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40411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510260501.1
申请日:2025-03-06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28 , F02D41/0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加单缸氢内燃机增压收益的增压匹配方法,属于单缸氢内燃机优化技术领域。增加单缸氢内燃机增压收益的增压匹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内燃机进气谐振关系式,计算氢内燃机转速或进气道长度;根据氢内燃机转速和设计功率,计算氢内燃机转速对应的进气空气质量流量;根据进气空气质量流量和增压系统压比,匹配压气机工作MAP,确定压气机转速;选择增压方式。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增加单缸氢内燃机增压收益的增压匹配方法,充分利用单缸氢内燃机的进气脉冲引起的进气谐振效应,最大限度减小增压带来的进气损失,实现增强单缸氢内燃机增压收益的目标;并且使压气机始终工作在最佳效率点,保证较高的系统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244403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384877.5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气态高压储氢的氢气加压装置及方法,属于氢内燃机储氢加压技术领域,供气装置设置在第一压力传感器的一端;控制器与第一压力传感器相连;高压通路和低压通路分别与供气装置相连,且均与控制器连接;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设置在高压通路远离供气装置一端的两侧,且第二气缸还与低压通路远离供气装置的一端相连;单向阀设置在第二气缸远离所述低压通路的一侧,第二减压阀设置在单向阀远离第二气缸的一侧,并且第二减压阀远离单向阀的一侧与高压通路相连;使用控制器来控制高压通路和低压通路的开关状态,控制氢气进入气缸燃烧做功;本发明显著提高了氢气的利用效率,同时使用了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1144029B
公开(公告)日:2021-12-07
申请号:CN202010001936.1
申请日:2020-01-02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H01M10/0525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电耦合特性的建模方法,该方法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模型与热模型之间建立了联系,考虑到了电池大电流放电及外部短路情况下影响温度变化的具体参数,能够较好的适用于动力电池极速自加热过程,显著提高了电池大电流放电及外部短路时电池温度预测的精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693478A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810341466.6
申请日:2018-04-17
IPC: G01R31/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漏液检测方法,能够在不打开电池箱观察的情况下准确判定短路故障是否造成了电池漏液。通过建立外部短路故障的电池模型,以及运行基于随机森林方法的分类器实现了联合漏液识别。该方法适用于电池故障诊断系统,可以为电池短路后的故障程度预测与诊断提供依据,具有运行简单、易于实现等诸多有益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086077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201300.6
申请日:2024-08-29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空增压氢内燃机空燃比测量装置及方法,包括压力传感器组件、电磁截断阀组件、宽域氧传感器组件、涡轮增压器、发动机、排气出口和若干连接管道;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包括涡轮前压力传感器、涡轮间压力传感器和涡轮后压力传感器,所述电磁截断阀组件包括涡轮前电磁截断阀、涡轮间电磁截断阀和涡轮后电磁截断阀,所述宽域氧传感器组件包括涡轮前宽域氧传感器、涡轮间宽域氧传感器和涡轮后宽域氧传感器;所述涡轮增压器与所述发动机之间、所述涡轮增压器与所述排气出口之间均通过排气管道连接。本发明采用上述的一种航空增压氢内燃机空燃比测量装置及方法,解决了增压氢内燃机在航空低压低温的环境下现有装置覆盖范围不足或精度差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841926B
公开(公告)日:2020-09-22
申请号:CN201910275815.3
申请日:2019-04-08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H01M10/633 , H01M10/63 , H01M10/625 , H01M10/615 , H01M10/657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电池低温快速自加热方法和装置,利用一种主动可控的大电流无损短路自加热配合外部加热器实施快速复合加热,使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快速加热并控制在最优工作温度区间,提高电池能量利用率、增强电池系统耐久性。启动之前先判断电池温度,当温度低于阈值时首先主动触发外短路,产生大电流实施电池内部自加热,公开了一种大电流无损短路时间阈值的确定方法,根据短路临界时间与电流二次峰值构建电池外部短路的无损时间阈值,确保在短路快速加热过程中,电池安全性与寿命不会受到影响,进而依据模型预估电池无损短路自加热的温升,如果温升达不到目标温度,则启用外部加热器协同工作,使电池系统升温并维持在最优工作温度区间。该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且安全可靠,可有效解决电动汽车在低温严寒工况下容量衰退大、工作性能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841926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910275815.3
申请日:2019-04-08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H01M10/633 , H01M10/63 , H01M10/625 , H01M10/615 , H01M10/657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电池低温快速自加热方法和装置,利用一种主动可控的大电流无损短路自加热配合外部加热器实施快速复合加热,使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快速加热并控制在最优工作温度区间,提高电池能量利用率、增强电池系统耐久性。启动之前先判断电池温度,当温度低于阈值时首先主动触发外短路,产生大电流实施电池内部自加热,公开了一种大电流无损短路时间阈值的确定方法,根据短路临界时间与电流二次峰值构建电池外部短路的无损时间阈值,确保在短路快速加热过程中,电池安全性与寿命不会受到影响,进而依据模型预估电池无损短路自加热的温升,如果温升达不到目标温度,则启用外部加热器协同工作,使电池系统升温并维持在最优工作温度区间。该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且安全可靠,可有效解决电动汽车在低温严寒工况下容量衰退大、工作性能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656993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1133847.7
申请日:2024-08-19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7 , G16C20/10 , G16C20/20 , G06F113/08 , G06F119/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预测进气道喷射氢内燃机最大功率对应转速区间的方法,属于氢内燃机技术领域,包括:基于内燃机体积充量系数随转速的变化关系及排量计算循环新鲜充量体积;根据氢空混合气反应方程式和过量空气系数计算氢内燃机新鲜充量中氢气的体积分数,从而计算新鲜充量中氢气的质量;根据氢气的质量和氢气的低热值数据计算新鲜充量的混合气热值随转速的变化函数关系;利用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将所得函数对转速求一阶导数,并令一阶导数的值为零,求出的转速即为最大混合气热值对应的转速;分析所得一阶导数的值随转速的变化关系,以导数值为零作为中心,向两边取邻域,求出邻域对应的转速区间,得到进气道喷射氢内燃机最大功率所在转速区间。
-
公开(公告)号:CN118656993A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1133847.7
申请日:2024-08-19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7 , G16C20/10 , G16C20/20 , G06F113/08 , G06F119/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预测进气道喷射氢内燃机最大功率对应转速区间的方法,属于氢内燃机技术领域,包括:基于内燃机体积充量系数随转速的变化关系及排量计算循环新鲜充量体积;根据氢空混合气反应方程式和过量空气系数计算氢内燃机新鲜充量中氢气的体积分数,从而计算新鲜充量中氢气的质量;根据氢气的质量和氢气的低热值数据计算新鲜充量的混合气热值随转速的变化函数关系;利用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将所得函数对转速求一阶导数,并令一阶导数的值为零,求出的转速即为最大混合气热值对应的转速;分析所得一阶导数的值随转速的变化关系,以导数值为零作为中心,向两边取邻域,求出邻域对应的转速区间,得到进气道喷射氢内燃机最大功率所在转速区间。
-
公开(公告)号:CN111144029A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2010001936.1
申请日:2020-01-02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H01M10/0525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电耦合特性的建模方法,该方法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模型与热模型之间建立了联系,考虑到了电池大电流放电及外部短路情况下影响温度变化的具体参数,能够较好的适用于动力电池极速自加热过程,显著提高了电池大电流放电及外部短路时电池温度预测的精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