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08747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0501976.0
申请日:2024-04-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89 , H01M50/204 , H01M50/2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池模块,其能够抑制电池模块的重量增加并且实现提高搭载效率。电池模块具有:层叠体,其层叠有多个充电电池;以及侧约束构件,其与层叠体的第一表面对置,沿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延伸设置,第一表面是相对于层叠体的下表面为铅垂方向的面,且是沿层叠方向的面,第一表面与侧约束构件通过接合构件而接合。
-
公开(公告)号:CN113363643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198682.1
申请日:2021-02-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04 , H01M50/244 , H01M50/249 , H01M50/35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水浸入的蓄电池封装体。蓄电池封装体(BAT)配置于车辆(1)的底板(2)的下方,且具备:蓄电池(11);蓄电池壳体(12),其收容蓄电池(11);以及压力释放机构(20),其使蓄电池壳体(12)的内部的压力释放。压力释放机构(20)具备:连通构件(30),其具有前端部(31a)和后端部(32b),且前端部(31a)连接于蓄电池壳体(12);以及排气部(40),其连接于连通构件(30)的后端部(32b),且具有迷宫结构(LA)。
-
公开(公告)号:CN102460798A
公开(公告)日:2012-05-16
申请号:CN201080026467.3
申请日:2010-06-0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47 , H01M2/14 , H01M2/1673 , H01M8/0202 , H01M8/0206 , H01M8/0258 , H01M8/026 , H01M8/0265 , H01M8/1007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10/0585 , H01M10/14 , Y02E60/50
Abstract: 在构成燃料电池(10)的阴极侧金属隔板(12)的面(12a)上形成有与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28a)和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28b)连通的氧化剂气体流路(30)。在阴极侧金属隔板(12)设有从中间高度部(38a、38b)向氧化剂气体流路(30)侧突出而构成连续引导流路(42a、42b)的多个连续的线状引导突起部(40a、40b)。各线状引导突起部(40a、40b)与形成直线状流路(34a)的直线状突起部(34b)的端部连续地连接,并且,具有弯曲部位(41a、41b)且逐级地设定成不同的长度。
-
公开(公告)号:CN101924225A
公开(公告)日:2010-12-22
申请号:CN201010202599.9
申请日:2010-06-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54 , H01M8/0228 , H01M8/0258 , H01M8/0267 , H01M8/029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保持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且使流体沿缓冲部顺利流通的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0)中,将第一电池单元(12A)和第二电池单元(12B)交替地层叠。在构成第一电池单元(12A)的第一金属隔板(14A)的面(14a)上形成的入口缓冲部(42a)及出口缓冲部(42b)上设置有模压凸部(46a)、(46b)。在构成第一电池单元(12A)的第二金属隔板(18A)的面(18a)上形成的入口缓冲部(60a)及出口缓冲部(60b)上设置有连续引导凸部(64a)、(64b)。将模压凸部(46a)、(46b)和连续引导凸部(64b)、(64a)设定于在层叠方向上相互重叠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3363643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110198682.1
申请日:2021-02-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04 , H01M50/244 , H01M50/249 , H01M50/35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水浸入的蓄电池封装体。蓄电池封装体(BAT)配置于车辆(1)的底板(2)的下方,且具备:蓄电池(11);蓄电池壳体(12),其收容蓄电池(11);以及压力释放机构(20),其使蓄电池壳体(12)的内部的压力释放。压力释放机构(20)具备:连通构件(30),其具有前端部(31a)和后端部(32b),且前端部(31a)连接于蓄电池壳体(12);以及排气部(40),其连接于连通构件(30)的后端部(32b),且具有迷宫结构(LA)。
-
公开(公告)号:CN101924225B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1010202599.9
申请日:2010-06-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54 , H01M8/0228 , H01M8/0258 , H01M8/0267 , H01M8/029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保持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且使流体沿缓冲部顺利流通的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0)中,将第一电池单元(12A)和第二电池单元(12B)交替地层叠。在构成第一电池单元(12A)的第一金属隔板(14A)的面(14a)上形成的入口缓冲部(42a)及出口缓冲部(42b)上设置有模压凸部(46a)、(46b)。在构成第一电池单元(12A)的第二金属隔板(18A)的面(18a)上形成的入口缓冲部(60a)及出口缓冲部(60b)上设置有连续引导凸部(64a)、(64b)。将模压凸部(46a)、(46b)和连续引导凸部(64b)、(64a)设定于在层叠方向上相互重叠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9108748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0533552.2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89 , H01M50/204 , H01M50/242 , H01M50/249 , H01M10/6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组,其在能够抑制电池模块的重量增加并且实现搭载效率的提高的电池模块中,能够抑制电池单体热失控时的热连锁。电池组具有壳体、配置于壳体的电池模块、以及对电池模块的上方进行覆盖的罩。电池模块具备:将多个充电电池层叠而成的层叠体;以及与层叠体的第一面对置且沿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延伸设置的侧约束构件。第一面是相对于层叠体的下表面为铅垂方向的面,并且,是沿层叠方向的面,侧约束构件的上端与罩之间的第一距离比层叠体的上表面与罩之间的第二距离短。
-
公开(公告)号:CN11910873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0587257.5
申请日:2024-05-1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44 , H01M50/249 , H01M50/204 , H01M50/2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组,其具有充足的强度刚性,并且能够抑制电池组的重量增加,提高充电电池的搭载效率。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组的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具备:层叠体,其通过将多个充电电池层叠而成;约束构件,其沿着所述层叠体的第一面在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延伸设置,且约束所述多个充电电池;以及挤压部件,其沿着所述层叠体的第二面在所述层叠方向上配置多个,且支承所述层叠体,各个所述挤压部件配置为,其挤压方向朝向与所述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
-
公开(公告)号:CN102460798B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申请号:CN201080026467.3
申请日:2010-06-0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47 , H01M2/14 , H01M2/1673 , H01M8/0202 , H01M8/0206 , H01M8/0258 , H01M8/026 , H01M8/0265 , H01M8/1007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10/0585 , H01M10/14 , Y02E60/50
Abstract: 在构成燃料电池(10)的阴极侧金属隔板(12)的面(12a)上形成有与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28a)和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28b)连通的氧化剂气体流路(30)。在阴极侧金属隔板(12)设有从中间高度部(38a、38b)向氧化剂气体流路(30)侧突出而构成连续引导流路(42a、42b)的多个连续的线状引导突起部(40a、40b)。各线状引导突起部(40a、40b)与形成直线状流路(34a)的直线状突起部(34b)的端部连续地连接,并且,具有弯曲部位(41a、41b)且逐级地设定成不同的长度。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