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结构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829192B

    公开(公告)日:2017-12-12

    申请号:CN201480068534.6

    申请日:2014-12-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1 B60K5/12 B60K5/1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车架结构,其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侧梁(16)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18),所述副车架结构经由防振装置支承发动机等车辆用动力装置,并且所述副车架结构由车架来支承,其中,左右侧梁(16)经由螺栓(12)刚性地固定于车架(14),在前横梁(20)上载置有第一防振装置,副车架结构配设有第一衬套及第二衬套,以便于将前横梁(20)以浮动的方式支承于左右侧梁。

    副车架构造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746641B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010210201.X

    申请日:2020-03-23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获得一种无论是四轮驱动车辆还是两轮驱动车辆都能由多个车型共用的副车架构造,具备:左右一对的延伸构件(14),其设于在车辆前部所设置的动力设备(P)的下方,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和后构件(16),其与各延伸构件(14)的车辆后方端部连结,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后构件(16)的车辆后方侧具有朝向下方凹陷的马达载置用凹部(50),在该马达载置用凹部(50)载置有搭载于后构件(16)的上表面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52)的马达(54)的至少一部分。

    副车架结构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184368B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申请号:CN201510474748.X

    申请日:2015-08-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车架结构,其降低从路面对副车架输入的振动,且利用已存的副车架结构而进一步提高防振效果。副车架结构体(10)具备:配置于前横梁(20)而对动力装置(P)进行浮动支承的第一防振装置(100a)及第一弹性体(64);以及配置于后横梁(18)的安装托架(32)而对动力装置(P)进行浮动支承的第二防振装置(100b)及圆筒状衬套(86)。另外,在接地面上接地的车轮(W)由配置在副车架结构体(10)的下部侧的悬架下臂(15)弹性地支承。

    防振装置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410448B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1910335229.3

    申请日:2019-04-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振装置。防振装置(1)具有:车身侧托架(10),其具有内部空间(15);和防振部件(20),其配置于内部空间(15)。在车身侧托架(10)的内表面形成有压入面(12a)和压入槽(12b)。压入面(12a)和压入槽(12b)从内部空间(15)的开口缘部延伸。防振部件(20)具有:第一安装部件(30);第二安装部件(40);和绝缘体(50),其设置在第一安装部件(30)和第二安装部件(40)之间。在第二安装部件(40)上形成有压接于压入面(12a)的抵接部(41c)和被压入到压入槽(12b)的安装部(41b)。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充分确保托架与防振部件之间的保持力的同时,紧凑地构成整个装置。

    副架构造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599811B

    公开(公告)日:2018-10-02

    申请号:CN201510684502.5

    申请日:2015-10-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架构造,与以往相比更进一步提高防振效果。副架构造体(10)具备:安装托架(32),其设置于第二防振装置(100b)与后横梁(18)之间,且将第二防振装置(100b)安装在后横梁(18)上;以及四个弹性套筒(54),其在四个支承点(SP)将安装托架(3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后横梁(18)浮动,从发动机(E)向第二防振装置(100b)输入负荷的负荷输入点(IP)在俯视时位于被四个支承点(SP)包围的区(G)内。

    副车架结构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829192A

    公开(公告)日:2016-08-03

    申请号:CN201480068534.6

    申请日:2014-12-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1 B60K5/12 B60K5/1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车架结构,其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侧梁(16)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18),所述副车架结构经由防振装置支承发动机等车辆用动力装置,并且所述副车架结构由车架来支承,其中,左右侧梁(16)经由螺栓(12)刚性地固定于车架(14),在前横梁(20)上载置有第一防振装置,副车架结构配设有第一衬套及第二衬套,以便于将前横梁(20)以浮动的方式支承于左右侧梁。

    防振装置和托架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245851A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080038587.9

    申请日:2020-06-03

    Abstract: 防振装置(1)具有:托架(10),其具有内部空间(15);和防振部件(20),其被插入到内部空间(15)。内部空间(15)在托架(10)的外表面开口。在托架(10)的内表面形成有与防振部件(20)压接的至少一对相向面(16、16)。并且,一对相向面(16、16)之间的距离在至少一部分区域中,在防振部件(20)的插入方向的纵深侧和近前侧相同。据此,提供一种防振装置和托架,其能够在充分确保托架与防振部件之间的保持力的同时,紧凑地构成整个装置。

    副车架构造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746641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210201.X

    申请日:2020-03-23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获得一种无论是四轮驱动车辆还是两轮驱动车辆都能由多个车型共用的副车架构造,具备:左右一对的延伸构件(14),其设于在车辆前部所设置的动力设备(P)的下方,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和后构件(16),其与各延伸构件(14)的车辆后方端部连结,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后构件(16)的车辆后方侧具有朝向下方凹陷的马达载置用凹部(50),在该马达载置用凹部(50)载置有搭载于后构件(16)的上表面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52)的马达(54)的至少一部分。

    防振装置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410448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335229.3

    申请日:2019-04-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振装置。防振装置(1)具有:车身侧托架(10),其具有内部空间(15);和防振部件(20),其配置于内部空间(15)。在车身侧托架(10)的内表面形成有压入面(12a)和压入槽(12b)。压入面(12a)和压入槽(12b)从内部空间(15)的开口缘部延伸。防振部件(20)具有:第一安装部件(30);第二安装部件(40);和绝缘体(50),其设置在第一安装部件(30)和第二安装部件(40)之间。在第二安装部件(40)上形成有压接于压入面(12a)的抵接部(41c)和被压入到压入槽(12b)的安装部(41b)。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充分确保托架与防振部件之间的保持力的同时,紧凑地构成整个装置。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61875A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210546274.1

    申请日:2012-12-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3/08 F16F13/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该装置能够降低因可动板抵接于收容空腔的壁部而产生的抵接撞击声。在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中,在分隔构件(36)形成有通过配置有可动板(54)而使可动板(54)向该收容空腔(46)的内表面抵接而限制可动板(54)的位移量,收容空腔(46)中的可动板(54)的位移方向两侧的壁部内表面的外周部分被做成越向内周侧越向外侧倾斜的被抵接倾斜面(62),并且在可动板(54)的外周部分设有由橡胶弹性体形成的外周抵接部(64),并且,外周抵接部(64)的两个面被做成越向内周侧越向外侧倾斜的抵接倾斜面(66),收容空腔(46)的被抵接倾斜面(62)和可动板(54)的抵接倾斜面(66)以不同的倾斜角度设置而相对倾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