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张预应力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130360A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910387878.8

    申请日:2019-05-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后张预应力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施工成型的支护结构包括竖直成排设置于基坑四周的桩体;桩体内沿长度方向贯穿设置有多个管道,管道位于桩体内临近基坑侧壁一侧;管道内穿设有受拉预应力的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索位于桩体下端的部分通过锚固体锚固,预应力锚索位于桩体上端部分通过锚具固定。本发明可使桩体向基坑侧壁土体提前有一定的倾斜,增大了支护结构向基坑内变形的范围,确保支护结构变形不超过设计限值;同时采用预应力锚索后,对桩体混凝土在基坑开挖前施加了部分基坑开挖后受到的反向应力,可抵消部分荷载作用,进一步减少支护结构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

    后植钢管混凝土劲型桩补强止沉基础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37432A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610751795.9

    申请日:2016-08-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27/48 E02D5/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后植钢管混凝土劲型桩补强止沉基础加固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植桩部位;S2、既有基础及上部结构关键要部位的应力和变形状态全过程监测;S3、在既有基础上挖出既有基础顶面;S4、既有基础顶面上利用机具开设植桩孔洞;S5、在植桩孔洞施作反力锚筋;S6、植桩设备就位并校准孔洞位置;S7、利用植桩设备钢管植入,逐节焊接直至植入设计预计深度;S8、调整钢管长度;S9、钢管内灌注微膨胀混凝土,并振捣密实;S10、对已植入的混凝土劲型桩进行复压和接桩。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降低既有基础补强施工难度,克服施工空间限制,实现了对既有基础的沉降快速控制、阻止差异变形继续发展、补强加固、节能环保。

    软土地基控沉补强桩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45692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752589.X

    申请日:2016-08-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软土地基控沉补强桩施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S1、布设对既有结构和基础的变形监测系统,实施全过程信息化施工;S2、根据布桩设计在软土地基既有建筑基础上开挖孔或在增大既有基础中预留桩孔;S3、在既有基础开孔或预留孔附近施作沉桩反力锚筋;S4、根据不均匀沉降大小,在沉降较大区域地基基础上施工长桩,并逐步锁桩使其逐渐分担承载,控制沉降继续扩展和减少附加沉降;S5、在沉降较小区域地基基础上施工短桩,利用沉桩的扰动效应产生附加沉降实现迫降,同时缩小差异沉降量。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有效控制软土地基沉降变形、有效减少基础差异沉降量、不受施工空间限制因地制宜、工效和控沉效果显著。

    软土地基控沉补强桩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45692B

    公开(公告)日:2018-02-13

    申请号:CN201610752589.X

    申请日:2016-08-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软土地基控沉补强桩施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S1、布设对既有结构和基础的变形监测系统,实施全过程信息化施工;S2、根据布桩设计在软土地基既有建筑基础上开挖孔或在增大既有基础中预留桩孔;S3、在既有基础开孔或预留孔附近施作沉桩反力锚筋;S4、根据不均匀沉降大小,在沉降较大区域地基基础上施工长桩,并逐步锁桩使其逐渐分担承载,控制沉降继续扩展和减少附加沉降;S5、在沉降较小区域地基基础上施工短桩,利用沉桩的扰动效应产生附加沉降实现迫降,同时缩小差异沉降量。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有效控制软土地基沉降变形、有效减少基础差异沉降量、不受施工空间限制因地制宜、工效和控沉效果显著。

    一种对撑加固结构
    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795435U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申请号:CN201420111252.7

    申请日:2014-03-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撑加固结构,该对撑加固结构包括:竖直且并排设置的多个支护桩,支护桩与位于地下的主体结构的侧壁平行且保持预设距离;位于多个支护桩的顶端与其固连的桩顶冠梁,支护桩和桩顶冠梁构成支护结构本体;位于主体结构和支护桩之间且与支护桩垂直布置的多个钢管对撑件,每个钢管对撑件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件与主体结构和支护桩固定连接。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钢管对撑件将部分基坑侧壁荷载传递到侧向刚度较大的主体结构,以调整基坑支护结构受力,减少变形,提高其承载能力。可见,本实用新型不仅施工简单便捷,支撑效果显著,减少工程费用,而且不影响主体结构施工,便于推广使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