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977143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0949439.8
申请日:2023-07-31
Applicant: 天府永兴实验室 ,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 武汉市三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本地化居民住宅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涉及碳排放监测技术领域。方法包括:S1:利用人脸识别监控设备,统计建筑中的人员数据,其中,人员数据包括人员进出建筑的时间、频次;S2:根据人员数据和判定标准规则,识别出建筑的常住人员数量N以及累计停留天数Ti;S3:基于加装的远程读表系统,获取建筑的电力消耗量D和燃气消耗量R;S4:根据常住人员数量N、累计停留天数Ti、电力消耗量D和燃气消耗量R,计算出建筑温室气体排放因子C。该方法能够实现本地化居民建筑碳排放因子的准确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9940656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412928.9
申请日:2025-04-03
Applicant: 天府永兴实验室 ,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IPC: G06Q10/04 , G06Q50/04 , G06F30/27 , G06N20/00 , G06Q30/02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钢铁行业低碳工艺优化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铁行业炼钢工艺优化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以下步骤:建立炼钢技术的参数化流程,定义物料、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数及成本参数,构建炼钢工艺参数化模型;基于炼钢工艺参数模型,定义炼钢工艺的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设置多目标奖励函数和对应的约束违反惩罚项,得到强化学习模型;基于Q‑learning算法对强化学习模型进行训练,通过状态‑动作‑奖励的交互循环更新Q值,动态调整选择策略;对强化学习模型输出的选择策略进行仿真验证。从而解决了现有钢铁行业低碳路径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动态适应性差、优化目标单一以及技术过渡不平稳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338319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486191.7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 天府永兴实验室
IPC: G06Q10/0639 , G06Q50/26 , G06F1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境空气承载能力量化评估方法,充分考虑到不同大气污染物对空气质量评价的重要程度和首要污染物的季节特征,确定不同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突出各评价指标因子的差异性,构建出环境空气承载能力指数(Ambient air Carrying Capacity Index,ACCI)。所述环境空气承载能力指数可用于日、月度、季度和年度的环境空气承载能力变化趋势评价以及形势研判工作,且在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评价过程中,避免了评价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可及时体现环境气象条件的优劣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及评估气候气象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快速、直观评价环境气象条件变化程度,无法直观反映环境气象条件变化对环境空气承载能力的综合影响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926029B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110126061.2
申请日:2021-01-29
Applicant: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聚居区识别划分方法,本发明主要通过收集国土地理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云数据、农村人口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国土地理数据进行处理获取配套的行政边界(村、乡镇、区县、市)和农村居民点分布,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数据生成DEM数据、地形地貌数据,进而耦合DEM数据、地形地貌数据及农村人口数据,建立农村居民点‑农村聚居区‑环境敏感区空间对应关系,并利用遥感影像,采用现场核验的方式对结果进行验证,进而最终获取农村不同区域的居民聚居区分布状况。本发明科学、高效的识别农村聚居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可支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服务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
-
公开(公告)号:CN118297430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490828.3
申请日:2024-04-23
Applicant: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措施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效益的评估方法,引入了“综合大气污染物控制量”,统一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构建区域三维空气质量模式,采用多模式集合评估方法,厘清大气污染物排放与环境空气中PM2.5、O3等污染物浓度之间的非线性响应关系,定量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措施对空气质量改善效果,克服现有方法的评价结果仅展示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变化情况,直观反映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措施所带来的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识别局地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空气质量改善的最佳协同控制措施,为制定有效的、以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措施及评估大气污染治理进程中减污降碳成效提供有效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6395768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382267.0
申请日:2023-04-11
Applicant: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IPC: C02F1/02 , C02F1/00 , B09C1/00 , C02F10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传导联合循环井修复地下水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所述实验装置包括砂箱单元、循环井单元、水位调节单元和温度调节单元,循环井单元包括循环井、隔水板和循环系统,循环井的井壁上开设有上下筛孔,隔水板设在上下筛孔之间;循环系统包括注水管和抽水管,注水管从上方伸入至循环井中,使下端位于上部筛孔处;抽水管从上方伸入至循环井中,穿过隔水板使下端位于下部筛孔处;砂箱单元包括模拟槽,一侧设有循环井,另一侧设有布水槽,模拟槽与布水槽之间设有穿孔隔板;水位调节单元包括定水头机构,可通过水管与布水槽下端的阀门连接;温度调节单元包括设置在模拟槽中的加热管。本发明可有效提高修复效率,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3052390A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2110368011.5
申请日:2021-04-06
Applicant: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社会经济数据的环境质量预测方法,通过引入时效性更强、趋势更具可预测性的经济数据,建立经济和环境之间定量耦合联系。首先,对经济数据的趋势进行预测,得到下期经济数据预测值;然后,将预测结果按照一定的污染物排放系数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叠加政策因子,得到污染物排放量预测值;最后,通过污染物排放量预测值计算出对应的环境质量预测值。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环境质量预测方法数据时效性差、预测准确性不足的问题,提高环境质量预测数据时效性和预测准确度,提升生态环境部门参与宏观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1626624B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010477353.6
申请日:2020-05-29
Applicant: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IPC: G06Q10/0639 , G06F17/18 , G01N1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质量改善评价方法,充分考虑到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同比变化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不同和污染物的季节特征,并确定不同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突出各评价指标因子的差异性。同时,考虑到空气质量较好城市(地区)的空气质量改善指数对评价指标因子波动较为敏感引入波动系,构建出空气质量改善指数(Air Quality Improvement Index,AQII)。所述空气质量改善指数可及时评价月度空气质量改善/恶化情况,且在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评价过程中,避免了评价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可及时体现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恶化情况,直观反映造成空气质量改善或恶化的特征污染物,为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及评估污染控制措施成效提供理论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6245252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310261670.8
申请日:2021-04-06
Applicant: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境质量预测方法,属于数据预测领域,方法包括:获取历史环境质量数据及历史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建立关系模型;获取每种产品的产量、产量修正系数、每种产品对每种污染物的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系数及每种产品对每种污染物的污染防治修正系数;针对任一种污染物,根据每种产品的产量、每种产品对污染物的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系数、每种产品的产量修正系数及每种产品对污染物的污染防治修正系数,确定污染物的排放量预测值;基于关系模型,根据污染物的排放量预测值确定环境质量预测值。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环境质量预测方法数据时效性差、预测准确性不足的问题,提高了环境质量预测数据时效性和预测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926029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126061.2
申请日:2021-01-29
Applicant: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聚居区识别划分方法,本发明主要通过收集国土地理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云数据、农村人口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国土地理数据进行处理获取配套的行政边界(村、乡镇、区县、市)和农村居民点分布,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数据生成DEM数据、地形地貌数据,进而耦合DEM数据、地形地貌数据及农村人口数据,建立农村居民点‑农村聚居区‑环境敏感区空间对应关系,并利用遥感影像,采用现场核验的方式对结果进行验证,进而最终获取农村不同区域的居民聚居区分布状况。本发明科学、高效的识别农村聚居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可支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服务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