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工位气管压入机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722508B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1911120500.8

    申请日:2019-11-1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工位气管压入机,包括机架、操作台、四个脚轮、电源和可编程控制器,机架具有承载支架,操作台固定在承载支架上,操作台形成操作区,四个脚轮分别安装在机架底部四个角部,电源与可编程控制器电性连接,还包括两个相对称的气管涂胶压装机构,气管涂胶压装机构包括下压机、夹具装置和涂胶装置,下压机通过下压机座安装在操作台上,下压机的底部安装有气管;夹具装置安装在下压机座上以装夹压气机壳体;涂胶装置安装在夹具装置的安装座上以对气管的底部进行涂胶;电源为下压机、夹具装置和涂胶装置提供电能。本发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安全事故,还可以保证气管与轴承壳体的装配精度。

    无人直升机性能检测平台

    公开(公告)号:CN103863576B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410081767.1

    申请日:2014-03-0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无人直升机性能检测平台属于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固定结构不稳定、运动过程平衡性差以及会对试验台造成损坏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台体组件和飞行模拟器,无人直升机固定在六自由度运动平台的上平台上,通过固定在六自由度运动平台下平台的下表面的升力传感器A和固定在铁板模块下表面的升力传感器B将无人直升机飞行时产生的升力数据送至电脑,实现性能的检测。本发明借助六自由度运动平台提供无人直升机的动作,定位套筒的限位使得当直升机飞行控制失效或实验失败时,避免直升机飞离试验台;六自由度运动平台下平台的下表面坐于减震板的上表面,保持无人直升机的平衡;同时减震板、大压簧和小压簧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油/光/电多动力源固定翼飞行器

    公开(公告)号:CN104670504A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510076605.3

    申请日:2015-02-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50/62

    Abstract: 油/光/电多动力源固定翼飞行器属于飞行器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传统飞行器存在的传动效率、能量回收率、清洁能源利用率和再利用率普遍偏低的问题。本发明的变速箱输出端与桨叶和导流罩固定连接,电动机输出端通过带传动结构Ⅱ与变速箱的一个输入端连接,发动机输出端与伞齿箱输入端连接,伞齿箱的一个输出端与变速箱A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伞齿箱的另一个输出端通过带传动结构Ⅰ与变速箱B输出端连接,变速箱B输入端与发电机输出端连接,方向舵机与垂直机翼连接;通过主控制器控制左机翼单元的舵机Ⅱ、右机翼单元的舵机Ⅰ、方向舵机和发动机,主控制器分别通过转矩传感器测得发动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扭矩。

    无人直升机性能检测平台

    公开(公告)号:CN103863576A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410081767.1

    申请日:2014-03-0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无人直升机性能检测平台属于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固定结构不稳定、运动过程平衡性差以及会对试验台造成损坏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台体组件和飞行模拟器,无人直升机固定在六自由度运动平台的上平台上,通过固定在六自由度运动平台下平台的下表面的升力传感器A和固定在铁板模块下表面的升力传感器B将无人直升机飞行时产生的升力数据送至电脑,实现性能的检测。本发明借助六自由度运动平台提供无人直升机的动作,定位套筒的限位使得当直升机飞行控制失效或实验失败时,避免直升机飞离试验台;六自由度运动平台下平台的下表面坐于减震板的上表面,保持无人直升机的平衡;同时减震板、大压簧和小压簧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一种采用稀土氧化物生产稀土镁合金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31569A

    公开(公告)日:2010-09-15

    申请号:CN201010188673.6

    申请日:2010-06-0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稀土氧化物直接生产稀土镁合金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原精炼剂中添加5wt.%-35wt.%的微米级稀土氧化物粉末,在熔炼过程中将添加稀土氧化物的精炼剂加在镁合金的表面进行充分搅拌精炼完成后静置10分钟,由于高温时Mg与氧的亲和力大于稀土氧化物的,在熔融的镁液里稀土氧化物中的稀土被还原成单质稀土元素并扩散镁液中,同时,反应所生成的MgO杂质将依附精炼过程中所添加的精炼剂一同沉入炉底。从而制备出高性能、低成本的含稀土镁合金。经与采用Mg-稀土中间合金制造出的稀土镁合金进行组织和性能比较,表明本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出的稀土含量相同的稀土镁合金的组织相同、性能提高10%左右。

    真空环境下的高温微纳米压痕测试装置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04574B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1610886901.4

    申请日:2016-10-1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环境下的高温微纳米压痕测试装置与方法,属于机电一体化精密仪器领域。装置可用于真空环境,防止高温环境造成对压头和试样的氧化,削弱空气流动对试样加热的影响,保障试样加热温度稳定,进而开展对试样微观力学性能的测试分析,获取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蠕变特性以及力热耦合作用的特性参数等,以研究变温和高温环境对材料微观力学行为、变形损伤机制和微观组织结构演化的影响规律,指导材料及其制品设计制造、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评估。装置结构紧凑,测量精度高,应用范围广,在材料科学、装备制造、钢铁冶金、国防军事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具备广阔应用前景,本发明的测试方法将丰富材料微观力学性能测试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悬挂式旋转快速定位原位压痕/变深弧形划痕测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132139A

    公开(公告)日:2017-09-05

    申请号:CN201710316138.6

    申请日:2017-05-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40 G01N2203/008 G01N2203/0641 G01N2203/068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挂式旋转快速定位原位压痕/变深弧形划痕测试装置,属于机电一体化精密仪器领域。包括悬挂式旋转快速定位模块、变深弧形划痕测试模块、微纳米压痕模块、原位观测模块,所述微纳米压痕模块和原位观测模块集成在悬挂式旋转快速定位模块上;变深弧形划痕测试模块由压痕仪和试件支撑平台共同组成,试件支撑平台由剪式电动升降台和电动旋转平台两部分组成。优点在于:结构新颖,具有电机驱动的快速进给能力,以及微纳米级别的压电微驱动能力,可精确测定测试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刻划抗力等力学性能参数。加载位移分辨率达到微纳米级、加载力分辨率达到微牛级。为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服役行为提供了个有效的测试手段。

    用于复合载荷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预紧式机械装夹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05890979A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610208877.9

    申请日:2016-04-0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04 G01N220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复合载荷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预紧式机械装夹机构,属于材料测试技术领域。利用楔形块的自锁性质,采用楔形块预紧方式,使试件夹持可靠,可同时满足拉伸、弯曲、扭转等多种加载方式的单独或复合作用时的夹持要求。通过氮化硅加热片与试件夹持端两侧接触进行热传导加热来改变试验温度。通过对试件通入可控电流实现电场加载。通过可控电磁铁实现对试件施加磁场环境。物理场和机械载荷的复合加载,使材料测试试验在更接近服役条件下进行。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能同时提供较大的初始夹紧力和较高夹持稳定性,并在测试之前消除预紧力带来的原始压缩力,使测试结果更准确,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油/光/电多动力源固定翼飞行器

    公开(公告)号:CN104670504B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510076605.3

    申请日:2015-02-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50/62

    Abstract: 油/光/电多动力源固定翼飞行器属于飞行器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传统飞行器存在的传动效率、能量回收率、清洁能源利用率和再利用率普遍偏低的问题。本发明的变速箱输出端与桨叶和导流罩固定连接,电动机输出端通过带传动结构Ⅱ与变速箱的一个输入端连接,发动机输出端与伞齿箱输入端连接,伞齿箱的一个输出端与变速箱A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伞齿箱的另一个输出端通过带传动结构Ⅰ与变速箱B输出端连接,变速箱B输入端与发电机输出端连接,方向舵机与垂直机翼连接;通过主控制器控制左机翼单元的舵机Ⅱ、右机翼单元的舵机Ⅰ、方向舵机和发动机,主控制器分别通过转矩传感器测得发动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扭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