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环安装结构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806204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010268446.8

    申请日:2020-04-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撞环安装结构。撞环安装结构被设计成将撞环安装在车身上,并防止门进入乘客舱。设置在车身上的加强件被外面板覆盖。撞环安装表面被布置成在车身的向前/向后方向上与加强件间隔开。加强件设置有朝向离开乘客舱的方向开口的插入孔。撞环和加强构件被固定到撞环安装表面的相反侧。连接杆被固定到加强构件,并且形成有锁定部,该锁定部在朝向乘客舱的方向上延伸到插入孔中,并且连接杆形成有抵接部。抵接部的端部与乘客舱之间的距离小于撞环与乘客舱之间的距离。

    撞环安装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806205A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2010269035.0

    申请日:2020-04-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撞环安装结构。撞环安装结构被构造成将撞环安装在车身上。被固定到门的钩子钩到撞环。形成有插入孔的加强件可以被附接到车身。覆盖加强件的外面板可以包括撞环安装表面,该撞环安装表面与加强件隔开。加强构件可以被固定到撞环和撞环安装表面。两个或更多个连接杆可以从加强构件延伸。所述连接杆中的每个连接杆可以包括锁定部,这些锁定部被插入在形成在加强件中的插入孔中。

    中柱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254518B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1910166871.3

    申请日:2019-03-06

    Abstract: 一种中柱结构,其被搭载在车辆中,且包括:柱内板;下柱外板,该下柱外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布置在柱内板的外侧;以及上柱外板,该上柱外板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被布置在下柱外板的上侧。下柱外板包括:侧壁部;前壁部,该前壁部被连接到侧壁部的前端;以及后壁部,该后壁部被连接到侧壁部的后端。上柱外板包括与侧壁部重叠的重叠部,并且该重叠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被设置在上柱外板的下端部处。前壁部和后壁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折线部。

    撞环安装结构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806204A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2010268446.8

    申请日:2020-04-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撞环安装结构。撞环安装结构被设计成将撞环安装在车身上,并防止门进入乘客舱。设置在车身上的加强件被外面板覆盖。撞环安装表面被布置成在车身的向前/向后方向上与加强件间隔开。加强件设置有朝向离开乘客舱的方向开口的插入孔。撞环和加强构件被固定到撞环安装表面的相反侧。连接杆被固定到加强构件,并且形成有锁定部,该锁定部在朝向乘客舱的方向上延伸到插入孔中,并且连接杆形成有抵接部。抵接部的端部与乘客舱之间的距离小于撞环与乘客舱之间的距离。

    中柱结构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254518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166871.3

    申请日:2019-03-06

    Abstract: 一种中柱结构,其被搭载在车辆中,且包括:柱内板;下柱外板,该下柱外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布置在柱内板的外侧;以及上柱外板,该上柱外板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被布置在下柱外板的上侧。下柱外板包括:侧壁部;前壁部,该前壁部被连接到侧壁部的前端;以及后壁部,该后壁部被连接到侧壁部的后端。上柱外板包括与侧壁部重叠的重叠部,并且该重叠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被设置在上柱外板的下端部处。前壁部和后壁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折线部。

    前挡风玻璃与前围百叶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1592719U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1922335953.4

    申请日:2019-12-23

    Inventor: 中岛干夫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挡风玻璃与前围百叶板之间的连接结构。该前挡风玻璃与前围百叶板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前围百叶板的后端部、设置在前围百叶板的后端部上的密封体、及配置在密封体下方的前挡风玻璃的前端部;前围百叶板的后端部包括形成有第1凹部的顶面、和形成有第2凹部的底面;密封体的装配部包括形成有与所述第1凹部相嵌合的第1凸部的顶壁部、形成有与所述第2凹部相嵌合的第2凸部的底壁部、以及连接顶壁部和底壁部的连接部。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密封体从前围百叶板的后端部脱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