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局部屈曲加劲肋结构及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0006835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411951889.1

    申请日:2024-12-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局部屈曲加劲肋结构,包括主构件和加劲肋组,主构件为箱形构件、箱内中部通过加劲肋组拉接加劲;所述主构件包括左右两块腹板和两块呈上、下布置的翼缘,所述腹板初始状态呈外凸状,两块腹板间的上侧和下侧均通过翼缘相连接;所述加劲肋组包括左右两个加劲肋,加劲肋包括加劲肋腹板和加劲肋翼缘。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测量腹板的初始状态弯曲值;步骤二、确定主构件在设计状态时,加劲肋组各参数间的关系;步骤三、计算因加劲肋组拉接而使腹板产生的挠度。该结构拉接效果好,在该方法中建立的加劲肋预应力,完全防止或极大程度缓解腹板局部屈曲行为的发生。

    环形弹簧复合锥形铅垫双级变刚度竖向隔振支座及振震双控支座

    公开(公告)号:CN118148269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459076.4

    申请日:2024-04-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环形弹簧复合锥形铅垫双级变刚度竖向隔振支座及振震双控支座。竖向隔振支座包括:支座上部连接单元,用于与上部结构连接固定;支座下部连接单元,布置于所述支座上部连接单元的下方,用于与下部结构连接固定;双级变刚度竖向隔振单元,安装于所述支座上部连接单元和支座下部连接单元之间,包括上部内圈环簧复合锥形铅垫、下部内圈环簧复合锥形铅垫和外圈环簧,上部内圈环簧复合锥形铅垫和下部内圈环簧复合锥形铅垫分别由上部和下部部分地内嵌于所述外圈环簧内。本发明通过环形弹簧与锥形铅垫的组合隔振单元,在初始第一级加载范围内,锥形铅垫受压变形,竖向隔振单元竖向刚度较低,在第二级加载范围内,内圈环簧发生向内的环向压缩变形,外圈环簧发生向外的环向膨胀变形,竖向隔振单元的竖向刚度变大,实现双阶变刚度竖向振动控制,显著提升隔振效果。

    一种带限位功能的双屈服点钢棒屈曲约束支撑

    公开(公告)号:CN113293878B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110595398.8

    申请日:2021-05-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抗震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限位功能的双屈服点钢棒屈曲约束支撑。本发明包括:一级耗能软钢棒、二级耗能软钢管、约束钢管、限位钢板和连接钢棒;所述一级耗能软钢棒与所述连接钢棒焊接;所述限位钢板与所述一级耗能软钢棒焊接;所述二级耗能软钢管套装在所述一级耗能软钢棒上;所述约束钢管套装在所述二级耗能软钢管上。本装置采用双屈服点设计,引入一级耗能软钢棒和二级耗能软钢管装置,通过控制二级耗能软钢管启动阈值δ1和约束钢管启动阈值δ2,成功解决了该问题。同时在不大幅度增加结构成本的前提下,拓展了防屈曲耗能支撑的适用范围。

    一种变截面连续组合梁弯矩和位移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08210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680879.9

    申请日:2024-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截面连续组合梁弯矩和位移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对变截面连续组合梁结构进行分段;S2、计算不同梁段组合截面抗弯惯性矩,将变截面连续组合梁按照截面抗弯惯性矩进行分段,得到分段等截面模型;S3、将变截面连续组合梁按分段等截面模型的方式进行几何形态等效,利用对称性选取半跨进行理论分析计算,求取等效模型截面分段点处的弯矩Mr;S4、确定实际反弯点位置,根据实际反弯点位置,对变截面连续组合梁进行进一步等效分段;S5、根据截面分段点和实际反弯点位置将半跨变截面连续组合梁划分为三段,基于截面分段点和实际反弯点的受力平衡和变形协调关系建立方程,提出典型截面位移、转角和弯矩计算方法。

    一种既有大跨度结构增建屋盖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22859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456244.0

    申请日:2024-1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既有大跨度结构增建屋盖的设计方法,包括:S1、根据既有大跨度结构现状,确定既有结构的总质量M,抗侧刚度k1、阻尼比以及新增屋盖的支承节点位置和数量n;通过公式(1)计算得到既有大跨度结构的自振频率;S2、确定屋盖总质量;S3、确定新增屋盖隔震层刚度;S4、确定单个隔震支座设计参数;S5、按照降低地震烈度一度校核屋盖结构本身构件的强度与稳定性;S6、校核屋盖下部支承结构是否满足规范要求;S7、将屋盖和下部结构作为整体建立屋盖隔震模型,对隔震层和下部结构位移、加速度进行校核,直到满足规范要求。本发明通过控制设计流程和参数,可实现对屋盖结构的隔震效果,隔绝屋盖结构的地震动输入,大幅降低屋盖的地震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