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97034A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111443047.1

    申请日:2021-1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在使用焊料将线圈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情况下,即便是该焊料所包含的焊剂成分在线材上传递,也能够抑制该焊剂成分到达至卷芯部。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31)具有卷绕于芯体(20)的卷芯部(21)的卷绕部(31a)、与设置于第一凸缘部(22)的端子电极(12a)电连接的第一端部(31b)、以及将卷绕部与第一端部连结的第一引出部(31d)。在第一方向(Z3)上,第一端部位于比卷芯部的中心轴线(F)靠第一侧处,第一引出部与卷绕部之间的边界部分亦即第一边界部分(311)位于比中心轴线靠第二侧处。卷芯部的拐角(C1)在周向(Z2)上位于第一边界部分与第一端部之间。在第一引出部与拐角之间夹设有间隙(SP1)。

    线圈部件
    3.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412204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122536.4

    申请日:2024-01-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沿着卷芯部(5)的轴线方向(6)配置有第一卷绕区域(Z1)及第二卷绕区域(Z2)。在第一卷绕区域(Z1)中,第一线材(3)以构成第一层的状态被卷绕。第二线材(4)以嵌入到被形成在第一线材(3)的相邻的匝之间的凹部并构成第二层的状态被卷绕,接着,从第二端部侧的端部向第一端部侧返回并被引导至第二层的外周侧,接着,以构成第三层的状态被卷绕,接着,被引导至第一层的外周侧的第二层的位置,接着,以嵌入到被形成在第一层的第一线材(3)的相邻的匝之间的凹部并构成第二层的状态被卷绕。在第二卷绕区域(Z2)中,将第一卷绕区域(Z1)中的第一线材(3)和第二线材(4)分别所处于的层互换。

    线圈部件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430923B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680018099.5

    申请日:2016-06-20

    Abstract: 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绕线型的共模扼流线圈中,消除模式转换特性因杂散电容的影响而变大这样的不良情况。在卷芯部(45)上,沿着轴线方向分布在第1层的第1线(43)与第2层的第2线(44)之间错开0.5匝的错开0.5匝区域A、和在相反方向错开1.5匝的错开1.5匝区域B。在错开0.5匝区域A中,产生每1匝被数值化为‑1或者+1的斜电容,在错开1.5匝区域B中,产生每1匝被数值化为+3或者‑3的斜电容。这里,通过使位于错开0.5匝区域A的第2线(44)的匝数之和是位于错开1.5匝区域B的第2线的匝数之和的2倍以上5倍以下,从而使斜电容在第1以及第2线整体中平衡,减少杂散电容的影响。

    线圈部件
    5.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954216A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311414169.7

    申请日:2023-1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易产生绕卷芯部以形成多层的状态被卷绕的线材的位置偏移的线圈部件。第一线材(3)以构成第一层的状态从第一端部(7)朝向第二端部(8)被卷绕。第二线材(4)以嵌入到被形成在第一线材(3)的相邻的匝间的凹部并构成第二层的状态从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被卷绕,接着,从第二端部侧的端部向第一端部侧返回并被引导至第二层的外周侧,接着,以嵌入到被形成在构成第二层的第二线材(4)的相邻的匝间的凹部并构成第三层的状态被卷绕,接着,被引导至第一层的外周侧的第二层的位置,接着,以嵌入到被形成在第一层的第一线材(3)的相邻的匝间的凹部并构成第二层的状态从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被卷绕。

    线圈部件
    6.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457906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180072731.5

    申请日:2021-10-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线圈部件具备:芯体,具有卷芯部;和线圈,卷绕于上述卷芯部,且包含多个线材,上述线圈具有上述多个线材相互捻合而成的捻线部,上述捻线部卷绕于上述卷芯部而形成一层或多层,在至少一层的同一层内,上述捻线部的所有捻绕间距中的至少一个捻绕间距与其他捻绕间距不同。

    线圈部件
    7.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5020083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196621.6

    申请日:2022-03-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由第一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与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之差变大。第一线材(30)具有以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第二线材(40)具有以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比卷芯部(11)的周面(11F)靠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第二线材(40)具有外侧部分(41)和内侧部分(42)。内侧部分(42)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连续地在比360度长的范围内呈螺旋状延伸。外侧部分(41)在比内侧部分(42)靠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内侧部分(42)位于第一线材(30)的第L匝与第L+1匝之间。

    线圈部件
    8.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4628122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111486672.4

    申请日:2021-12-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在凸缘部的底面处端子电极与线材的终端通过热压接进行连接的线圈部件中,作为热压接不会过于不足地以适当条件实施的结果而得到如下效果,即,对于端子电极与线材的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能够获得稳固的固定力,并且不易产生线材的终端从端子电极的突出所引起的问题。线材(21)的终端(21a)处于至少局部配置于端子电极(17)内并且沿端子电极的主表面(25)延伸的状态,并且具有位于比主表面靠与凸缘部(13)的底面(23)侧相反一侧处的顶面(33)。在端子电极的外表面形成有从主表面朝向顶面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焊脚面(37)。主表面通过构成端子电极的最外层的由锡或者锡合金构成的母焊材料层(31)实现。

    线圈部件
    9.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4496514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11209637.8

    申请日:2021-1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抑制线材和端子电极的接近。线圈部件(10)具备绕线芯部(11)。在绕线芯部的轴线方向的第1端具备第1凸缘部(12),在第2端具备第2凸缘部(14)。在第1凸缘部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的第2端侧设有第2端子电极。在第2凸缘部的第1方向的第2端侧设有第4端子电极。在绕线芯部缠绕有第1线材(30)和第2线材(40)。第2线材的一端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另一端连接于第4端子电极。在将第2线材的缠绕于绕线芯部的部分中最靠近与第4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一圈的量记作第N匝时,在比第2线材的第N匝靠轴线方向的第2凸缘部侧,存在有至少2匝的量的线材。

    线圈部件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935439B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1811516332.X

    申请日:2016-06-20

    Abstract: 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绕线型的共模扼流线圈中,消除模式转换特性因杂散电容的影响而变大这样的不良情况。在卷芯部(45)上,沿着轴线方向分布在第1层的第1线(43)与第2层的第2线(44)之间错开0.5匝的错开0.5匝区域A、和在相反方向错开1.5匝的错开1.5匝区域B。在错开0.5匝区域A中,产生每1匝被数值化为‑1或者+1的斜电容,在错开1.5匝区域B中,产生每1匝被数值化为+3或者‑3的斜电容。这里,通过使位于错开0.5匝区域A的第2线(44)的匝数之和是位于错开1.5匝区域B的第2线的匝数之和的2倍以上5倍以下,从而使斜电容在第1以及第2线整体中平衡,减少杂散电容的影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