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体船悬架几何结构的改进

    公开(公告)号:CN104640764B

    公开(公告)日:2017-07-21

    申请号:CN201380041496.0

    申请日:2013-06-05

    Abstract: 披露了一种用于多体船的船体定位布置结构,该多体船具有通过支撑组件至少部分悬挂于至少第一船体与第二船体上方的主体。对于船体,船体定位布置结构包括第一定位连杆以及第二定位连杆,以在横向、纵向、横摇方向以及艏摇方向相对于主体共同限制船体。第一定位连杆与第二定位连杆在纵向上间隔开,并且第一定位连杆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定位连杆的这些部件中的一个绕主体端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连接于主体,以及,这些部件中的另一个绕船体端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连接于船体。第一定位连杆也布置为允许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沿至少一个滑动轴线相对运动,从而允许第一定位连杆位于主体端枢转轴线和船体端枢转轴线之间的长度改变。支撑组件包括邻接于第一定位连杆的第一支撑组件,第一支撑组件包括提供支撑力以支撑主体中位于第一船体上方的部分的第一支撑元件。关于穿过主体端枢转轴线和船体端枢转轴线的第一连杆平面的平行面,第一支撑元件的支撑力的作用线在30度之内。

    包括悬架的多船体船舶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985317B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180029576.5

    申请日:2011-05-16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多船体船舶。该船舶具有本体、一个左船体和一个右船体,每个船体都通过相应定位装置与本体连接,该定位装置至少容许相应船体相对于本体的大致竖直和俯仰运动。该多船体船舶还包括悬架系统,该悬架系统包括用于提供本体相对于左船体的至少部分支承的至少一个前左模态支承装置和一个后左模态支承装置,以及用于提供本体相对于右船体的至少部分支承的至少一个前右模态支承装置和一个后右模态支承装置。该悬架系统还包括与模态支承装置连接的互连装置,以提供侧倾、俯仰、升降和扭曲悬架模式中的至少两种悬架的运动之间的不同刚度。

    包括悬架的多船体船舶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985317A

    公开(公告)日:2013-03-20

    申请号:CN201180029576.5

    申请日:2011-05-16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多船体船舶。该船舶具有本体、一个左船体和一个右船体,每个船体都通过相应定位装置与本体连接,该定位装置至少容许相应船体相对于本体的大致竖直和俯仰运动。该多船体船舶还包括悬架系统,该悬架系统包括用于提供本体相对于左船体的至少部分支承的至少一个前左模态支承装置和一个后左模态支承装置,以及用于提供本体相对于右船体的至少部分支承的至少一个前右模态支承装置和一个后右模态支承装置。该悬架系统还包括与模态支承装置连接的互连装置,以提供侧倾、俯仰、升降和扭曲悬架模式中的至少两种悬架的运动之间的不同刚度。

    多船体船舶的控制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985316B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180029527.1

    申请日:2011-05-16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船舶。该船舶具有本体部分和至少两个水接合装置。该本体部分通过悬架系统至少部分地悬置在该至少两个水接合装置上方,并且定位装置设置成将各水接合装置连接到本体部分上,以容许水接合装置相对于本体的大致竖直和俯仰方向运动。悬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前俯仰支承油缸和至少一个后俯仰支承油缸,该前、后俯仰支承油缸为本体的至少一部分提供相对于该至少两个水接合装置的支承。该至少一个前俯仰支承油缸至少包括形成前俯仰压缩容积的压缩室,且该至少一个后俯仰支承油缸至少包括形成后俯仰压缩容积的压缩室。该悬架系统还包括连接在前俯仰压缩容积和后俯仰压缩容积之间的本体俯仰管路。该本体俯仰管路包括将本体俯仰管路分隔成前本体俯仰管路部分和后本体俯仰管路部分的本体俯仰装置,并且该本体俯仰装置控制本体俯仰管路前、后部分之间的有效流体流动。

    对多体船悬架几何结构的改进

    公开(公告)号:CN104640764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380041496.0

    申请日:2013-06-05

    Abstract: 披露了一种用于多体船的船体定位布置,该多体船具有通过支撑组件至少部分悬挂于至少第一船体与第二船体上方的主体。对于船体,船体定位布置包括第一定位连杆以及第二定位连杆,以在横向、纵向、横摇方向以及艏摇方向相对于主体共同限制船体。第一定位连杆与第二定位连杆在纵向上间隔开,并且第一定位连杆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定位连杆的这些部件中的一个绕主体端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连接于主体,以及,这些部件中的另一个绕船体端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连接于船体。第一定位连杆也布置为允许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沿至少一个滑动轴线相对运动,从而允许第一定位连杆位于主体端枢转轴线和船体端枢转轴线之间的长度改变。支撑组件包括邻接于第一定位连杆的第一支撑组件,第一支撑组件包括提供支撑力以支撑主体中位于第一船体上方的部分的第一支撑元件。关于穿过主体端枢转轴线和船体端枢转轴线的第一连杆平面的平行面,第一支撑元件的支撑力的作用线在30度之内。

    多船体船舶的控制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985316A

    公开(公告)日:2013-03-20

    申请号:CN201180029527.1

    申请日:2011-05-16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船舶。该船舶具有本体部分和至少两个水接合装置。该本体部分通过悬架系统至少部分地悬置在该至少两个水接合装置上方,并且定位装置设置成将各水接合装置连接到本体部分上,以容许水接合装置相对于本体的大致竖直和俯仰方向运动。悬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前俯仰支承油缸和至少一个后俯仰支承油缸,该前、后俯仰支承油缸为本体的至少一部分提供相对于该至少两个水接合装置的支承。该至少一个前俯仰支承油缸至少包括形成前俯仰压缩容积的压缩室,且该至少一个后俯仰支承油缸至少包括形成后俯仰压缩容积的压缩室。该悬架系统还包括连接在前俯仰压缩容积和后俯仰压缩容积之间的本体俯仰管路。该本体俯仰管路包括将本体俯仰管路分隔成前本体俯仰管路部分和后本体俯仰管路部分的本体俯仰装置,并且该本体俯仰装置控制本体俯仰管路前、后部分之间的有效流体流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