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流体-共溶剂沉积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反应器

    公开(公告)号:CN101310846A

    公开(公告)日:2008-11-26

    申请号:CN200810010371.2

    申请日:2008-02-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44

    Abstract: 一种超临界流体-共溶剂沉积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反应器主要由反应器筒体、载体料筐、料筐顶盖、进料口和出料口、反应器端盖和密封垫圈组成;在距反应器底部3/7~2/3高度位置处设有放置载体料筐的圆环形平台,料筐底部支承板和顶部盖板上均开设多个小孔,料筐顶盖与筐体采用卡式快装结构连接,料筐底部铺设滤纸、脱脂棉或者高分子薄膜;反应器筒体两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和出料口均位于载体料筐的上方;反应器底部为圆形平面结构,端部为环型槽状结构,端盖与筒体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密封垫圈位于筒体和端盖之间,为O型圈自紧密封结构。本发明有益效果是:载体和溶液不直接接触,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拆装方便,高压密封可靠。

    超临界流体-共溶剂沉积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反应器

    公开(公告)号:CN101310846B

    公开(公告)日:2010-12-15

    申请号:CN200810010371.2

    申请日:2008-02-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44

    Abstract: 一种超临界流体-共溶剂沉积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反应器主要由反应器筒体、载体料筐、料筐顶盖、进料口和出料口、反应器端盖和密封垫圈组成;在距反应器底部3/7~2/3高度位置处设有放置载体料筐的圆环形平台,料筐底部支承板和顶部盖板上均开设多个小孔,料筐顶盖与筐体采用卡式快装结构连接,料筐底部铺设滤纸、脱脂棉或者高分子薄膜;反应器筒体两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和出料口均位于载体料筐的上方;反应器底部为圆形平面结构,端部为环型槽状结构,端盖与筒体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密封垫圈位于筒体和端盖之间,为O型圈自紧密封结构。本发明有益效果是:载体和溶液不直接接触,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拆装方便,高压密封可靠。

    无机盐为前驱物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超临界流体沉积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80596A

    公开(公告)日:2009-03-11

    申请号:CN200810010372.7

    申请日:2008-02-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该方法是:将3~20ml共溶剂与50~500mg金属前驱物配制成溶液,并将该溶液和磁搅拌子放入反应器底部;在反应器中放置载体50~500mg,载体与反应器底部留有一定的距离;在50℃~250℃下保温1h后,通入CO2至压力10~40MPa,进行磁搅拌,反应1~24h后,缓慢泄压;取出反应器内反应后物质的样品,在400℃下焙烧12h,得到金属氧化物/载体复合材料;在350℃~550℃下,用H2还原金属氧化物,得到金属/载体的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有益效果是:制备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中金属纳米粒子粒径小、分散均匀且金属负载量大。

    用廉价无机盐为前驱物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超临界流体沉积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80596B

    公开(公告)日:2011-06-15

    申请号:CN200810010372.7

    申请日:2008-02-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该方法是:将3~20ml共溶剂与50~500mg金属前驱物配制成溶液,并将该溶液和磁搅拌子放入反应器底部;在反应器中放置载体50~500mg,载体与反应器底部留有一定的距离;在50℃~250℃下保温1h后,通入CO2至压力10~40MPa,进行磁搅拌,反应1~24h后,缓慢泄压;取出反应器内反应后物质的样品,在400℃下焙烧12h,得到金属氧化物/载体复合材料;在350℃~550℃下,用H2还原金属氧化物,得到金属/载体的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有益效果是:制备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中金属纳米粒子粒径小、分散均匀且金属负载量大。

    海洋平台结构的快速振动采集仪

    公开(公告)号:CN102637349A

    公开(公告)日:2012-08-15

    申请号:CN201210067029.2

    申请日:2012-03-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洋平台结构的快速振动采集仪,包括多个无线模块、串口服务器及计算机;该多个无线模块通过串口服务器与计算机连接;该多个无线模块为9个,其中8个为无线数据信道模块,1个为无线控制信道模块,均通过该串口服务器以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总线和USB的方式与计算机连接;其在保证数据可靠传输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传统振动采集仪的布设繁杂、维护费用高的问题;同时,节约布线成本、节省布设时间,方便安装拆除;具有快速、无线、精度高、可靠性好等功效。

    一种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06255B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110015641.4

    申请日:2021-0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裂纹张口位移的形状,推导出任意位置张口位移值;推导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与裂纹张口位移之间对应的理论模型;针对实际工程情况,研究模型尺寸的影响;针对实际工程情况,研究外加载荷的形式;建立含中心穿透裂纹有限平板模型应力强度因子的测量方法。本发明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测量方法,操作难度低,且不再局限于试件的尺寸及所承受载荷形式的特定要求,使处于实验室阶段的应力强度因子测量方法进一步接近实际工程,为实时掌握含裂纹损伤实际工程结构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状态奠定基础,使应力强度因子测量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成为可能。

    一种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06255A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2110015641.4

    申请日:2021-0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裂纹张口位移的形状,推导出任意位置张口位移值;推导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与裂纹张口位移之间对应的理论模型;针对实际工程情况,研究模型尺寸的影响;针对实际工程情况,研究外加载荷的形式;建立含中心穿透裂纹有限平板模型应力强度因子的测量方法。本发明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测量方法,操作难度低,且不再局限于试件的尺寸及所承受载荷形式的特定要求,使处于实验室阶段的应力强度因子测量方法进一步接近实际工程,为实时掌握含裂纹损伤实际工程结构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状态奠定基础,使应力强度因子测量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成为可能。

    海洋工程结构物多轴疲劳应力监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36402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110010370.3

    申请日:2021-0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洋工程结构物多轴疲劳应力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结构物疲劳关键位置应力分析,找出其主要受载形式;建立疲劳关键位置有限元模型,得到疲劳热点处热点应力;远离疲劳热点处布置应变传感器,得到表征各简单受载形式的特征应力;根据各简单受载形式之间的线性关系,列应力转换方程得到转换矩阵;将结构物实际载荷监测的特征应力和转换矩阵相乘得到其实际载荷作用下的疲劳热点处应力。本发明的多轴疲劳应力监测方法采用在远离热点区域布置传感器,可一次性获得疲劳热点处的全部应力状态,得到监测结果可直接用于多轴疲劳评估,通过不同载荷线性组合相互叠加,在准确受力分析基础上可实现各种不同形式结构的疲劳应力监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