置21天;3)取出澄清装置中的黑色上清液;4)过滤上清液;5)取出黑绿豆原料与高粱、糠壳混匀,蒸熟,加入酒曲,入池发酵;6)开窖,取出酒糟,蒸酒,得到蒸馏酒;7)将步骤4)过滤收集的黑色上清液加入蒸馏酒中,混匀,勾调,即得黑绿豆二粮酒。本发明实现了对黑绿豆籽粒中醇溶蛋白以及黑绿豆种皮中的黑色素及功能性物质的充分利用,使黑绿豆二粮液具有普通绿豆酒所不具有的特有的抗癌、抗衰老功效,还具有提高人体胃黏膜的生成,预防和治疗顽固性胃炎胃溃疡等胃肠疾病的养胃功效。
-
公开(公告)号:CN104818187A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510277146.5
申请日:2015-05-27
Applicant: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绿豆三粮液及其制作方法,步骤如下:1)将黑绿豆与黑香米原料混合后研磨;2)将黑绿豆、黑香米粉放入澄清装置中,加入高粱原浆酒并搅拌,之后放置23天;3)取出澄清装置中的黑色上清液;4)过滤上清液;5)取出黑绿豆、黑香米原料与高粱、糠壳混匀,蒸熟,加入酒曲,入池发酵;6)开窖,取出酒糟,蒸酒,得到蒸馏酒;7)将黑色上清液加入蒸馏酒中,混匀,勾调,即得黑绿豆三粮液。本发明实现了对黑绿豆籽粒中醇溶蛋白以及黑绿豆种皮中的黑色素及功能性物质的充分利用,使黑绿豆三粮液具有普通绿豆酒所不具有的特有的抗癌、抗衰老功效,还具有提高人体胃黏膜的生成,预防和治疗顽固性胃炎胃溃疡等胃肠疾病的养胃功效。
-
公开(公告)号:CN104804969A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510277205.9
申请日:2015-05-27
Applicant: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黑绿豆和玉米为主料的酿酒方法,步骤如下:1)将黑绿豆原料充分研磨;2)将黑绿豆粉放入澄清装置中,加入高粱原浆酒并搅拌,放置30天;3)取出澄清装置中的黑色上清液;4)过滤上清液;5)取出黑绿豆原料与小麦、糯米、高粱、玉米、糠壳混匀,蒸熟,加入酒曲,入池发酵;6)开窖,取出酒糟,蒸酒,得到蒸馏酒;7)将黑色上清液加入蒸馏酒中,混匀,勾调,即得成品。本发明实现了对黑绿豆籽粒中醇溶蛋白以及黑绿豆种皮中的黑色素及功能性物质的充分利用,使该酒具有特有的抗癌、抗衰老功效,还具有提高人体胃黏膜的生成,预防和治疗顽固性胃炎胃溃疡等胃肠疾病的养胃功效。
-
公开(公告)号:CN104804968A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510277170.9
申请日:2015-05-27
Applicant: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绿豆玉米酒及其制作方法,步骤如下:1)将黑绿豆原料充分研磨;2)将黑绿豆粉放入澄清装置中,加入高粱原浆酒并搅拌,放置29天;3)取出澄清装置中的黑色上清液;4)过滤上清液;5)取出黑绿豆原料与玉米、糠壳混匀,蒸熟,加入酒曲,入池发酵;6)开窖,取出酒糟,蒸酒,得到蒸馏酒;7)将黑色上清液加入蒸馏酒中,混匀,勾调,即得黑绿豆玉米酒。本发明实现了对黑绿豆籽粒中醇溶蛋白以及黑绿豆种皮中的黑色素及功能性物质的充分利用,使黑绿豆玉米酒具有特有的抗癌、抗衰老功效,还具有提高人体胃黏膜的生成,预防和治疗顽固性胃炎胃溃疡等胃肠疾病的养胃功效。
-
公开(公告)号:CN117904002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258698.0
申请日:2024-03-07
Applicant: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株野尻链霉菌ZZL‑3D及其应用,野尻链霉菌(Streptomyces nojiriensis)ZZL‑3D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5164;应用于防治由植物病原菌引起的花生病害,以及促进花生生长。鉴于化学农药在防治花生病害方面的种种弊端,本发明在花生生产种植中应用该野尻链霉菌,借助生防菌株,促进花生的生长,提高花生对多种病原菌的抗性,拮抗效果显著,且对环境友好,有利于花生的绿色健康生产,为花生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6212036A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610824548.7
申请日:2016-09-14
Applicant: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玉米间作种植的野生豆育种后代的方法,步骤为:1)野生大豆育种后代材料选择,须具备以下特征:1.1)百粒重7g以上;1.2)生育期100天以内;1.3)具有匍匐攀爬特性;1.4)株高1.8米以上;1.5)单株粒数120粒以上;1.6)成熟后不裂荚;1.7)性状稳定一致;2)玉米品种选择:选择株高1.5m以上,生育期120~140天的玉米品种;3)进行玉米播种和栽培,玉米播种后25~35天,玉米苗在20cm~40cm时,在每株玉米根部播种具有步骤1)特征的野生大豆育种后代材料,大豆出苗后留苗1株;4)收获玉米的同时收获大豆。本发明使具有匍匐攀援特性的野生大豆育种后代材料具有了利用价值;本发明在基本不影响玉米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了80kg/亩左右的大豆产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