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计算半导体场效应管工艺波动效应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07423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53550.4

    申请日:2024-06-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计算半导体场效应管工艺波动效应的方法,包括TCAD计算半导体场效应管稳态解一次,获得参考电流值及参考转移特性曲线;生成工艺波动随机分布样本;计算电势格林函数和电流格林函数,并通过离散化处理及对工艺波动响应的非线性叠加,计算电极处的电流波动;并将电流波动与参考电流值相加,获得特定工艺波动下的电流值;并通过变化工艺波动随机分布样本及变化栅极电压,获得不同波动情况下半导体场效应管的转移特性曲线族,并由此推导器件电学特性参数的分布。本发明仅需TCAD计算稳态解一次,并且考虑了器件的非线性扰动,降低了快速求解的模型误差,在保证计算效率的同时保障了求解精度。

    一种预测半导体场效应管金属功函数波动效应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521571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479243.3

    申请日:2023-1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测半导体场效应管金属功函数波动效应的方法,包括求解多组金属功函数条件下的目标器件,提取器件工作过程中的电学特性参数,组成构建金属功函数波动效应预测模型所需要的数据集;根据数据集中不同电学特性参数与金属功函数的拟合关系,计算得到金属功函数波动效应预测模型拟合函数并验证,得到经过验证的预测模型;根据工艺生产过程中金属功函数波动产生的机制建立金属功函数波动分布概率模型,并生成金属功函数波动随机分布样本;向验证完毕的预测模型输入待预测的器件金属功函数波动随机分布样本,得到该器件在金属功函数波动下电学特性参数的波动分布。本发明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器件性能受金属功函数波动影响产生的效应。

    一种预测鳍式场效应管器件随机掺杂波动效应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4148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332567.8

    申请日:2023-03-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测鳍式场效应管器件随机掺杂波动效应的方法,包括根据鳍式场效应管(FinFET)器件的沟道掺杂分布以及漏极电流与栅极电压关系曲线构建数据集;设置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的层数与神经元个数,建立FinFET器件随机掺杂波动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为该模型设定初始值,通过不断对训练数据进行预测来计算误差,并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更新、优化模型参数;向训练完毕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输入待预测FinFET器件的参数,得到该器件的阈值电压和亚阈值摆幅。本发明通过输入FinFET器件导电沟道分区域离子个数,可以快速、准确地预测该器件的阈值电压和亚阈值摆幅,为FinFET器件波动效应模拟提供一种耗时短、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一种快速获取场效应管寄生电阻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11234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991252.4

    申请日:2023-08-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获取场效应管寄生电阻的方法。通过TCAD仿真获得场效应管载流子浓度、迁移率、电流密度等参数,依据电流密度分布合理划分区域,分别计算各区域的电阻值,利用各区域电阻与总电阻的数量关系求解出场效应管各部分寄生电阻。该方法与传统的寄生电阻提取方法相比,能够在不牺牲精度的情况下成倍的节省扫描场效应管尺寸参数所需的仿真算力,直接获得场效应管各部分寄生电阻阻值以及与栅极电压、漏极电压等参数的关系,为场效应管寄生电阻的分析与求解提供更为快速、直接的方法。

    一种获取鳍式场效应管寄生电容波动模型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84330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332561.0

    申请日:2023-03-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鳍式场效应管寄生电容波动模型的方法。通过TCAD仿真所获得的鳍式场效应管电场分布,获取寄生电容解析模型,之后利用统计阻抗场法获取寄生电容受工艺波动影响的数据,仿真数据校准拟合后,生成考虑工艺波动的寄生电容波动模型。该方法能够减少仿真工艺波动所需的大量计算,并且能够以统计分布的形式较为准确地表现工艺波动对寄生电容的影响。通过鳍式场效应管寄生电容波动模型,可以在不需要大量计算的情况下预估寄生电容的波动情况,解决考虑工艺波动条件下的电路设计的阈值、故障率、成品率等问题。

    能效谱效联合优化的大规模MIMO下行功率分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89895A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910602738.8

    申请日:2019-07-0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能效谱效联合优化的大规模MIMO下行波束域功率分配方法。该方法中,基站配置大规模天线阵列,通过波束赋形生成覆盖整个小区的大规模波束集合以同时服务多个用户,基站根据各用户的统计信道状态信息实施能效谱效联合优化的功率分配。功率分配优化的目标为满足系统功率约束,最大化能效和谱效的加权和,利用确定性等同原理和MM方法,迭代求解一系列拟凹优化问题获得局部最优的功率分配矩阵。每次迭代过程中,将拟凹优化问题分解为在给定的发送功率下求出最优的功率分配矩阵以最大化系统和速率的内层优化问题,以及求解最优的发送功率的外层优化问题。本发明实现复杂度低,能够有效提高大规模MIMO下行通信的能效和谱效,实现两者的平衡。

    一种异步多载波系统频域信道估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171984A

    公开(公告)日:2017-09-15

    申请号:CN201710320489.4

    申请日:2017-05-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步多载波系统频域信道估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发送端各子信道将时域导频序列和数据序列混合成帧,成帧后的信号通过分段快速卷积多载波合成滤波器组进行多载波信号的合成,不同子信道的导频序列仅占用对应子信道所占的频段;S2:接收端依据子信道的导频插入方案提取接收时域导频序列,通过信道估计获取子信道的时域抽头系数;S3:将估计出的时域抽头系数进行时域降噪处理后,在其末尾补零并转化到DFT域,得到子信道内当时时刻的频域信道估计值;S4:将不同导频序列估计出的频域信道在时间维上进行插值,得到数据序列位置的频域信道信息,用于频域均衡。本发明大大提高了估计精度,降低了最小均方误差准则下信道估计复杂度。

    一种基于柔性天线的传感器阵列

    公开(公告)号:CN113483652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794232.9

    申请日:2021-07-1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柔性天线的传感器阵列,包括柔性衬底、柔性天线单元阵列、以及与柔性天线单元连接的传输线;柔性天线单元位于柔性衬底表面,与柔性衬底之间通过导电银胶连接。材料基底为柔性材料,可以承受弯折等形变,不易损坏。本发明可用于监测脉搏信号,辅助织物编织,辅助鞋底生产制造,监测身体健康状况,具有智能化和舒适化的优点,易于推广。

    一种大规模天线系统联合码分和波束分多址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65379B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1910665017.1

    申请日:2019-07-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规模天线系统联合码分和波束分多址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站通过上行链路专用物理控制信道获取各用户特征方向上的特征模式能量耦合矩阵;S2:基站利用特征模式能量耦合矩阵,通过层次聚类的方法进行用户分组;S3:基站利用特征模式能量耦合矩阵,进行各种用户、码道和波束组合下的和速率计算;S4:采用贪婪算法实现最大化和速率准则下的用户调度,获取各个码道的通信用户集合、每个码道内的用户波束配对组合。本发明极大地降低大规模天线系统下用户调度的复杂度,利用大规模MIMO技术的优势,设计联合码分和波束分多址系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鲁棒性。

    一种异步频分多址方法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171998B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710320509.8

    申请日:2017-05-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步频分多址方法,基于快速卷积的F‑OFDM技术可以减小子带间的保护带宽、提高频谱效率、支持异步多址技术,且每个子带的循环前缀长度、子带中子载波的个数等参数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通过使用重叠保留法大大降低了发送端和接收端滤波的复杂度,同时在每一个子带两边的子载波上使用的低阶调制,对子带中间的子载波采用高阶调制,保证了子带中间的子载波的传输速率和频谱的利用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