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92717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575895.1
申请日:2024-11-06
Applicant: 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 ,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环氧沥青两相分布状态定量分析方法。利用image‑J软件处理环氧沥青的荧光显微图像,对沥青相和环氧树脂相的分布状态进行定量分析,评估两相分布的均匀性、分散相的形态学特征及紧密性。同时,本发明通过引入形态学参数、温度变化因子和时间变化因子,分析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两相的演变规律。该方法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微观结构分析手段,为环氧沥青材料的性能优化、使用寿命评估及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有助于在复杂环境条件下优化其应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206325A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410449212.1
申请日:2024-04-15
Applicant: 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掺环氧纯钢渣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钢渣粗集料49‑60份、钢渣细集料34‑44份、矿粉填料5‑7份、环氧体系1.6‑2.3份、基质沥青4.2‑4.9份。其中,钢渣集料采用未陈化的出厂钢渣;矿粉采用石灰岩磨细得到的矿粉;环氧体系由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制备而成。本发明利用环氧树脂的热固性和较强的黏结性,通过其固化后在沥青中形成的交联网络结构,改善沥青对钢渣集料表面的包裹性,减少水化反应的发生,进而提高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475772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92081.9
申请日:2024-11-08
Applicant: 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 , 东南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23 , G06F30/13 , G06T17/20 , G06F119/08 , G06F119/14 , G06F119/02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环境与荷载耦合分析的沥青路面寿命预测模型建立方法,包括: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沥青路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移动荷载和温度作用下的路面结构动态响应,获取沥青面层各层底部的最大拉应变值;结合温度修正系数、湿度修正系数和厚度修正系数,对模型进行修正以提高预测精度;采用扩展有限元法模拟反射裂缝在荷载作用下的扩展过程,计算复合型应力强度因子及其对裂纹扩展的影响;参考Paris公式,引入等效裂缝损伤率,构建考虑裂缝扩展对路面结构破坏的寿命预测模型;综合考虑温度、湿度、荷载、沥青层整体应变累积、路面结构层厚度及反射裂缝的影响,建立基于有限元的沥青路面寿命预测模型,用于精确预测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8196590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351197.7
申请日:2024-03-26
Applicant: 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 , 东南大学
IPC: G06V10/82 , G06V10/26 , G06V10/74 , G06V10/40 , G06V10/80 , G06V10/94 , G06Q10/0639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路面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及系统,通过Mask R‑cnn作为识别模型对系统采集的图像流进行实例分割,使用Deepsort框架对每个目标进行追踪,得到视频流中目标的信息。接着使用Loam算法实现对环境的整体构建三维地图,并利用精确坐标数据进行变换,再将三维地图投影到二维的视频中,得到二维像素点和三维空间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结合多自由度传感器姿态数据和RTK高精度定位设备的精确坐标来计算目标体的坐标以及尺寸。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解决了以往病害识别后难以评价其尺寸或尺寸评估精度低的弊端,极大提高了非接触式病害检测与评估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269577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542552.5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 , 东南大学
IPC: G01N25/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动态温度响应的钢渣沥青混合料含量检测方法,属于道路工程材料检测的技术领域。该方法通过对沥青样品进行动态加热和冷却循环,利用热红外成像设备实时监测材料的表面温度变化,获得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响应曲线。由于钢渣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和较高的热容量,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表现出较慢的热响应行为,与常规沥青集料的热响应不同。通过分析温度‑时间面积(TTA)和修正系数,结合温度区段的权重函数,可精确评估钢渣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掺量。该方法具有检测快速、精确且非破坏性等优点,适用于道路施工和养护中的钢渣沥青混合料评估,以及实验室配方研发的材料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7682798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691398.3
申请日:2023-12-11
Applicant: 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 ,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旧料掺量环氧沥青再生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测试,属于道路工程材料技术领域。本方法步骤为:对沥青路面铣刨料(RAP)进行预处理和精细化分档筛分;将环氧树脂与固化剂制备形成环氧体系;将精细处理后的RAP料加入环氧体系制备形成环氧沥青再生混合料;对环氧沥青再生混合料进行养生,成型试件,确定油石比并开展路用性能测试,满足要求后通过厂拌热再生工艺进行生产;将环氧沥青再生混合料摊铺到沥青路面结构层前,撒布不粘轮环氧沥青粘结料。本发明极大提高了RAP料的利用比例,降低路面工程对筑路材料的需求,提升路面服役品质,实现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内的有效减排。
-
公开(公告)号:CN119540596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313434.7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
IPC: G06V10/764 , G06V10/82 , G06T5/70 , G06V10/75 , G06T5/40 , G06T5/90 , G06T5/60 , G06N3/045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Vision Transformer的沥青混合料级配识别方法及系统,包括:拍摄沥青混合料试件切片图,记录试件的级配;使用OpenCV库,根据切片图的宽高比进行自动裁剪,结合试件的级配以构建数据集;对数据集样本进行预处理,包括尺寸调整、亮度匹配、图像增强和数据扩增;使用Vision Transformer分类网络,在建立的数据集上完成训练和测试,实现沥青混合料级配的识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沥青混合料级配识别的成本,减少在识别过程中试验带来的繁琐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96484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279677.7
申请日:2024-03-12
Applicant: 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 , 东南大学
IPC: G06Q10/067 , G06Q50/08 , G06Q50/26 , G06F1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道路碳排放计算方法及系统,属于低碳交通运输领域。本发明将道路的生命周期分为原材料生产阶段、运输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与拆除阶段共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碳排放相加总量即道路碳排放总量C总。本发明根据各阶段具体情况,量化各个阶段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分别给出了清晰易用的碳排放评估方法,建立道路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8262838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321034.4
申请日:2024-03-20
Applicant: 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 , 东南大学
IPC: G16C60/00 , G06Q10/063 , G06Q10/20 , G06Q50/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系统,属于道路工程施工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包括将路面全生命周期划分为材料生产阶段、材料运输阶段、施工建造阶段、养护维修阶段和拆除回收阶段;分别量化得到材料生产阶段碳排放量W生产、材料运输阶段碳排放量W运输、施工建造阶段碳排放量W施工、养护维修阶段碳排放量W养护和拆除回收阶段碳排放量W拆除;并计算得到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总碳排放W。
-
公开(公告)号:CN118211147A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410367413.7
申请日:2024-03-28
Applicant: 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 , 东南大学
IPC: G06F18/243 , G06F18/214 , G06F18/21 , G06N2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集成学习的实时检测碳排放量的检测方法及系统,具体的操作是先通过标定采集准确碳排放量并利用采集设备测量此时的温度、压力和流速值,再基于集成学习算法建立用于碳排放量检测的随机森林模型,将采集到的压力、温度、气流速度以及该时刻的碳排放量数据作为训练数据集用于训练该检测模型,再将数据采集模块部署到被测设备上,测量此时的温度、压力和流速,通过训练后的随机森林检测模型进行计算,能够得到该时刻被测设备的碳排放量。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能够有效提高碳排放量的检测精度,得到不同时刻的准确的碳排放量,确保碳监测的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