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436200A
公开(公告)日:2017-12-05
申请号:CN201710637382.2
申请日:2017-07-31
申请人: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1K7/02
CPC分类号: G01K7/0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热电偶传感器的温度测量通路地面测试方法,所述温度测量通路采用热电偶传感器热端测量被测部位的温度,并通过地面测试设备显示,该方法为:(1)、连接温度测量通路;(2)、将专用加温装置放置于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热端测试部位,保持加温装置的温度恒定为预设的温度T;(3)、连续监测被测部位温度一定时间,并判断温度测量值Tr与预设值T之差是否在预设的范围内,如果是,则判定温度测量通路正常,否则,判定温度测量通路不正常。该方法解决了飞行器上测量系统进行地面测试时,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无电压输出造成的传感器和变换器间的通路无法被测试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6872195A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710010082.1
申请日:2017-01-06
申请人: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CPC分类号: G01M99/0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飞行器气动热飞行试验数据的关联分析方法,包括:基于飞行器第一典型部位和第二典型部位之间热流的三维流线关系,对所述三维流线关系进行解析拟合,得到所述第一典型部位与第二典型部位之间热流的关联简式;根据所述关联简式,对不同典型部位的气动热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通过本发明提高了典型部位的气动热数据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841288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178525.8
申请日:2017-03-23
申请人: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1N25/2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一次飞行多种热防护材料的综合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第一凹槽上安装超高温陶瓷材料、在第二凹槽上安装第一C/SiC材料,在第三凹槽上安装抗氧化碳/碳材料、在第四凹槽上安装第二C/SiC材料;步骤二:布置距离几何前缘线不同深度的三个温度传感器;步骤三:通过气动热数值计算得到热流变化,并与超高温陶瓷材料、抗氧化碳/碳材料、第一C/SiC和第二C/SiC材料几何前缘线处热流变化进行对比,获得超高温陶瓷材料、抗氧化碳/碳材料、第一C/SiC和第二C/SiC材料在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条件下的催化特性。本发明根据获取的热响应数据辨识前缘区域热流并结合飞试材料微结构的变化,为翼前缘防热设计提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6872195B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710010082.1
申请日:2017-01-06
申请人: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飞行器气动热飞行试验数据的关联分析方法,包括:基于飞行器第一典型部位和第二典型部位之间热流的三维流线关系,对所述三维流线关系进行解析拟合,得到所述第一典型部位与第二典型部位之间热流的关联简式;根据所述关联简式,对不同典型部位的气动热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通过本发明提高了典型部位的气动热数据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841288B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710178525.8
申请日:2017-03-23
申请人: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1N25/2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一次飞行多种热防护材料的综合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第一凹槽上安装超高温陶瓷材料、在第二凹槽上安装第一C/SiC材料,在第三凹槽上安装抗氧化碳/碳材料、在第四凹槽上安装第二C/SiC材料;步骤二:布置距离几何前缘线不同深度的三个温度传感器;步骤三:通过气动热数值计算得到热流变化,并与超高温陶瓷材料、抗氧化碳/碳材料、第一C/SiC和第二C/SiC材料几何前缘线处热流变化进行对比,获得超高温陶瓷材料、抗氧化碳/碳材料、第一C/SiC和第二C/SiC材料在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条件下的催化特性。本发明根据获取的热响应数据辨识前缘区域热流并结合飞试材料微结构的变化,为翼前缘防热设计提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6742060B
公开(公告)日:2019-06-18
申请号:CN201710002363.2
申请日:2017-01-03
申请人: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动热与材料催化特性耦合效应的地面预示方法,包括:采用理论方法对不同材料表面催化特性条件下的材料表面热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建立材料表面催化效应随材料表面催化复合系数变化的函数关系;基于飞行状态及气动外形对典型部位热环境进行工程评估,将典型部位热环境工程计算结果与材料表面催化效应随材料表面催化复合系数变化的函数关系相结合,实现飞行状态下飞行器表面热流响应历程的预示;采用传热学方法,实现飞行状态下飞行器内部温度响应历程的预示。通过本发明实现了对气动热与材料催化特性的耦合效应的准确描述,为气动热与材料催化特性耦合效应作用下的防隔热系统设计精细化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6742060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710002363.2
申请日:2017-01-03
申请人: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CPC分类号: G06F17/5095 , G06F2217/8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动热与材料催化特性耦合效应的地面预示方法,包括:采用理论方法对不同材料表面催化特性条件下的材料表面热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建立材料表面催化效应随材料表面催化复合系数变化的函数关系;基于飞行状态及气动外形对典型部位热环境进行工程评估,将典型部位热环境工程计算结果与材料表面催化效应随材料表面催化复合系数变化的函数关系相结合,实现飞行状态下飞行器表面热流响应历程的预示;采用传热学方法,实现飞行状态下飞行器内部温度响应历程的预示。通过本发明实现了对气动热与材料催化特性的耦合效应的准确描述,为气动热与材料催化特性耦合效应作用下的防隔热系统设计精细化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6644131B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611001064.9
申请日:2016-11-14
申请人: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热层层间温度及碳化程度复合测量装置和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芯棒组件和中空结构的底座,芯棒组件安装在底座上;芯棒组件包括:上芯棒、下芯棒、一次缠绕保护层、二次缠绕保护层、合金丝和至少一个热电偶;上芯棒和下芯棒连接;一次缠绕保护层包裹在上芯棒和下芯棒的外表面;二次缠绕保护层包裹在一次缠绕保护层的外表面;合金丝设置在一次缠绕保护层与上芯棒和下芯棒的外表面之间,以及,二次缠绕保护层与一次缠绕保护层之间;至少一个热电偶分别内嵌在上芯棒和下芯棒中。通过本发明克服了不能同时测量同一位置的层间温度和热解碳化程度的问题,提高了获取的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测量数据的可分析度。
-
公开(公告)号:CN106644131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1001064.9
申请日:2016-11-14
申请人: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CPC分类号: G01K7/02 , G01N27/041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热层层间温度及碳化程度复合测量装置和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芯棒组件和中空结构的底座,芯棒组件安装在底座上;芯棒组件包括:上芯棒、下芯棒、一次缠绕保护层、二次缠绕保护层、合金丝和至少一个热电偶;上芯棒和下芯棒连接;一次缠绕保护层包裹在上芯棒和下芯棒的外表面;二次缠绕保护层包裹在一次缠绕保护层的外表面;合金丝设置在一次缠绕保护层与上芯棒和下芯棒的外表面之间,以及,二次缠绕保护层与一次缠绕保护层之间;至少一个热电偶分别内嵌在上芯棒和下芯棒中。通过本发明克服了不能同时测量同一位置的层间温度和热解碳化程度的问题,提高了获取的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测量数据的可分析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591825A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310553847.8
申请日:2013-11-08
申请人: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分类号: F28D20/02
CPC分类号: Y02E60/145
摘要: 本发明属于吸热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固液相变吸热装置。目的是解决传统的固液相变材料与被控温面间接触热阻大、装配连接可靠性差以及相变材料融化后产生泄漏等问题。该装置包括开有空腔的封装壳体(1),所述封装壳体(1)内部空腔的底部贴有导热胶片A(2),所述导热胶片A(2)上方置有固液相变材料(3),通过封装盖板(5)将固液相变材料(3)封闭在封装壳体(1)空腔内;封装壳体(1)和封装盖板(5)的装配面设有密封圈(4);所述封装壳体(1)外侧底部贴有导热胶片B(7)。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