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956808A

    公开(公告)日:2011-01-26

    申请号:CN201010229630.8

    申请日:2010-07-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63/34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能分散对变速器箱作用的负荷,防止负荷集中且容易进行组装。在变速器箱(8)内收纳有可卡脱地机械固定变速机构(TM)的变速器输出轴(4)的驻车机构(P),变速器箱(8)具有相互结合形成框体的第一、第二箱(传动箱8c、变矩箱8a),驻车机构(P)中与驾驶者的变速杆操作连动的手动轴(51)及与该手动轴(51)连动的驻车连杆(52)安装于第一箱(8c),通过使驻车连杆前端部(52a)的凸轮(56)上升的支承促动器(53)及由凸轮(56)按压而与驻车齿轮(55)啮合的驻车杆(54)安装于第二箱(8a)。另外,在第一箱(8c)的与第二箱(8a)对置的面设有临时保持驻车连杆(52)的临时保持部(保持肋部85d)。

    自动变速器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956808B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010229630.8

    申请日:2010-07-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63/34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能分散对变速器箱作用的负荷,防止负荷集中且容易进行组装。在变速器箱(8)内收纳有可卡脱地机械固定变速机构(TM)的变速器输出轴(4)的驻车机构(P),变速器箱(8)具有相互结合形成框体的第一、第二箱(传动箱8c、变矩箱8a),驻车机构(P)中与驾驶者的变速杆操作连动的手动轴(51)及与该手动轴(51)连动的驻车连杆(52)安装于第一箱(8c),通过使驻车连杆前端部(52a)的凸轮(56)上升的支承促动器(53)及由凸轮(56)按压而与驻车齿轮(55)啮合的驻车杆(54)安装于第二箱(8a)。另外,在第一箱(8c)的与第二箱(8a)对置的面设有临时保持驻车连杆(52)的临时保持部(保持肋部85d),所述临时保持部划分变速箱内的第二变速区域和第三变速区域,并且设于保持所述变速器输出轴的轴保持壁。

    变速器壳体用铸模结构及变速器壳体

    公开(公告)号:CN103363074A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310098458.0

    申请日:2013-03-26

    Abstract: 一种变速器壳体用铸模结构及变速器壳体,可在变速器壳体下部的液压控制阀的差动装置附近的空间与壳体一体地铸造电动油泵的泵室。变速器壳体用铸模结构具备:收纳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机构的变速机构收纳部;从外侧覆盖与变速机构的各轴邻接且具有与这些轴平行的输出轴的差动装置,相对于变速机构收纳部向轴向一端侧偏移而配置的差动装置收纳部;配置在车载时成为下方的外壳下部的阀单元安装部,在通过偏移而形成于差动装置收纳部的外侧面的外部的凹处设有筒状的电动油泵室,其配置在输出轴下方的接近阀单元安装部的部位并且使轴线朝向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在形成电动油泵室的外周面的第一模型和第二模型的接合部形成用于在外周面铸造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向肋的槽。

    自动变速器的密封构造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235329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410275843.2

    申请日:2014-06-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57/029 F16J15/3208

    Abstract: 一种自动变速器的密封构造,防止密封性的下降。在变速箱(107)中支承于驱动轴(109)的支承孔(108)的唇形密封组件(20)将设于内径侧的抵接部(26)压接设于驱动轴(109)的外周(109a),并且,具有从抵接部(26)的径向外侧向驱动轴(109)的轴向延伸的侧唇(28),将突出到支承孔(108)的外侧的侧唇(28)的前端(28a)侧插入可一体旋转地安装在驱动轴(109)上的防尘罩(110)的内径侧的壁部(113)与外径侧的壁部(112)之间使其压接于壁部(112),其中,在唇形密封组件(20)上设有从侧唇(28)的径向外侧与侧唇(28)同方向延伸的迷宫式唇(29),使外径侧的壁部(112)位于侧唇(28)与迷宫式唇(29)之间。

    自动变速器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434653B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110252651.6

    申请日:2011-08-30

    Abstract: 一种自动变速器,可以同时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单元要求的性能即轴支承强度性能、通气性能以及防止倾斜吸入空气性能。该自动变速器具备:变速箱(1)、带有第一轴心(C1)的变速器输入输出轴(4、5)、带有第二轴心(C2)的空转轴(6)、带有第三轴心(C3)的传动轴(7、7)、油盘(30)、内壁肋(32)、返回流路(33)。内壁肋(32)形成在变速箱(1)中的、沿差速器终端齿轮(24)的差速器齿轮内壁(46)上,在第1第一轴心(C1)与第三轴心(C3)之间的壁面区域,提高传动轴(7、7)的轴周围箱体强度。返回流路(33)在内壁肋(32)的上方位置开设有油流入口(51),使工作油(ATF)从油流入口(51)返回到油盘(30)。

    自动变速器的密封构造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235329B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410275843.2

    申请日:2014-06-19

    Abstract: 一种自动变速器的密封构造,防止密封性的下降。在变速箱(107)中支承于驱动轴(109)的支承孔(108)的唇形密封组件(20)将设于内径侧的抵接部(26)压接设于驱动轴(109)的外周(109a),并且,具有从抵接部(26)的径向外侧向驱动轴(109)的轴向延伸的侧唇(28),将突出到支承孔(108)的外侧的侧唇(28)的前端(28a)侧插入可一体旋转地安装在驱动轴(109)上的防尘罩(110)的内径侧的壁部(113)与外径侧的壁部(112)之间使其压接于壁部(112),其中,在唇形密封组件(20)上设有从侧唇(28)的径向外侧与侧唇(28)同方向延伸的迷宫式唇(29),使外径侧的壁部(112)位于侧唇(28)与迷宫式唇(29)之间。

    变速器壳体用铸模结构及变速器壳体

    公开(公告)号:CN103363074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310098458.0

    申请日:2013-03-26

    Abstract: 一种变速器壳体用铸模结构及变速器壳体,可在变速器壳体下部的液压控制阀的差动装置附近的空间与壳体一体地铸造电动油泵的泵室。变速器壳体用铸模结构具备:收纳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机构的变速机构收纳部;从外侧覆盖与变速机构的各轴邻接且具有与这些轴平行的输出轴的差动装置,相对于变速机构收纳部向轴向一端侧偏移而配置的差动装置收纳部;配置在车载时成为下方的外壳下部的阀单元安装部,在通过偏移而形成于差动装置收纳部的外侧面的外部的凹处设有筒状的电动油泵室,其配置在输出轴下方的接近阀单元安装部的部位并且使轴线朝向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在形成电动油泵室的外周面的第一模型和第二模型的接合部形成用于在外周面铸造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向肋的槽。

    自动变速器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434653A

    公开(公告)日:2012-05-02

    申请号:CN201110252651.6

    申请日:2011-08-30

    Abstract: 一种自动变速器,可以同时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单元要求的性能即轴支承强度性能、通气性能以及防止倾斜吸入空气性能。该自动变速器具备:变速箱(1)、带有第一轴心(C1)的变速器输入输出轴(4、5)、带有第二轴心(C2)的空转轴(6)、带有第三轴心(C3)的传动轴(7、7)、油盘(30)、内壁肋(32)、返回流路(33)。内壁肋(32)形成在变速箱(1)中的、沿差速器终端齿轮(24)的差速器齿轮内壁(46)上,在第1第一轴心(C1)与第三轴心(C3)之间的壁面区域,提高传动轴(7、7)的轴周围箱体强度。返回流路(33)在内壁肋(32)的上方位置开设有油流入口(51),使工作油(ATF)从油流入口(51)返回到油盘(30)。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