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310846B
公开(公告)日:2010-12-15
申请号:CN200810010371.2
申请日:2008-02-0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44
Abstract: 一种超临界流体-共溶剂沉积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反应器主要由反应器筒体、载体料筐、料筐顶盖、进料口和出料口、反应器端盖和密封垫圈组成;在距反应器底部3/7~2/3高度位置处设有放置载体料筐的圆环形平台,料筐底部支承板和顶部盖板上均开设多个小孔,料筐顶盖与筐体采用卡式快装结构连接,料筐底部铺设滤纸、脱脂棉或者高分子薄膜;反应器筒体两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和出料口均位于载体料筐的上方;反应器底部为圆形平面结构,端部为环型槽状结构,端盖与筒体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密封垫圈位于筒体和端盖之间,为O型圈自紧密封结构。本发明有益效果是:载体和溶液不直接接触,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拆装方便,高压密封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01310846A
公开(公告)日:2008-11-26
申请号:CN200810010371.2
申请日:2008-02-0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44
Abstract: 一种超临界流体-共溶剂沉积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反应器主要由反应器筒体、载体料筐、料筐顶盖、进料口和出料口、反应器端盖和密封垫圈组成;在距反应器底部3/7~2/3高度位置处设有放置载体料筐的圆环形平台,料筐底部支承板和顶部盖板上均开设多个小孔,料筐顶盖与筐体采用卡式快装结构连接,料筐底部铺设滤纸、脱脂棉或者高分子薄膜;反应器筒体两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和出料口均位于载体料筐的上方;反应器底部为圆形平面结构,端部为环型槽状结构,端盖与筒体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密封垫圈位于筒体和端盖之间,为O型圈自紧密封结构。本发明有益效果是:载体和溶液不直接接触,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拆装方便,高压密封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01380596B
公开(公告)日:2011-06-15
申请号:CN200810010372.7
申请日:2008-02-0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B01J37/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该方法是:将3~20ml共溶剂与50~500mg金属前驱物配制成溶液,并将该溶液和磁搅拌子放入反应器底部;在反应器中放置载体50~500mg,载体与反应器底部留有一定的距离;在50℃~250℃下保温1h后,通入CO2至压力10~40MPa,进行磁搅拌,反应1~24h后,缓慢泄压;取出反应器内反应后物质的样品,在400℃下焙烧12h,得到金属氧化物/载体复合材料;在350℃~550℃下,用H2还原金属氧化物,得到金属/载体的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有益效果是:制备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中金属纳米粒子粒径小、分散均匀且金属负载量大。
-
公开(公告)号:CN101380596A
公开(公告)日:2009-03-11
申请号:CN200810010372.7
申请日:2008-02-0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B01J37/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该方法是:将3~20ml共溶剂与50~500mg金属前驱物配制成溶液,并将该溶液和磁搅拌子放入反应器底部;在反应器中放置载体50~500mg,载体与反应器底部留有一定的距离;在50℃~250℃下保温1h后,通入CO2至压力10~40MPa,进行磁搅拌,反应1~24h后,缓慢泄压;取出反应器内反应后物质的样品,在400℃下焙烧12h,得到金属氧化物/载体复合材料;在350℃~550℃下,用H2还原金属氧化物,得到金属/载体的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有益效果是:制备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中金属纳米粒子粒径小、分散均匀且金属负载量大。
-
公开(公告)号:CN114832991B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210566184.2
申请日:2022-05-24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用于缠绕式换热管束喷涂催化剂的系统,涉及化学工程和工业催化领域。这种用于缠绕式换热管束喷涂催化剂的系统包括催化剂运输及喷涂单元、热媒运输单元、驱动单元、绕管预制单元。该系统通过催化剂运输及喷涂单元向旋转的缠绕式换热管束上面运输、喷涂催化剂料液并回收,在驱动单元旋转的状态下,通过热媒运输单元,向其通入达到预定温度的热媒介质,以实现对催化剂的烘干和焙烧。该套系统革新传统换热式固定床反应器中装填催化剂颗粒的方式,通过在缠绕式换热管束上喷涂催化剂,实现整体可换热催化剂制备,使得催化剂装填、卸载更为便利,实现大通量换热;在缠绕式换热管束不断旋转下同步进行喷涂、烘干与焙烧,保证了喷涂效率和喷涂质量;该系统适用于多种催化剂体系的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2144042B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010950475.2
申请日:2020-09-1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C23C16/455 , C23C16/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超临界流体脉冲的半导体薄膜可控生长系统,属于半导体薄膜制备领域。所述半导体薄膜可控生长系统包括超临界CO2产生模块、前驱体溶解模块、反应沉积室、反应气体供应模块、废气回收罐、六通阀和控制模块;所述的超临界CO2产生模块连接前驱体溶解模块,实现前驱体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超临界CO2产生模块以及前驱体溶解模块均通过六通阀与反应沉积室相连;反应沉积室还分别与反应气体供应模块、废气回收罐、控制模块相连;控制模块对反应沉积室进行温度、压力和流速的调节;六通阀能够精准控制超临界CO2、含前驱体超临界CO2的用量,进行薄膜的可控生长。
-
公开(公告)号:CN112144042A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2010950475.2
申请日:2020-09-1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C23C16/455 , C23C16/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超临界流体脉冲的半导体薄膜可控生长系统,属于半导体薄膜制备领域。所述半导体薄膜可控生长系统包括超临界CO2产生模块、前驱体溶解模块、反应沉积室、反应气体供应模块、废气回收罐、六通阀和控制模块;所述的超临界CO2产生模块连接前驱体溶解模块,实现前驱体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超临界CO2产生模块以及前驱体溶解模块均通过六通阀与反应沉积室相连;反应沉积室还分别与反应气体供应模块、废气回收罐、控制模块相连;控制模块对反应沉积室进行温度、压力和流速的调节;六通阀能够精准控制超临界CO2、含前驱体超临界CO2的用量,进行薄膜的可控生长。
-
公开(公告)号:CN106622355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710030626.0
申请日:2017-01-1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9/76 , B01J37/02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调控精细梯度脱附动力学可控制备高分散铜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属于纳米材料技术领域。用低碳醇/CO2混合溶剂溶解金属前驱物,基于前驱物溶液在载体纳米级孔道内的扩散、吸附动力学以及脱附动力学研究,通过精细梯度脱附动力学调控,第一阶段快速降压脱附,强化机械扰动,保证较大过饱和度,实现粒径为2‑4nm小纳米颗粒制备;或慢速降压脱附,弱化机械扰动,保证较小过饱和度,实现微米长度的纳米线制备;第二阶30‑90分钟降压35%,控制脱附速率;由此可实现铜基催化剂纳米相形貌和担载量可控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02586493B
公开(公告)日:2013-08-07
申请号:CN201210003847.6
申请日:2012-01-0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与超声耦合预处理促进生物质水解制取还原糖的方法,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采用超临界CO2和超声对生物质进行预处理,以达到促进水解还原糖产率增加的目的。超临界CO2预处理在液固比1∶1~3∶1,温度80~160℃,压力5~20MPa,时间15~60min下进行;超声预处理在频率20~80kHz,功率50~500w,温度0~50℃,时间10~60min下进行;水解在温度120~160℃,时间30~60min,液固比20∶1~100∶1下进行。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在经过超临界CO2和超声预处理后,生物质水解还原糖总产率有明显的提高,依据原料的不同,产率可达40%~70%。
-
公开(公告)号:CN101886143B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1010229952.2
申请日:2010-07-1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超/亚临界水两步水解生物质制备还原糖的方法,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其特征是采用超/亚临界水低温段+高温段两步法水解生物质,从而实现制备高产量还原糖的目的。水解反应在温度180~230℃,反应时间0~60min,固液比1∶100~1∶20的条件下进行。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在超/亚临界水两步法水解条件下,生物质中的半纤维素糖类得到回收利用,生物质水解还原糖产率有明显的提高,依据原料不同,最大总还原糖产率可达到40%~60%,原料还原糖回收率达70%以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