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支承体系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321810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010218861.2

    申请日:2020-03-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支承体系,包括:水平协调构件;单轴对称开口型截面构件,用于承担建筑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抗侧筒体,用于限制所述单轴对称开口型截面构件的水平扭转以及承担建筑的竖向和侧向荷载;所述单轴对称开口型截面构件通过所述水平协调构件与所述抗侧筒体连接。本发明提供的建筑支承体系,抗侧筒体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抗侧筒体通过水平协调构件与单轴对称开口型截面构件连接,可以有效约束单轴对称开口型截面构件顶部的扭转,使单轴对称开口型截面构件在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下呈现以整体压弯受力模式,延迟了单轴对称开口型截面构件的扭转失稳,提高了单轴对称开口型截面构件的水平承载力和竖向承载力,保证了结构安全。

    一种自由曲面双向叠合空间网格结构及其连接幕墙的工法

    公开(公告)号:CN108678174B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1810650376.5

    申请日:2018-06-22

    Abstract: 一种自由曲面双向叠合空间网格结构及其连接幕墙的工法,网格结构包括双向曲面肋杆,双向曲面肋杆包括一组单向曲面主肋和一组单向曲面次肋,曲面内网与曲面外网不共面,两者之间预留有叠合空间层,网格结构还包括连梁,连梁位于叠合空间层内,连梁在叠合空间层内垂直于曲面法线方向设置。本发明通过将两方向网格沿曲面法向错开一定距离,然后通过连梁连接,连接刚度和强度完全可以满足设计要求,连接节点不影响两方向构件外观上的连续,节点简洁美观。本发明的通过将两方向网格沿曲面法向错开一定距离后,两方向网格分离,幕墙系统设置于两方向网格之间,使幕墙系统得到优化,给单元式幕墙的标准化提供便利。

    环形弹簧复合锥形铅垫双级变刚度竖向隔振支座及振震双控支座

    公开(公告)号:CN118148269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459076.4

    申请日:2024-04-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环形弹簧复合锥形铅垫双级变刚度竖向隔振支座及振震双控支座。竖向隔振支座包括:支座上部连接单元,用于与上部结构连接固定;支座下部连接单元,布置于所述支座上部连接单元的下方,用于与下部结构连接固定;双级变刚度竖向隔振单元,安装于所述支座上部连接单元和支座下部连接单元之间,包括上部内圈环簧复合锥形铅垫、下部内圈环簧复合锥形铅垫和外圈环簧,上部内圈环簧复合锥形铅垫和下部内圈环簧复合锥形铅垫分别由上部和下部部分地内嵌于所述外圈环簧内。本发明通过环形弹簧与锥形铅垫的组合隔振单元,在初始第一级加载范围内,锥形铅垫受压变形,竖向隔振单元竖向刚度较低,在第二级加载范围内,内圈环簧发生向内的环向压缩变形,外圈环簧发生向外的环向膨胀变形,竖向隔振单元的竖向刚度变大,实现双阶变刚度竖向振动控制,显著提升隔振效果。

    建筑平面与结构承载智能设计优化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989506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479429.1

    申请日:2025-04-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建筑平面与结构承载设计智能优化方法和系统,其中方法包括:向用户显示支持对目标建筑的建筑平面与结构承载的设计进行优化的可视化模型;当用户使用可视化模型时,持续记录生成用户的优化操作时间轴;实时基于辅助素材库,根据优化操作时间轴,对用户进行辅助。本发明向用户显示支持对目标建筑的建筑平面与结构承载的设计进行优化的可视化模型,当用户使用可视化模型时,持续记录生成用户的优化操作时间轴,实时基于辅助素材库,根据优化操作时间轴,对用户进行辅助,避免优化建筑平面和结构承载设计的过程完全依赖于人工经验,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设计优化效率。

    一种适用于大跨度结构的基础组合隔震布置结构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55109B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010207677.8

    申请日:2020-03-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大跨度结构的基础组合隔震布置结构及方法,包括:若干个分区域设置的不同类型的隔震支座;所述隔震支座包括: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和速度型阻尼器;所述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布置于隔震层的外围区域;所述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布置于隔震层的内部区域;所述速度型阻尼器从正交两个方向布置于隔震层的外围区域。本发明通过对不同类型隔震支座的合理布置和优化组合,能够形成与上部大跨度结构相协调的组合隔震层,有效减小上部结构扭转效应,显著提高隔震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