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267035B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810068652.7
申请日:2018-01-24
IPC: F28D1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槽道与微细纤维复合吸液芯结构的制造方法,所述复合吸液芯包括金属粉末烧结形成的多孔基体、多孔基体表面上加工形成的平行槽道结构、以及槽道壁面一侧的针絮状微细纤维;所述针絮状微细纤维沿槽道内壁面一侧向另一侧生长并填充部分槽道结构。该多孔复合吸液芯结构能够增大比表面积、提高毛细压力和渗透率、强化蒸发沸腾、大大提高热管的传热性能。制造时,只需通过单道次微铣削工艺即可实现槽道与微细纤维的同时成形,无需先分别制备槽道和纤维结构、再进行二次粘接加工,具有加工工艺简单、效率高、成本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275319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1710646994.8
申请日:2017-08-01
IPC: H01L25/075 , H01L33/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ED芯片平板热管集成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散热翅片、平板热管、电路层、若干LED芯片和芯片封装材料。所述平板热管蒸发面为ALN绝缘陶瓷板,冷凝面为紫铜壳体板,蒸发面上设有辐射状内凹槽的多孔毛细吸液芯结构,冷凝面上设有薄层多孔吸液芯结构,蒸发面与冷凝面直接贴合。所述LED芯片直接设置在平板热管蒸发面ALN绝缘陶瓷板上。采用ALN绝缘陶瓷板替代传统金属板作为平板热管的蒸发面,无需设置绝缘层,大大减少了封装基板与LED芯片的热应力,显著减少了系统热阻、提升了散热效率,延长了LED的使用寿命及工作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636074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910765.9
申请日:2024-12-24
IPC: B29C64/379 , B33Y40/20 , B33Y8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光子聚合增材制造的后处理工艺及3D打印产品,在上述后处理工艺中,3D打印产品在干燥前始终处于液体环境中,此后采用低表面张力的干燥方式对3D打印产品进行干燥,减少了在显影、定影中溶液替换以及干燥过程中溶液挥发时液体的表面张力可能导致的3D打印产品的弯曲或倒伏程度,避免了3D打印产品的顶部贴底的情况。通常来说,经过上述两个步骤后,3D打印产品的大高宽比结构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倒伏,因此,本技术方案采用热风枪逆3D打印产品的倒伏方向吹拂,使3D打印产品的倒伏部位恢复直立状态。上述后处理工艺的各步骤协同作用,保证了具有大高宽比的3D打印产品在后处理过程中不会出现结构失效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275319A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710646994.8
申请日:2017-08-01
IPC: H01L25/075 , H01L33/6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5/0753 , H01L33/641 , H01L33/6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ED芯片平板热管集成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散热翅片、平板热管、电路层、若干LED芯片和芯片封装材料。所述平板热管蒸发面为ALN绝缘陶瓷板,冷凝面为紫铜壳体板,蒸发面上设有辐射状内凹槽的多孔毛细吸液芯结构,冷凝面上设有薄层多孔吸液芯结构,蒸发面与冷凝面直接贴合。所述LED芯片直接设置在平板热管蒸发面ALN绝缘陶瓷板上。采用ALN绝缘陶瓷板替代传统金属板作为平板热管的蒸发面,无需设置绝缘层,大大减少了封装基板与LED芯片的热应力,显著减少了系统热阻、提升了散热效率,延长了LED的使用寿命及工作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267035A
公开(公告)日:2018-07-10
申请号:CN201810068652.7
申请日:2018-01-24
IPC: F28D1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槽道与微细纤维复合吸液芯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复合吸液芯包括金属粉末烧结形成的多孔基体、多孔基体表面上加工形成的平行槽道结构、以及槽道壁面一侧的针絮状微细纤维;所述针絮状微纤维沿槽道内壁面一侧向另一侧生长并填充部分槽道结构。该多孔复合吸液芯结构能够增大比表面积、提高毛细压力和渗透率、强化蒸发沸腾、大大提高热管的传热性能。制造时,只需通过单道次微铣削工艺即可实现槽道与微细纤维的同时成形,无需先分别制备槽道和纤维结构、再进行二次粘接加工,具有加工工艺简单、效率高、成本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93417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194049.3
申请日:2025-02-2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IPC: F16D55/226 , F16D65/18 , B60T1/06 , B60T17/22 , F16D121/24 , F16D125/40 , F16D125/5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电子机械制动器,包括驱动器、行星齿轮组件、制动卡钳;所述制动卡钳内部开设轴向的第一通道、垂直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的末端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内沿着轴向安装有行星滚柱丝杠副,所述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外周面套设有活塞,所述活塞与所述第一通道内壁间隙配合;所述第二通道内安装有制动盘,所述制动盘与活塞之间设置活动摩擦片,所述制动盘背离第一通道一侧设置固定摩擦片;所述行星滚柱丝杠副与所述行星齿轮组件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行星齿轮组件转动,行星滚柱丝杠副将旋转运动转化为轴向方向的直线运动,推动活动摩擦片与固定摩擦片夹紧制动盘。还提供一种制动系统及控制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8293722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1826392.2
申请日:2023-1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柔性热管,包括外管、蒸汽流通件和吸液芯。其中,外管的轴向两端密封连接以形成密闭腔体,且密闭腔体内填充有相变材料,外管包括蒸发段、冷凝段和绝热段,绝热段连接于蒸发段和冷凝段之间;蒸汽流通件支撑于蒸发段、冷凝段和绝热段内,蒸汽流通件上设有由蒸发段连通至冷凝段的蒸汽槽;吸液芯设于蒸发段、冷凝段和绝热段三者至少对应蒸汽槽的一侧内壁;外管、吸液芯和蒸汽流通件均能够弯折。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柔性热管,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合理的排布,充分将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带出。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该柔性热管的可穿戴设备,同样具有上述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8176335B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1810184163.8
申请日:2018-03-0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具有孔槽复合微通道多孔金属反应载体的串联式微反应器,涉及微反应器。设有换热介质入口腔体、换热介质出口腔体、混合反应换热腔体、反应流体入口换向腔体、反应流体出口换向腔体和金属密封片;所述反应流体入口换向腔体内设有反应流体入口、多个用于反应流体换向凹槽和换热介质流通让位孔,所述反应流体出口换向腔体内设有反应流体出口、多个用于反应流体换向凹槽和换热介质流通让位孔,所述混合反应换热腔体内设有用于换热介质流通微通道和反应流体流通微通道,所述反应流体流通微通道内设有多孔结构,多孔结构表面设有多个U型槽。
-
公开(公告)号:CN116681682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710028.3
申请日:2023-06-1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 , 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
IPC: G06T7/00 , G06V10/764 , G06V10/774 , G06V10/52 , G06V10/82 , G06N3/04 , G06N3/09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匹配小波深度迁移学习的铣削加工刀具磨损检测方法,包括通过振动、声发射、功率传感器从机床铣削平面加工过程中得到原始的加工信号,从原始加工信号中提取平稳切削过程信号,再通过Morse连续小波对一维故障信号进行匹配升维,捕捉微小变化,得到可视化强化特征图像;其次对深度迁移网络源域模型进行有效迁移,该模型具有高效的图像学习经验,可降低目标域训练样本数量;最后在模型迁移中根据有限数据进行流程的参数优化。该方法泛化能力强,可对多工况下微小特征进行检测与定位,对刀具受到磨损以后导致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微小振动有着较强的识别能力,并有效减少对数据的依赖,能够极大提高运算速度和诊断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700663B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010366844.3
申请日:2020-04-3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A61B17/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骨切削刀具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蜣螂表面微结构的仿生骨切削刀具及其制备方法。在刀屑接触区加工出仿蜣螂表面微结构的织构阵列,包括分布于蜣螂头部的半椭球凸包微结构和分布于蜣螂背部的半椭球凹坑微结构,能够降低刀具切削骨材料过程中的切削温度,并使切削过程更加稳定,抑制裂纹产生,提高表面质量。该仿生刀具可广泛应用于骨干切削手术,不仅能够降低切削温度,还能抑制裂纹产生,从而改善骨材料切削表面质量,不对病人造成二次伤害。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