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275041A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710068901.8
申请日:2017-02-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4694919B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210301246.7
申请日:2017-02-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8748116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1004420.7
申请日:2017-02-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8748115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1004339.9
申请日:2017-02-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1933388B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010621857.0
申请日:2017-02-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1223614A
公开(公告)日:2008-07-16
申请号:CN200680025895.8
申请日:2006-07-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IPC: H01G4/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容器,其中,具有:电介质层;第1电容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电介质层的第1主面上;第2电容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电介质层的第2主面上;引出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电介质层的第1主面上,并与所述第2电容电极电连接,所述电介质层的厚度是5μm以下,所述第1电容电极和所述第2电容电极的厚度之和是5μm以上,且是所述电介质层的厚度的2倍以上,所述第1电容电极和所述第2电容电极以及所述引出电极,由具有延展性的金属构成,通过将所述电介质层与所述第1电容电极和所述第2电容电极同时进行烧制而形成。从而能够实现低高度化且可弯曲化,并能够实现层间结合强度优良。
-
公开(公告)号:CN111933388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621857.0
申请日:2017-02-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78238C
公开(公告)日:2004-12-01
申请号:CN01102965.X
申请日:2001-02-09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4/232 , C03C3/14 , H01B1/16 , H01C1/14 , H01G4/228 , Y10T428/24917 , Y10T428/24926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不含Pb的导电糊料,可抑制烧结陶瓷体中热量产生,并提供由该导电糊料制造的厚膜电极的中压和高压陶瓷电容器。基本不含Pb的导电糊料由Ag粉、玻璃粉末和赋形剂组成,玻璃粉末的组份,以摩尔%为基准,为30<MO≤40,10≤Bi2O3≤60;和10≤B2O3≤60,其中M代表至少一种选自Ca、Sr或Ba的碱土金属。中压和高压陶瓷电容器提供有两厚膜电极,它们是在钛酸钡制得的烧结陶瓷体的两个端面上由上述导电糊料制成的。
-
-
公开(公告)号:CN1308345A
公开(公告)日:2001-08-15
申请号:CN01102965.X
申请日:2001-02-09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4/232 , C03C3/14 , H01B1/16 , H01C1/14 , H01G4/228 , Y10T428/24917 , Y10T428/24926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不含Pb的导电糊料,可抑制烧结陶瓷体中热量产生,并提供由该导电糊料制造的厚膜电极的中压和高压陶瓷电容器。基本不含Pb的导电糊料由Ag粉、玻璃粉末和赋形剂组成,玻璃粉末的组份,以摩尔%为基准,为30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