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72664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795972.4
申请日:2024-12-09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nventor: 范子武 , 王诗怡 , 刘国庆 , 黎东洲 , 乌景秀 , 刘思恩 , 黄玄 , 杨光 , 杨帆 , 陈雨璇 , 巢予恬 , 马振坤 , 洪磊 , 廖轶鹏 , 洪云飞 , 梁云辉 , 杨奕
IPC: G06F30/28 , G06F16/27 , G06F16/29 , G06Q50/26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多层网格叠置分析的淹没水深快速计算方法及系统,属于洪涝风险分析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构建气象网格、汇水区网格、水动力模型网格;利用气象网格与汇水区网格之间的相交面积作为分配权重,并获取实时降雨数据计算汇水区单元上分配的雨量;利用汇水区网格与水动力模型网格之间的叠置关系和汇水区单元上分配的雨量,计算水动力模型网格单元的最大淹没水深。本发明结合分布式数据库和并行计算技术,提出基于静态—动态变量解耦插值方法,在短时间内提供与专业模型相对一致的结果;通过叠置分析、分布式数据库、并行计算的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复杂数据分析与模拟的准确计算,还确保了快速响应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78428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051985.4
申请日:2024-01-15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型富营养湖泊‑水库的蓝藻水华短期预报系统,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包括藻密度原位在线监测系统、本地气象预报系统、数据在线监测与传输系统、蓝藻水华迁移聚集算法模块和蓝藻水华预报公布模块,所述藻密度原位在线监测系统包括实地设置的至少座藻密度原位在线监测站,所述蓝藻水华迁移聚集算法模块根据藻密度原位在线监测系统和本地气象预报系统的数据,综合考虑藻密度、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及降雨的影响,开发蓝藻水华迁移聚集模拟算法。本发明结合实时水体蓝藻生物存量和气象要素,并结合蓝藻的随风特性以及日内迁移距离,可以较为准确的预先判断湖库不同空间位置蓝藻水华的出现概率和蓝藻水华的空间分布状况。
-
公开(公告)号:CN116609228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596964.6
申请日:2023-05-25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藻类自动在线采集和预处理设备、方法,属于藻类处理的技术领域。包括:用于采集藻类的采集单元和对水藻进行预处理的预处理单元;其中,采集单元包括藻密度监测器和沉淀箱,沉淀箱具有加快藻类团块和泥沙分离的功能,藻密度监测器用于实时监测进入装置水样中及预处理装置中藻类的密度分布。预处理单元中的超声震荡仪可变频,可根据采集单元的藻密度监测器,调整超声震荡仪功率。本发明公开的藻类自动在线采集和预处理设备属于在线海藻取样装置,是基于藻类团块和泥沙沉降的显著差异性的藻类自动在线采集和预处理设备。同时在沉降箱内设置微气泡发生器,加快藻类团块和泥沙沉降的双向分离,便于提取浮在水面的藻类。
-
公开(公告)号:CN116152748B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416654.1
申请日:2023-04-19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苏州市水利水务信息调度指挥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蓝藻识别的河湖监管方法及其系统,属于河湖管控的技术领域。包括:将在指定时间段内按照预定时间间隔连续采集到的帧图像更新至蓝藻图像集中;创建蓝藻识别模型,将蓝藻图像集中每新增的帧图像输入蓝藻识别模型得到均匀图像,判断当前是否存在蓝藻,若存在则获取实时蓝藻信息,并触发蓝藻防控机制;利用污染识别模型于视频帧中识别河湖水面区域内是否存在污染物,分析污染物类型并则触发环境管控机制。本发明利用视频监控结合蓝藻的图像特征从监控视频中实时获取蓝藻图像,并基于蓝藻图像从中分割得到蓝藻的覆盖率或者覆盖面积,及时了解蓝藻的情况并执行相对应的蓝藻防控机制,对蓝藻实现强有力、高时效的管控。
-
公开(公告)号:CN114611846A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210525616.5
申请日:2022-05-16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Q10/04 , G06Q10/06 , G06Q50/26 , G06F30/28 , E02B3/00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新区多模式生态补水系统及方法,属于生态补水的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获取至少一处的水源,基于所述水源存在的水质问题匹配对应的水质处理技术,得到符合入河水质标准的若干个生态补水水源;根据河网水资源的调度方式计算关于河道的生态补水需求量,基于生态补水需求量选用或者切换对应的补水模式,基于所述补水模式采用多水源互补的形式,按照预定区域和/或预定阶段完成补水。本发明提供了维护城市新区河道生态环境发挥正常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保护河流水生生物、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需要的水资源总量,并提供了关于水资源总量的河网计算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9245613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773768.2
申请日:2024-12-05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nventor: 黎东洲 , 刘国庆 , 王蔚 , 范子武 , 杨光 , 乌景秀 , 巢予恬 , 陈雨璇 , 王诗怡 , 洪磊 , 贾本有 , 马振坤 , 杨帆 , 黄玄 , 廖轶鹏 , 铁赢 , 吴志钢
IPC: G01C13/00 , G06F30/28 , G06F30/1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河网水动力要素虚拟监测方法及系统,属于水文监测的技术领域。包括:建立河网数学模型,按照多尺度分级将所述河网数学模型划分为大尺度河网模型和小尺度河网模型;以封闭流域为单元构建流域级水文动力模型,基于所述流域级水文动力模型计算得到流域边界水位和流域边界流量,得到小尺度河网水动力模型;将流域边界水位和流域边界流量小尺度河网水动力模型输入至小尺度河网模型,利用所述水动力模型计算得到河道断面水位和河道断面流量。本发明水文水动力模型数据的标准化管理,多空间尺度模型的双向嵌套耦合等内容,从而实现水位、流量硬件监测站布设不足地区河网地区水位、流量等要素的虚拟感知。
-
公开(公告)号:CN119228088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755090.5
申请日:2024-12-03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Q10/0631 , G06Q50/26 , G06F30/13 , G06F30/18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3/1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基于溢流堰的防洪圈防洪与水环境协同调度方法及系统,属于市政水环境调度的技术领域。以河网‑管网模型为基础,结合地势信息数据将目标区域划分成至少两片排涝调度区域,在相邻排涝调度区域之间建立溢流堰,创建调度方案集合;利用降雨排洪模型在目标区域内进行降雨模拟,基于防洪调度预案进行排洪模拟;获取对应的防洪预控结果,建立排涝调度区域的区域防控标准,将防洪预控结果与对应的区域防控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本发明构建多场景管网‑河网‑水文水动力精细化数学模型,制定更为精确的水位计算与排涝方案,对易涝点精确识别提前布局防控方案。克服了在人口集中、地下管网密布的城区建设大型工程具有较大难度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470651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917087.2
申请日:2024-07-10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湖动态感知智慧杆及感知系统、方法,属于河湖监测的技术领域。对每个智慧杆执行以下流程:获取河湖区域的实际帧图像集,根据光照强度等级选择对应的图像处理方法对帧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对应的有效帧图像集;基于所述有效帧图像集获取河湖区域的水面波动状态,根据所述水面波动状态确定当前水势,根据当前水势判断是否需要启动水调度指令;利用所述有效帧图像集获取河湖区域的表面特征,根据所述表面特征判断是否存在悬浮物,若存在则进一步确定悬浮物类型,根据悬浮物类型和水面波动状态生成对应的水质防控指令。本发明解决了因光强不均导致的图像不清晰的问题,实现了河湖整体的水面动态感知。
-
公开(公告)号:CN118196311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620420.3
申请日:2024-05-20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苏州新建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多维度的孪生可视化的水环境监测方法及系统,属于市政领域的水环境监测领域。获取河湖的多源多模态数据源;创建模型坐标系,确定坐标转换关系,基于坐标转换关系将地形数据映射到模型坐标系内得到三维模型;构建二维水动力模型,将流态数据以着色的形式在三维模型内进行流场可视化;将水质数据做向量化处理,融合到三维模型中得到多维可视化模型;创建环境数据指标,基于监测数据判断是否生成预警数据,若生成将进行向量化处理,增设到多维可视化模型内。本发明通过流态数据以着色在三维模型内更直观的观察处河湖内的水流流量,同时配置了对应的水流预警分析,以模型运算驱动,优化水环境活水调度方案,提升河网流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890258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297262.2
申请日:2024-03-15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无接触、可视化藻密度原位监测系统与监测方法,属于市政控藻的技术领域。包括:具有遮光性的承载箱体,具有透明性的容纳箱体;设置在所述承载箱体内且位于容纳箱体外的激光发射模块和运动记录模块;所述激光发射模块向容纳箱体内的流场发射预定强度的光源,将流场中的微小粒子照亮;利用运动记录模块捕捉微小粒子,并以图像的形式记录微小粒子的运动轨迹。利用藻类在不同波长光下反射不同的颜色的原理,扩展PIV技术。结合图像识别法,利用图像中藻占空间面积结合光照颜色强度,快速原位监测蓝藻密度,支撑预报预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