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孤立波作用力测量装置、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63900B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207332.7

    申请日:2024-08-3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内孤立波作用力测量装置、系统及方法,所述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布设于实验水池内的水下目标所受的内孤立波作用力,包括支撑结构和测量单元,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测量单元,测量单元包括第一测量部,第二测量部及作用力传递部;第一测量部用于测量水下目标的质心受到的内孤立波对其施加的竖直作用力,以及用于传递水下目标的质心受到的内孤立波对其施加的水平作用力,其中,水平作用力的正向为内孤立波的传播方向;作用力传递部与第一测量部虚接,并与第二测量部固定连接,用于将水平作用力放大地传递至第二测量部;第二测量部用于测量放大后的水平作用力。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对实现内孤立波的竖直作用力和水平作用力进行精确测量。

    深度可调的内孤立波作用力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85922B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214711.9

    申请日:2024-08-3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深度可调的内孤立波作用力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所述测量系统包括实验水池、造波机构、消波机构、水下目标及测量装置,测量装置包括第一测量部、第二测量部、作用力传递部及支撑结构;第一测量部包括上连杆、第一测力计、第一下连杆和第二下连杆,第二下连杆的下端与水下目标固定连接于其质心处且第二下连杆的下端至上连杆的上端的距离可调;第二测量部包括前连杆、第二测力计及后连杆;作用力传递部包括连接部及虚接部,其中,虚接部具有沿竖直方向贯通的虚接通道,上连杆、第一下连杆、第二下连杆中的一个穿过虚接通道并与虚接部虚接。本申请提供的测量装置,能够对水下目标在不同深度所受的内孤立波作用力进行精确测量。

    深度可调的内孤立波作用力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85922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214711.9

    申请日:2024-08-3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深度可调的内孤立波作用力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所述测量系统包括实验水池、造波机构、消波机构、水下目标及测量装置,测量装置包括第一测量部、第二测量部、作用力传递部及支撑结构;第一测量部包括上连杆、第一测力计、第一下连杆和第二下连杆,第二下连杆的下端与水下目标固定连接于其质心处且第二下连杆的下端至上连杆的上端的距离可调;第二测量部包括前连杆、第二测力计及后连杆;作用力传递部包括连接部及虚接部,其中,虚接部具有沿竖直方向贯通的虚接通道,上连杆、第一下连杆、第二下连杆中的一个穿过虚接通道并与虚接部虚接。本申请提供的测量装置,能够对水下目标在不同深度所受的内孤立波作用力进行精确测量。

    内孤立波作用力测量装置、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63900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207332.7

    申请日:2024-08-3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内孤立波作用力测量装置、系统及方法,所述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布设于实验水池内的水下目标所受的内孤立波作用力,包括支撑结构和测量单元,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测量单元,测量单元包括第一测量部,第二测量部及作用力传递部;第一测量部用于测量水下目标的质心受到的内孤立波对其施加的竖直作用力,以及用于传递水下目标的质心受到的内孤立波对其施加的水平作用力,其中,水平作用力的正向为内孤立波的传播方向;作用力传递部与第一测量部虚接,并与第二测量部固定连接,用于将水平作用力放大地传递至第二测量部;第二测量部用于测量放大后的水平作用力。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对实现内孤立波的竖直作用力和水平作用力进行精确测量。

    一种带有横向约束软管的空中加油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937884B

    公开(公告)日:2022-06-24

    申请号:CN202110097133.5

    申请日:2021-01-25

    Abstract: 一种带有横向约束软管的空中加油装置,它涉及空中加油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柔性软管在对接过程中存在易受气流扰动导致对接失败的问题。本发明的软管在放出前缠绕于绞盘上,软管首端通过导孔进入绞盘内部弯曲后与直角转接头另一端连接,位于软管两侧且靠近软管首端的两个第一铰链端部与对应的两个固定销连接,位于软管两侧且靠近软管末端的两个第一铰链端部通过一个圆环连接,每对第一铰链与相邻的每对第二铰链之间分别通过一个圆环连接,每相邻两对第二铰链之间通过一个圆环连接,圆环套设在软管上。本发明在保证软管纵向运动和正常收放的同时,降低了扰动对软管的横向影响,缩小了软管的运动范围,降低了空中加油的对接难度。

    一种内孤立波作用力测量装置、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334523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340747.1

    申请日:2024-09-25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内孤立波实验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内孤立波作用力测量装置、系统及方法,用于测量布设于实验水池内的水下目标所受的内孤立波作用力,其包括第一测量部、第二测量部、用于使第一测量部和第二测量部刚性连接的作用力传递部以及用于定位各测量部的支撑部;所述第一测量部包括沿Z轴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上连杆、第一测力计和第一下连杆;所述第二测量部包括沿θ角度方向依次连接第二上连杆、第二测力计和第二下连杆;所述θ角度被设置为使得第二测力计所受的转矩M2′小于第二测力计的转矩极限。本申请提供的测量装置及系统,能够对水下目标所受的内孤立波作用力进行精确测量,并且成本低、操作简便。

    一种带有气体驱动变刚度软管的空中加油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758337A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2110098563.9

    申请日:2021-01-25

    Abstract: 一种带有气体驱动变刚度软管的空中加油装置,它涉及空中加油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软式空中加油软管因其柔性,在对接过程中极易受气流扰动导致对接失败,而在软管收放阶段又需要软管具有柔性。导致在收放阶段与对接阶段对软管性能需求存在矛盾的问题。本发明的变刚度软管在放出前缠绕于绞盘上,变刚度软管首端通过导孔进入绞盘内部弯曲后通过支撑架的轴孔与旋转接头连接,变刚度软管的内齿层的外表面沿长度方向由前至后依次均匀开设若干个环形齿槽,若干个啮合齿组均设置在充气层和内齿层之间并与内齿层上的若干个环形齿槽一一对应设置。本发明通过对充气层充放气控制内齿层与啮合齿的咬合度实现了加油软管的时域变刚度。

    一种带有气体驱动变刚度软管的空中加油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758337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110098563.9

    申请日:2021-01-25

    Abstract: 一种带有气体驱动变刚度软管的空中加油装置,它涉及空中加油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软式空中加油软管因其柔性,在对接过程中极易受气流扰动导致对接失败,而在软管收放阶段又需要软管具有柔性。导致在收放阶段与对接阶段对软管性能需求存在矛盾的问题。本发明的变刚度软管在放出前缠绕于绞盘上,变刚度软管首端通过导孔进入绞盘内部弯曲后通过支撑架的轴孔与旋转接头连接,变刚度软管的内齿层的外表面沿长度方向由前至后依次均匀开设若干个环形齿槽,若干个啮合齿组均设置在充气层和内齿层之间并与内齿层上的若干个环形齿槽一一对应设置。本发明通过对充气层充放气控制内齿层与啮合齿的咬合度实现了加油软管的时域变刚度。

    一种槽道艇航行流场的自适应模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98614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510143421.8

    申请日:2025-02-10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舰艇航行流场计算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槽道艇航行流场的自适应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流体模型和槽道艇模型并设置计算域;设置初始流场分布、槽道艇航速及初始网格划分方案;基于初始网格划分方案对流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捕捉槽道艇航行过程中的气液界面形态并追踪液滴及气泡;基于液滴和气泡的追踪结果分割出液滴飞溅区与气液交互区;对液滴飞溅区和气液交互区进行自适应网格划分,得到修正网格划分方案;基于修正网格划分方案对所述槽道艇航行流场的时间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在优化计算效率的同时保证计算精度,且显著提升了计算的稳定性,为气液两相流的精确建模及槽道艇结构优化提供了有效支持。

    一种带有横向约束软管的空中加油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937884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097133.5

    申请日:2021-01-25

    Abstract: 一种带有横向约束软管的空中加油装置,它涉及空中加油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柔性软管在对接过程中存在易受气流扰动导致对接失败的问题。本发明的软管在放出前缠绕于绞盘上,软管首端通过导孔进入绞盘内部弯曲后与直角转接头另一端连接,位于软管两侧且靠近软管首端的两个第一铰链端部与对应的两个固定销连接,位于软管两侧且靠近软管末端的两个第一铰链端部通过一个圆环连接,每对第一铰链与相邻的每对第二铰链之间分别通过一个圆环连接,每相邻两对第二铰链之间通过一个圆环连接,圆环套设在软管上。本发明在保证软管纵向运动和正常收放的同时,降低了扰动对软管的横向影响,缩小了软管的运动范围,降低了空中加油的对接难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