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填土侧摩阻力模型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48386B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1710228834.1

    申请日:2017-04-10

    IPC分类号: E02D33/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填土侧摩阻力模型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属于地基测试领域,试验装置包括桩基础、模型箱、模型桩和载荷装置,模型桩与模型箱之间填充填土;模型箱由若干个上下间隔层叠设置的模型环,以及可拆卸式设于各模型环之间用以限制各模型环之间不能相对位移的约束构成;模型桩与模型箱之间填土内沿深度方向布置有若干个土压力盒和沉降量测点。试验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填土和设桩;桩顶加载和量测。本发明通过开展模型试验,为进一步研究填土中负摩阻力的分布规律及计算方法,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用于既有超高层建筑纠倾的静力水准监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12895A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2010405722.0

    申请日:2020-05-14

    IPC分类号: G01C5/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建筑纠倾监测技术领域,公开了用于既有超高层建筑纠倾的静力水准监测方法,选取建筑物内纠倾中性轴或建筑物周边的无沉降点为基准点,在建筑物内最底层的剪力墙或承重柱上设置监测点;在基准点和监测点上安装静力水准仪,纠倾过程中间隔一定时间读取静力水准仪的液位读数,通过将某一时刻监测点上的静力水准仪液位读数与基准点上的静力水准仪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出建筑物各个监测点的实际纠倾量。本发明通过在需要纠倾的既有超高层建筑的剪力墙或承重柱上间隔设置监测点,并利用静力水准仪量测数据与基准点比较,准确得到各个监测点的实际纠倾量,为完善纠倾施工组织、动态调整纠倾方法及措施以及控制纠倾目标提供依据。

    一种可消除侧壁摩擦阻力影响的地下结构浮力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685302A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910941349.8

    申请日:2019-09-30

    IPC分类号: E02D33/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消除侧壁摩擦阻力影响的地下结构浮力试验装置,包括模型箱、地下水模拟单元、地下结构单元以及浮力检测单元,地下结构单元包括地下结构侧壁、地下结构底板及膜组件,地下结构侧壁与地下结构底板之间通过膜组件连接,浮力检测单元与地下结构底板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模拟地下结构底板受地下水浮力的影响,并能够消除地下结构侧壁与底板之间摩阻力的影响,降低地下结构底板因位移受到的负超静孔压产生的吸附力,模拟地下水渗流情况,使试验结果更加准确合理,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既有超高层建筑疏桩复合地基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144922A

    公开(公告)日:2019-08-20

    申请号:CN201910388108.5

    申请日:2019-05-10

    IPC分类号: E02D27/14 E02D27/48

    摘要: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既有超高层建筑疏桩复合地基加固方法,根据上部结构荷载要求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以原地基验收时的承载力的1.2-1.5倍作为桩间土承载力,初步进行桩土复合地基中增强体设计,确定需要增设增强体基桩的数量,并在既有建筑的基础或承台上剔出孔洞,向桩孔内施做增强体基桩,增强体基桩施做时桩顶与基础或承台之间预留褥垫层。本发明考虑既有建筑地基的实际承载力,形成疏桩复合地基,减少按常规复合地基设计方法中的增强体基桩的数量,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减小基础或承台底面的应力集中,减少地基整体沉降量,调整建筑的倾斜程度,不改变既有建筑的竖向传力体系,避免产生附加应力及变形,确保既有建筑的安全。

    既有超高层建筑疏桩基础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130384A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910388185.0

    申请日:2019-05-10

    IPC分类号: E02D27/14 E02D27/48

    摘要: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既有超高层建筑疏桩基础加固方法,以原地基验收时的地基土体承载力为桩间土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按1.2~1.5倍发挥系数计算桩间土承载力;地基承载力与设计基地压力的差值作为确定控沉增强体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计算需要增设的与原基桩相同型号的桩的控沉桩数量。本发明在对原地基经长时间受压后土体承载力提高的基础上,按提高后的地基承载力极限值和增强体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确定增设桩的数量,满足基础或承台对地基控制沉降的要求,按此方式设计计算增设桩间距相对较大,形成疏排控沉增强体地基,可大大减少按常规设计方法确定增设增强体的数量。

    抗浮型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67250A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910388485.9

    申请日:2019-05-10

    IPC分类号: E02D17/04 E02D31/12 E02D5/7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抗浮型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解决了基坑支护桩与抗浮结构分别设置,肥槽回填后,支护结构失去作用,浪费大量工程资源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与基坑侧壁土体抵触或紧邻的支护桩,支护桩的底端嵌入基坑底部;支护桩固定连接有锚固端倾斜向下置入基坑侧壁土体内的锚索;基坑底部上方水平设置有地下结构底板和至少一层地下结构梁板,地下结构梁板位于地下结构底板上方;最顶端的地下结构梁板的上表面设有压顶冠梁;地下结构底板和地下结构梁板的上表面均抵触设有抗剪梁,具有将临时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连接后承担全部或部分地下水对地下结构产生的浮力荷载,使临时支护结构发挥出永久抗浮作用的效果。

    一种地源热泵的高效的逐时数值模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732111B

    公开(公告)日:2017-11-21

    申请号:CN201510181300.9

    申请日:2015-04-16

    IPC分类号: G06F17/5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源热泵的高效的逐时数值模拟方法,包括如下内容:一、建立单孔和孔群地下换热器统一的数值传热模型;二、建立热泵与地下换热器的耦合模拟计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统一数值模型既可模拟单孔地下换热器也可模拟孔群,不必采用空间叠加技术来考虑孔群效应;直接采用数值模型进行模拟,既可以方便利用建筑逐时负荷进行逐时模拟计算,准确性高,又能保证计算效率高,节约计算时间。系统模拟步长取3600s,土壤导热计算中时间子步长取60s,空间步长取0.03m,计算准确性和计算效率都可保证。

    基坑支护加固装置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153373B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410416078.1

    申请日:2014-08-22

    IPC分类号: E02D17/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坑支护加固装置,包括劲性旋喷桩及用于与支护桩一侧贴合的旋喷加固土体,所述劲性旋喷桩设置于所述旋喷加固土体内,所述劲性旋喷桩包括劲性体及与所述劲性体外表面贴合的旋喷体。通过在支护桩一侧设置旋喷加固土体和劲性旋喷桩,增强基坑底部土体抗力,有效地避免了支护桩在工作过程中变形的情况,提高加深后的基坑支护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倾覆能力。并且相对于其它加固桩体,劲性旋喷桩施工工期较短,实现了基坑支护加固装置快速、有效完成。

    抗浮锚杆与抗浮板变形协调的抗浮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806474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410091197.4

    申请日:2014-03-12

    IPC分类号: E02D31/1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浮锚杆与抗浮板变形协调的抗浮结构,包括基础板及连接在相邻两块所述基础板之间的抗浮板,还包括锚固于所述抗浮板上的多根抗浮锚杆,位于所述抗浮板中心位置的所述抗浮锚杆长度大于所述抗浮板其它位置的所述抗浮锚杆长度。根据抗浮板的实际受力变形,通过调整不同位置抗浮锚杆的长度,使得抗浮板与抗浮锚杆变形协同,达到抗浮板变形均匀的目的,有效地避免了在浮力较大的情况下,造成的抗浮板中间区域向上拱起变形过大,进而导致抗浮板局部开裂和地下室渗水等情况的发生,有效地延长了抗浮锚杆与抗浮板变形协调的抗浮结构的使用寿命。

    抗浮桩复合地基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153402A

    公开(公告)日:2014-11-19

    申请号:CN201410416296.5

    申请日:2014-08-22

    IPC分类号: E02D31/12 E02D27/12 E02D3/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浮桩复合地基,包括抗浮板及安装在抗浮板上的多个抗浮桩,以及铺设于抗浮板下表面上的垫层。在施工抗浮桩复合地基时,首先形成抗浮桩并预留一定长度的锚固段,然后铺设垫层,最后浇筑形成抗浮板,同时将抗浮桩预留的锚固段锚固于抗浮板中,实现抗浮桩与抗浮板的共同作用。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本发明提供的抗浮桩复合地基中,充分利用抗浮桩的竖向高强承载力,与桩间土共同形成复合地基,提高了天然地基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更有利于控制基础的变形和沉降,本发明在解决抗浮桩抗浮问题的同时,提高了竖向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