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1702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436486.3
申请日:2024-10-15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6Q10/063 , G06Q30/018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碳中和领域,公开了一种多时空尺度城市降水归因及影响评价方法、设备及介质,方法包括步骤:数据采集;城市化程度的识别;城市化对极端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分析;城市化对极端降水非稳态频率分析;城市化对极端降水非稳态影响的成因;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极端降水趋势贡献的归因分析;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有助于理解城市化对多时空尺度降水模式的影响以及归因,为我国城市规划和气候适应策略提供一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5034428B
公开(公告)日:2024-05-21
申请号:CN202210414395.4
申请日:2022-04-20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6F18/241 , G06F18/23 , G06Q50/26 , G06F1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城市暴雨时空聚集性及城市化动力和热动力作用量化方法。本发明在利用高分辨率土地利用覆盖数据进行城乡气象站点及区域动态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在时间上识别暴雨事件,空间上识别暴雨场,直观展示和量化城市地区暴雨的时空聚集性,同时通过对暴雨的动力和热动力分解,量化城市化对暴雨影响的动力及热动力作用。本发明考虑动态城市化过程,站点及区域的城乡分类更加可靠合理,适用不同区域城市化相关研究,从暴雨发生时空过程的角度,量化暴雨时空聚集性,将城市化影响暴雨的认识深入至降水过程的时空分配上,从动力和热动力的角度量化城市化的贡献,为更加细致准确地评估城市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和改进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定量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5034548B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210414460.3
申请日:2022-04-20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6Q10/0635 , G06F17/13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偏微分方程的洪水季节性驱动机制识别与归因方法。本发明以观测的径流、降水和温度数据为基础,在假定的洪水发生机制基础上,通过计算洪水及不同驱动因子的发生时间和季节性特征,建立洪水发生时间和驱动因子发生时间的线性方程,进而确定不同机制在洪水季节性变化过程中的具体贡献。本发明方法提供了对洪水季节性变化进行定量归因的方法,为全球洪水风险精细化评价和管理提供了可能,而且方法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的洪水生成机制,充分考虑了洪水季节性特征的空间异质性,据此评估的洪水季节性变化主导驱动机制也更加科学、合理。
-
公开(公告)号:CN117421629A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311322564.2
申请日:2023-10-12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6F18/24 , G01W1/10 , G06F18/00 , G06F18/10 , G06F16/2458 , G06F16/29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干湿区陆地水循环的增强机制分析和变暖信号识别方法,利用观测数据,对全球范围干旱区和湿润区进行识别;利用CMIP6的历史不同外强迫试验和未来不同社会经济发展路径模拟试验的数据,量化历史和未来的干湿区降水增加速率;计算干湿区局地变暖速率和降水对变暖响应速率,并探究变暖影响下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的增加速率在干湿区的差异;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识别干湿区降水增加对全球变暖响应的指纹模式,计算信噪比量化干湿区变暖信号的可能性;采用最优指纹法检测干湿区降水变化中不同的外强迫信号,量化不同外强迫导致降水增加的变化量。本发明有助于加深对全球陆地水循环的认识,为制定干湿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7172985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189255.2
申请日:2023-09-14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观测约束的复合热浪归因、预估及影响评价方法,包括:提出衡量全球日复合热浪的变化指标;评估第六次耦合模式对全球日复合热浪的识别能力,并分析各强迫下复合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指纹法对全球日复合热浪的变化指标进行人为活动变化的检测和归因;使用指纹约束全球日复合热浪指标的未来变化,并进一步量化指纹约束下的全球日复合热浪的空间变化;评估历史和未来全球复合热浪对人口的影响。本发明阐明了人为气候变化对全球日复合热浪的影响,为减轻气候变化下复合热浪对全球人口的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6523302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411090.2
申请日:2023-04-14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6Q10/0635 , G06Q10/0639 , G06Q50/26 , G06F17/18 , G06F18/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洋‑内陆干旱事件识别与传播机理分析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利用历史试验和未来试验的数据,对全球范围的新型干旱事件进行识别;提取干旱事件的时空三维立方体,量化全球海洋‑内陆干旱时空特征,寻找热点登陆区;结合不同试验对未来时期海洋‑内陆干旱进行预估,对历史和未来时期的海洋‑内陆干旱指标变化进行人为活动信号检测;以干旱期间水汽输送为参考,解析干旱历史时期的激活机制与未来时期的加强机制;明晰干旱过程的主导物理因子,并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受干旱影响区域进行综合风险评估。本发明识别新型干旱事件,并解析其传播机理,有助于加深对海洋‑内陆干旱的认识,为制定海洋‑内陆干旱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4444845A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111480802.3
申请日:2021-12-06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三维时空连续性的热浪事件追踪方法,方法包括:以原始气象台站逐日地表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为输入,生成热指数HI栅格数据;以所述HI栅格数据为输入,生成热浪状态空间矩阵;以所述热浪状态空间矩阵为输入,进行热浪空间连通性聚类,将同时发生且空间上相邻的热浪事件连接起来,作为同一场热浪空间事件;以步骤S103生成的热浪空间事件为输入,进行时间连通性聚类,将相邻时间上具有关联关系的热浪空间事件连接起来,作为同一场热浪时空事件;以热浪时空事件为基础,评估热浪影响。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识别出的热浪事件及其影响更加科学、合理;并且对热浪事件影响分析提供非常明确的特征时空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4266972A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111582906.5
申请日:2021-12-22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植被指数提取植被物候指标的方法及装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了植被物候指标提取精度:(1)采用权重调整函数使植被指数摆脱了多种光学噪点(如云、雪、气溶胶、阴影等)的干扰;(2)采用粗略拟合与精细拟合相结合,使植被物候指标提取在多生长季或植被类型发生变化的区域表现优异。粗略拟合用于捕捉植被周期性信号,并划分生长周期;精细拟合用于在每个生长周期中捕捉植被生长周期关键点的迅速变化;(3)融合了多种权重调整、粗略拟合、精细拟合以及植被物候提取方法,对提取的植被物候指标的不确定性进行了量化。本发明可应用于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生长周期关键性转折点的动态监测,指导生产实践。
-
公开(公告)号:CN119884654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953358.6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6F18/20 , G06N7/01 , G06Q50/26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球科学领域,公开了一种洪水风险的人类活动信号检测方法、设备及介质,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洪水事件识别;洪水事件发生概率趋势量化;洪水事件归因风险分数量化;基于信噪比准则的洪水事件中人类活动信号识别;洪水风险的人口和土地暴露评估;未来洪水量级和变率量化;洪水量级和变率对洪水发生概率影响预估。本发明有助于深化对洪水潜在影响的认识,为未来的防洪减灾规划、城市布局调整及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951362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536668.8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带气旋引发区域强降水事件识别与非稳态特征分析方法,方法包括:数据采集;区域性强降水事件的识别;热带气旋与区域性强降水事件的关联;热带气旋引发的区域强降水的特征的识别;热带气旋引发的区域强降水特征变率分析;热带气旋引发的区域强降水特征的非稳态频率分析;热带气旋引发的极端区域强降水事件重现期缩短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充分识别热带气旋引发的区域极端降水的时空演变和移动特征,厘清热带气旋引发的极端区域强降水事件重现期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热带气旋引发的强降水预报的准确性,为抗御热带气旋引发的灾害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