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69735A

    公开(公告)日:2006-05-10

    申请号:CN200510116287.5

    申请日:2005-1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3/085 F16F13/16

    Abstract: 一种防振装置,其液封发动机支承(10),具有安装在振动源(EG)的第一安装构件(11)、安装在支撑体(BD)的第二安装构件(12)、和连接第一、第二安装构件间的弹性构件(13)。第二安装构件备有连接弹性构件的金属制筒构件(20)、压入金属制筒构件的金属制托架(30)、和支撑金属制托架并安装于支撑体的树脂制托架(40)。金属制托架具有压入金属制筒构件的压入部(31)以及非压入部(32)。非压入部通过橡胶构件(50)嵌设在树脂制托架中。因此,该防振装置,能够实现防振装置的轻量化,通过将组成弹性构件等的部分组装体压入安装在支撑体或振动源上的托架中,而能够高效地进行组装,并充分保护树脂制托架免受压入时外力的破坏。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363496A

    公开(公告)日:2009-02-11

    申请号:CN200810134940.4

    申请日:2008-08-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3/107

    Abstract: 一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其具有形成在分隔构件(60,98,110)中以连接压力接收室(84)和平衡室(86)的节流孔通路(92,106),其中,节流孔通路(92,106)的第一端部沿着分隔构件(60,98,110)的平面延伸,并且连通孔(88)被形成为从节流孔通路(92,106)的第一端以直角弯曲并朝向压力接收室(84)开口,以在节流孔通路(92,106)与连通孔(88)的连接角部中由节流孔通路(92,106)的终端面(93)和底面的正交壁面形成死水区域(95)。截面积小于节流孔通路(92,106)和连通孔(88)的截面积的旁路孔(97)形成在底壁(96)中,使得压力接收室(84)和平衡室(86)在死水区域(95)中通过旁路孔(97)连通。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168737A

    公开(公告)日:2011-08-31

    申请号:CN201110047125.6

    申请日:2011-02-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3/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树脂托架的新型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该树脂托架能够防止发生由应力引起的龟裂等,同时还谋求轻量化和低成本化。在树脂托架(54)上形成有嵌合部(72)和嵌装筒部(74),该嵌合槽(72)嵌入开口形成在筒状的第二安装配件(16)的外周面上的嵌合槽(66)中,该嵌装筒部(74)自该嵌合部(72)向轴向一侧延伸并嵌装固定在第二安装配件(16)的外周面上,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设有自该嵌装筒部(74)的延伸侧的顶端部向外周侧扩展的安装部(76),并且形成有在该嵌装筒部(74)的延伸侧的顶端面开口的中空间隙(88)。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363496B

    公开(公告)日:2010-09-29

    申请号:CN200810134940.4

    申请日:2008-08-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3/107

    Abstract: 一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其具有形成在分隔构件(60,98,110)中以连接压力接收室(84)和平衡室(86)的节流孔通路(92,106),其中,节流孔通路(92,106)的第一端部沿着分隔构件(60,98,110)的平面延伸,并且连通孔(88)被形成为从节流孔通路(92,106)的第一端以直角弯曲并朝向压力接收室(84)开口,以在节流孔通路(92,106)与连通孔(88)的连接角部中由节流孔通路(92,106)的终端面(93)和底面的正交壁面形成死水区域(95)。截面积小于节流孔通路(92,106)和连通孔(88)的截面积的旁路孔(97)形成在底壁(96)中,使得压力接收室(84)和平衡室(86)在死水区域(95)中通过旁路孔(97)连通。

    减振装置用气动致动器及使用该气动致动器的减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338772A

    公开(公告)日:2009-01-07

    申请号:CN200810108062.9

    申请日:2008-0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3/268 F15B15/10

    Abstract: 减振装置用气动致动器及使用该气动致动器的减振装置。一种减振装置用气动致动器(10),其包括:基部壳体(12);弹性壁构件(14),其被流体密封地紧固到基部壳体(12),以在二者之间形成工作空气室(48);以及施力部件(50),其被定位在工作空气室(48)内,用于对设置到弹性壁构件(14)的输出部(36)施力,使得通过工作空气室(48)中的气压的从外部的变化,输出部(36)抵抗施力部件(50)施加的力而被致动移位。基部壳体(12)和弹性壁构件(14)的工作空气室侧的相对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从其内周侧朝向其外周侧延伸的多个肋部(58)。还公开了一种装备有该气动致动器(10)的减振装置(72)。

    防振装置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39746C

    公开(公告)日:2008-12-03

    申请号:CN200510116287.5

    申请日:2005-1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3/085 F16F13/16

    Abstract: 一种防振装置,其液封发动机支承(10),具有安装在振动源(EG)的第一安装构件(11)、安装在支撑体(BD)的第二安装构件(12)、和连接第一、第二安装构件间的弹性构件(13)。第二安装构件备有连接弹性构件的金属制筒构件(20)、压入金属制筒构件的金属制托架(30)、和支撑金属制托架并安装于支撑体的树脂制托架(40)。金属制托架具有压入金属制筒构件的压入部(31)以及非压入部(32)。非压入部通过橡胶构件(50)嵌设在树脂制托架中。因此,该防振装置,能够实现防振装置的轻量化,通过将组成弹性构件等的部分组装体压入安装在支撑体或振动源上的托架中,而能够高效地进行组装,并充分保护树脂制托架免受压入时外力的破坏。

    减震器支座组件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75618A

    公开(公告)日:2008-10-01

    申请号:CN200810090244.8

    申请日:2008-03-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3/103 F16F1/38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震器支座组件,其具有减震器支座主体(12)和筒状支架(14、68)。该筒状支架(14、68)由非铁金属或合成树脂所组成的轻质材料制成,并且具有内周面,该内周面包括直径从轴向中间部朝两轴向端的开口逐渐增大的上锥面(62)和下锥面(64,70)。第二安装构件(18)的凸缘部(30)与上锥面(62)的开口端轴向重叠,而下锥面(64,70)压靠橡胶配件(42),下锥面(64,70)被锁定在与橡胶配件(42)的环形配合面(44)接触的状态,从而使得减震器支座主体(12)从筒状支架(14,68)移位。

    减振装置用气动致动器及使用该气动致动器的减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338772B

    公开(公告)日:2011-06-15

    申请号:CN200810108062.9

    申请日:2008-0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3/268 F15B15/10

    Abstract: 减振装置用气动致动器及使用该气动致动器的减振装置。一种减振装置用气动致动器(10),其包括:基部壳体(12);弹性壁构件(14),其被流体密封地紧固到基部壳体(12),以在二者之间形成工作空气室(48);以及施力部件(50),其被定位在工作空气室(48)内,用于对设置到弹性壁构件(14)的输出部(36)施力,使得通过工作空气室(48)中的气压的从外部的变化,输出部(36)抵抗施力部件(50)施加的力而被致动移位。基部壳体(12)和弹性壁构件(14)的工作空气室侧的相对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从其内周侧朝向其外周侧延伸的多个肋部(58)。还公开了一种装备有该气动致动器(10)的减振装置(72)。

    减震器支座组件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52258C

    公开(公告)日:2009-10-21

    申请号:CN200810090244.8

    申请日:2008-03-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3/103 F16F1/38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震器支座组件,其具有减震器支座主体(12)和筒状支架(14、68)。该筒状支架(14、68)由非铁金属或合成树脂所组成的轻质材料制成,并且具有内周面,该内周面包括直径从轴向中间部朝两轴向端的开口逐渐增大的上锥面(62)和下锥面(64,70)。第二安装构件(18)的凸缘部(30)与上锥面(62)的开口端轴向重叠,而下锥面(64,70)压靠橡胶配件(42),下锥面(64,70)被锁定在与橡胶配件(42)的环形配合面(44)接触的状态,从而使得减震器支座主体(12)从筒状支架(14,68)移位。

    副车架结构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184368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510474748.X

    申请日:2015-08-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1 B60K5/1208 B60K5/1216 B60K5/128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车架结构,其降低从路面对副车架输入的振动,且利用已存的副车架结构而进一步提高防振效果。副车架结构体(10)具备:配置于前横梁(20)而对动力装置(P)进行浮动支承的第一防振装置(100a)及第一弹性体而对动力装置(P)进行浮动支承的第二防振装置(100b)及圆筒状衬套(86)。另外,在接地面上接地的车轮(W)由配置在副车架结构体(10)的下部侧的悬架下臂(15)弹性地支承。(64);以及配置于后横梁(18)的安装托架(32)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