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264816B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111601648.0
申请日:2021-12-24
Applicant: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
IPC: G01N33/558 , G01N33/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棘球蚴抗体免疫层析试纸条和检测卡。该试纸条包括硝酸纤维素膜;硝酸纤维素膜上设置有检测线组和质控线;检测线组包括分别包被不同重组棘球蚴抗原的T1检测线、T2检测线和T3检测线;结果判定规则为:①质控线和任意2条或以上检测线都显色,判定结果为阳性;②质控线显色而检测线均不显色,或者质控线显色而检测线仅一条显色,判定结果为阴性;③质控线不显色,无论检测线是否显色,均表示所述棘球蚴抗体免疫层析试纸条失效,应该重新检测。该检测卡包括壳体和所述试纸条;壳体上依次设置有:登记记录区、观察窗口、加样孔。本发明对包虫病的检测准确度高,结构简单合理,便于独立包装和长期保存。
-
公开(公告)号:CN116875719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744586.1
申请日:2023-06-21
Applicant: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 , 乐尚生物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 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Inventor: 陈木新 , 韩帅 , 艾琳 , 张仁杰 , 张颋 , 颜文 , 宋鹏 , 庞华胜 , 杨诗杰 , 蔡玉春 , 卢艳 , 莫筱瑾 , 田添 , 罗钊辉 , 田利光 , 储言红 , 陈家旭 , 周晓农
IPC: C12Q1/6893 , C12Q1/6844 , C12N15/11 , C12R1/90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细粒棘球绦虫的组合物、试剂盒和方法。该检测细粒棘球绦虫的组合物包括RPA扩增试剂,该RPA扩增试剂包括引物组,该引物组包括上游引物SEQ ID NO:1和下游引物SEQ ID NO:2。该检测细粒棘球绦虫的组合物能够在恒温条件下对特异性的对细粒棘球绦虫的cox1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扩增,从而高效地进行细粒棘球绦虫的检测,且检测的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假阳性率低。
-
公开(公告)号:CN108893477B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1810686127.1
申请日:2018-06-28
Applicant: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 , 复旦大学
IPC: C12N15/30 , C07K14/44 , C07K16/20 , C12Q1/6893 , G01N33/68 , A61K39/018 , A61P3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田鼠巴贝虫2D41抗原蛋白及其应用,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8所示,其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该田鼠巴贝虫2D41抗原蛋白在特异性IgG抗体反应中与14dpi~270dpi的鼠血清有持续高免疫反应,在免疫保护性试验中表现出明显降低虫血症的效果,相比佐剂组和自然免疫组虫血症均值下降35%左右。该2D41抗原蛋白既可用于检测或诊断田鼠巴贝虫病,还可用于制备降低虫血症的治疗和/或预防的药物。
-
公开(公告)号:CN107033240B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1610081438.6
申请日:2016-02-04
Applicant: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棘球蚴病诊断抗原及其应用。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细粒棘球绦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chinococcus granulosus Cystatin,EgCystatin)或其基因、或其检测试剂的用途,它们被(i)用于制备细粒棘球绦虫(或细粒棘球蚴)的阳性抗原;和/或(ii)用于制备诊断细粒棘球绦虫(或细粒棘球蚴)的试剂或试剂盒。本发明的该抗原对细粒棘球绦虫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非常高,诊断效能远高于其他常规的细粒棘球绦虫抗原。
-
公开(公告)号:CN108498792A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710103527.0
申请日:2017-02-24
Applicant: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复旦大学
IPC: A61K39/00 , A61P33/12 , C07K14/435 , G01N33/5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39/0003 , C07K14/43559 , G01N33/5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日本血吸虫SjZF-like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重组抗原蛋白能诱导产生较强的免疫保护力,并且减虫率显著提高,可达54.8%,是潜在的疫苗候选靶标。
-
公开(公告)号:CN102079781A
公开(公告)日:2011-06-01
申请号:CN201010155040.5
申请日:2010-04-22
Applicant: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IPC: C07K14/435 , G01N33/561 , G01N33/5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组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中的免疫原性蛋白,该免疫原性蛋白选自SEQ ID NO:2-SEQ ID NO:1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中的免疫原性蛋白的筛选方法和用途,主要通过联合蛋白质组学技术和血清学方法筛选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中的免疫原性蛋白,具体涉及利用双向电泳、Westernblot(2D-WB)以及质谱的方法分析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中的免疫原性蛋白,并以此作为日本血吸虫病诊断的潜在靶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474126B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1510530058.1
申请日:2015-08-26
Applicant: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涉及抗癌小分子化合物索拉非尼在治疗肝包虫病中的应用。更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一种索拉非尼类化合物的用途,它被用于制备一组合物或制剂,所述组合物或制剂(a)用于治疗肝包虫病;和/或(b)用于治疗泡型棘球蚴病。与现有的治疗药物阿苯达唑相比,索拉非尼具有更强的杀灭效果、且起效更早、更快。
-
公开(公告)号:CN106811511A
公开(公告)日:2017-06-09
申请号:CN201510866430.6
申请日:2015-11-27
Applicant: 复旦大学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Q1/6893 , C12Q2600/1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日本血吸虫地域特异性相关基因ND2及其应用。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日本血吸虫地域特异性的方法,它包括检测个体的日本血吸虫ND2基因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从而区分日本血吸虫来源于湖区还是山区。基于本发明,通过简单的PCR扩增和测序,就能分辨来自中国西南山区和长江中下游湖沼区的日本血吸虫,有助于准确、快速地鉴定血吸虫病患者的初始感染地,判断是否异地感染的输入性病例,并为研究日本血吸虫的遗传和进化提供了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5153290A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10519076.X
申请日:2015-08-21
Applicant: 复旦大学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423 , C07K14/43559 , A61K39/00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日本血吸虫SjCTRL重组抗原蛋白(chymotrypsin-like protease,SjCTRL),具有SEQ ID NO.2所示氨基酸序列的蛋白、或由该蛋白发生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的置换、缺失或插入而形成的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该重组抗原蛋白的制备方法,包括日本血吸虫胰凝乳蛋白酶样重组蛋白的去除跨膜结构的基因序列的扩增、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等步骤;评估了该重组抗原蛋白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的免疫保护力。初步探明该重组抗原蛋白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感染日本血吸虫的C57BL/6小鼠的成虫数和肝脏虫卵数,可作为潜在抗血吸虫疫苗靶点。
-
公开(公告)号:CN103570817A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310545600.1
申请日:2013-11-06
Applicant: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IPC: C07K14/445 , C12N15/30 , C12N15/11 , C12N15/70 , G01N33/68 , G01N33/569 , C12R1/9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K14/445 , C12N15/70 , G01N33/56905 , G01N2333/4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间日疟原虫PvMSP1重组抗原蛋白,是具有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lyco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定及表皮生长因子样(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EGF-like)结构域的蛋白(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重组抗原蛋白的制备方法,包括间日疟原虫PvMSP1基因序列的扩增、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等步骤。实验证明,本发明的PvMSP1重组抗原蛋白对间日疟原虫感染病人血清抗体的检测具有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在间日疟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