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582632A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2010224430.7
申请日:2020-03-2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大空间施工全过程多因素安全预测方法及系统,包括:构建并训练施工前安全预测神经网络模型,以使其形成输入层到输出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构建并训练施工中安全预测神经网络模型,以使其形成输入层到输出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串联所述施工前安全预测神经网络模型与所述施工中安全预测神经网络模型,形成施工预测串联模型,利用所述施工预测串联模型进行施工全过程分阶段的安全预测。本发明基于具有自适应性、非线性和容错性强的神经网络建立施工安全预测模型,能够不依赖于岩土系统的内部工作机理在施工前对地下大空间施工进行安全预测,并在施工中实时预测,且形成串联模型进行施工全过程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1582634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010225494.9
申请日:2020-03-2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9 , G06Q50/08 , G06N3/0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大空间施工多因素安全分级方法及系统,包括:建立地下大空间施工多因素安全分级对照表;根据所述对照表采集与各个安全级别相关联的数据样本;构建安全分级BP神经网络,利用所述与各个安全级别相关联的数据样本训练所述安全分级BP神经网络,并使所述安全分级BP神经网络满足:在输入层有参数输入时,其输出层自动输出安全等级判定结果;将施工中实时采集的数据样本输入至所述安全分级BP神经网络以对施工安全等级进行实时预测。本发明通过建立相应的安全分级对照表,并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施工安全分级模型,能够不依赖于岩土系统的内部工作机理在施工前对地
-
公开(公告)号:CN111582632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010224430.7
申请日:2020-03-2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9 , G06Q10/04 , G06Q50/08 , G06N3/0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大空间施工全过程多因素安全预测方法及系统,包括:构建并训练施工前安全预测神经网络模型,以使其形成输入层到输出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构建并训练施工中安全预测神经网络模型,以使其形成输入层到输出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串联所述施工前安全预测神经网络模型与所述施工中安全预测神经网络模型,形成施工预测串联模型,利用所述施工预测串联模型进行施工全过程分阶段的安全预测。本发明基于具有自适应性、非线性和容错性强的神经网络建立施工安全预测模型,能够不依赖于岩土系统的内部工作机理在施工前对地下大空间施工进行安全预测,并在施工中实时预测,且形成串联模型进行施工全过程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1582634A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2010225494.9
申请日:2020-03-2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大空间施工多因素安全分级方法及系统,包括:建立地下大空间施工多因素安全分级对照表;根据所述对照表采集与各个安全级别相关联的数据样本;构建安全分级BP神经网络,利用所述与各个安全级别相关联的数据样本训练所述安全分级BP神经网络,并使所述安全分级BP神经网络满足:在输入层有参数输入时,其输出层自动输出安全等级判定结果;将施工中实时采集的数据样本输入至所述安全分级BP神经网络以对施工安全等级进行实时预测。本发明通过建立相应的安全分级对照表,并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施工安全分级模型,能够不依赖于岩土系统的内部工作机理在施工前对地下大空间施工进行安全分级评估,从而在施工中进行实时预测报警。
-
公开(公告)号:CN111305065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010248266.3
申请日:2020-04-01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1D19/10 , E01D2/04 , E01D101/26 , E01D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拼装式桥梁护板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所述体系包括箱梁和护板,护板直立并纵向布置于箱梁两侧翼缘端部的上方,护板底端插入箱梁翼缘板,通过螺栓固定组装。本发明结构型式简明,受力合理,通用性强,充分利用了工厂化加工、拼装快速、可拆卸更换等特点,巧妙利用凹凸榫卯结构的优势,有效提高护板整体性与相对密闭性,提高了运营期的使用效果;该结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实现工厂化作业,可拆卸更换,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桥梁工程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1794770B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010710596.X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21D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盾构隧道管片螺栓孔加强结构及施做方法,所述加强结构置于管片间手孔及螺栓孔内,自内向外包括手孔加强护壁、螺栓孔加强护壁和弹性缓冲扩大端,中心连续贯通。管片拼装时将弹性缓冲扩大端对齐,从手孔内插入管片螺栓进行固定,管片螺栓加强结构可以使得管片发生错动变形时,在接缝处提供柔性缓冲,并避免了螺栓挤压螺栓孔、手孔导致的混凝土开裂,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经济性,且操作便捷。
-
公开(公告)号:CN110439000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1910727921.0
申请日:2019-08-08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戴志仁 , 胡瑞青 , 王俊 , 李谈 , 高志宏 , 王立新 , 李润轩 , 马晓波 , 康华 , 郭亮 , 王天明 , 李储军 , 贾少春 , 曹伟 , 王博 , 杨沛敏 , 翁木生 , 毛念华 , 张海 , 汪珂 , 段亚刚 , 王春希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板下滑槽的地下结构内部运输系统及其构建方法,于结构顶板和结构中板底部设置纵横交错的下翻梁,下翻梁的梁底设置预埋滑槽,T型锚栓可方便地固定于滑槽内,T型螺栓与滑槽之间利用滚珠实现无摩擦滑动,T型锚栓提供站内物资运输需要的锚固点。本发明由板下结构下翻梁内预埋滑槽与T型锚栓形成受力体系,满足基坑盖挖区域物质的运输需要,基于基坑明挖部分龙门吊与盖挖部分结构板下运输系统,实现基坑开挖与主体结构浇筑期间各类物资的高校运输,有效避免常规基坑开挖与主体结构浇筑期间,站内物资运输路径与基坑内支撑空间冲突,可显著提高地下工程施工效率,节约工期与工程投资,可为地下结构施工提供借鉴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0176176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1910419469.1
申请日:2019-05-20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戴志仁 , 胡瑞青 , 王俊 , 李谈 , 高志宏 , 王立新 , 李润轩 , 马晓波 , 康华 , 郭亮 , 王天明 , 李储军 , 贾少春 , 曹伟 , 王博 , 杨沛敏 , 翁木生 , 毛念华 , 张海 , 汪珂 , 段亚刚 , 王春希
IPC: G09B25/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仓分隔式水囊排水的盾构掘进地层损失模拟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模型试验土箱,模型试验土箱内设置水平的模型盾构,模型盾构外的模型试验土箱内填满地层土;模型盾构外壁沿纵向环周设置水囊,水囊沿圆周方向分隔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仓室;每个水囊仓室都设有一个独立的排水软管,排水软管一端接入水囊仓室,另一端穿过模型试验土箱预留孔洞接入量模型试验土箱外的量杯中,地层损失大小通过控制水囊排水量实现。本发明具有实验装置简单、功能多样、成本低且工艺简便等优势,可为各类工况下盾构掘进地层损失机理与位移规律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与试验方式,为确保盾构掘进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0566224B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1910995610.2
申请日:2019-10-18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21D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转动隐蔽式洞门系统,包括洞门结构和洞门底盘;洞门结构上部为圆锥形的洞门主体,洞门主体上设置有水平贯通的洞门通道,洞门通道两端为洞门出入口;洞门主体顶部设置有轴向竖直的洞门顶部从动齿轮,由驱动系统带动从而实现洞门结构绕竖直轴的转动;洞门结构下部为向下凸出的球面底座,置于顶面为凹球面的洞门底盘中。本发明的洞门施工时,可根据山体坡度设置洞门主体的侧边角度,洞门外观顺应山体的形态,具有较好隐蔽性;洞门开合设置有两套动力系统,提供洞门主体转动力,洞门底盘设置的防滑滚轮,可以减小洞门底部转动时时的阻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115189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0835808.0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轨道3D几何形态监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通过景深摄像头对监测轨道进行持续拍摄,给第一时刻的图像标记,每隔一个时间周期截取一帧图像,将基准图像和监测图像分别转换为数值矩阵,对数值矩阵进行图像数字化处理,提取并绘制轨道边界,获得基准3D几何形态图像和监测3D几何形态图像,监测3D几何形态图像与基准3D几何形态图像进行比对,获得不同时刻轨道的水平相对位移及垂直相对位移。该系统包括景深摄像头、处理模块、显示模块和报警模块。本发明能够实现轨道3D几何形态的实时、高精度、无接触式的监测,提高轨道安全性和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