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497296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0947976.9

    申请日:2023-07-31

    Abstract: 本发明的线圈部件(10)具备鼓芯(10C)、第一线材(51)、第二线材(52)。鼓芯(10C)具有卷芯部(11)、第一凸缘部(20)、第二凸缘部(30)。第一线材(51)具有第一卷绕部(51A)。第二线材(52)具有第二卷绕部(52A)。使第二线材(52)从第一凸缘部(20)侧的端向第二凸缘部(30)侧行进。此时,将第二线材(52)与第一线材(51)的外周面最初接触的部位设为特定部位(SP),将从特定部位(SP)朝向第二凸缘部(30)侧卷绕的第二线材(52)的1周设为特定匝(ST)。第二卷绕部(52A)在特定匝(ST)的范围内,具有第二线材(52)相对于第一线材(51)交叉的两个交叉部位。

    线圈元件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581002B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1910495895.3

    申请日:2019-06-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元件和安装基板之固定力提高的线圈元件。线圈元件具备:铁芯,其具有卷芯部、第1凸缘部、第2凸缘部;第1电极部和第2电极部,其设置于第1凸缘部;第3电极部和第4电极部,其设置于第2凸缘部;以及线圈,其卷绕于卷芯部,并包含第1线材、以及第2线材,第1凸缘部和第2凸缘部分别具有:朝向卷芯部侧的内表面、朝向与内表面相反一侧的外表面、将内表面和外表面连接的下表面、以及朝向与下表面相反一侧的上表面,第1电极部具有:设置在下表面上的下表面侧基底电极和设置在外表面上的外表面侧基底电极,外表面侧基底电极是从下表面侧基底电极的靠外表面侧的端部上向外表面上延伸的形状。

    线圈部件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694919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210301246.7

    申请日:2017-0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线圈部件
    4.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4628122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111486672.4

    申请日:2021-12-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在凸缘部的底面处端子电极与线材的终端通过热压接进行连接的线圈部件中,作为热压接不会过于不足地以适当条件实施的结果而得到如下效果,即,对于端子电极与线材的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能够获得稳固的固定力,并且不易产生线材的终端从端子电极的突出所引起的问题。线材(21)的终端(21a)处于至少局部配置于端子电极(17)内并且沿端子电极的主表面(25)延伸的状态,并且具有位于比主表面靠与凸缘部(13)的底面(23)侧相反一侧处的顶面(33)。在端子电极的外表面形成有从主表面朝向顶面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焊脚面(37)。主表面通过构成端子电极的最外层的由锡或者锡合金构成的母焊材料层(31)实现。

    编带卷轴、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部件

    公开(公告)号:CN110577098B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1910496185.2

    申请日:2019-06-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减少电线中的扭结的产生的编带卷轴。编带卷轴是捆包有多个线圈部件的编带卷轴,具备:带,具有多个袋,多个上述袋沿着长边方向排列并在每个袋中收纳有多个上述线圈部件中的一个上述线圈部件;以及卷轴,卷绕有上述带,上述线圈部件具备:包括卷芯部的芯体、和卷绕于上述卷芯部且包括多个电线的线圈,上述线圈具有多个上述电线相互绞合而成的绞合线部,在多个上述线圈部件中存在上述绞合线部的扭绞方向与其它线圈部件的上述绞合线部的扭绞方向成为相反方向的第一线圈部件。

    多线绕线方法、多线绕线装置以及绕线型线圈部件

    公开(公告)号:CN106463257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580025294.6

    申请日:2015-05-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F19/00 H01F19/06 H01F41/04 H01F4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降低电线与电位不同的电极的短路的发生风险,可降低电线所受的损伤的多线绕线方法、多线绕线装置以及绕线型线圈部件。本绕线方法首先将多根电线的始端部从一端侧凸缘部的外侧向内侧引导,向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配置各电线的始端部并固定,将多根电线相对于芯体的轴方向沿横向引导,将多根电线一同卷绕于卷芯部。接下来,使电线弯曲工具抵接在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平坦面上且多个电极之间,将多根电线的终端部从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向外侧引导,并且,在电线弯曲工具与另一端侧凸缘部之间钩住至少1根电线的终端部来一直保持张力而将该电线折弯。之后,向对应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固定多根电线的终端部。通过将电线的终端部沿横向折弯来降低与电位不同的电极的短路的发生风险。

    线圈部件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694919B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210301246.7

    申请日:2017-0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线圈部件
    9.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748116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1004420.7

    申请日:2017-0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线圈部件
    10.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954216A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311414169.7

    申请日:2023-1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易产生绕卷芯部以形成多层的状态被卷绕的线材的位置偏移的线圈部件。第一线材(3)以构成第一层的状态从第一端部(7)朝向第二端部(8)被卷绕。第二线材(4)以嵌入到被形成在第一线材(3)的相邻的匝间的凹部并构成第二层的状态从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被卷绕,接着,从第二端部侧的端部向第一端部侧返回并被引导至第二层的外周侧,接着,以嵌入到被形成在构成第二层的第二线材(4)的相邻的匝间的凹部并构成第三层的状态被卷绕,接着,被引导至第一层的外周侧的第二层的位置,接着,以嵌入到被形成在第一层的第一线材(3)的相邻的匝间的凹部并构成第二层的状态从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被卷绕。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