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272930B
公开(公告)日:2013-05-22
申请号:CN200580051665.4
申请日:2005-07-22
Applicant: 东京座椅技术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42727 , B60N2/806 , B60N2/888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具有:支承头枕(3)的上部可动部件(10)、设置在座椅靠背内部的下部可动部件(30)、连结上述上部可动部件和上述下部可动部件的连结机构。上述连结机构具有:位于侧部框架(40)的上部且与上述上部可动部件连结的上部连杆机构(15)、位于上述侧部框架的下部且与上述下部可动部件连结的下部连杆机构(32)、和沿着上述侧部框架延伸而连结上部连杆机构和下部连杆机构的杆(27)。上述上部连杆机构使上述下部可动部件向后方的移动量增加而使上述头枕向前方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1272930A
公开(公告)日:2008-09-24
申请号:CN200580051665.4
申请日:2005-07-22
Applicant: 东京座椅技术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42727 , B60N2/806 , B60N2/888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具有:支承头枕(3)的上部可动部件(10)、设置在座椅靠背内部的下部可动部件(30)、连结上述上部可动部件和上述下部可动部件的连结机构。上述连结机构具有:位于侧部框架(40)的上部且与上述上部可动部件连结的上部连杆机构(15)、位于上述侧部框架的下部且与上述下部可动部件连结的下部连杆机构(32)、和沿着上述侧部框架延伸而连结上部连杆机构和下部连杆机构的杆(27)。上述上部连杆机构使上述下部可动部件向后方的移动量增加而使上述头枕向前方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1119870A
公开(公告)日:2008-02-06
申请号:CN200580048200.3
申请日:2005-12-21
Applicant: 东京座椅技术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N2/42 , A47C7/38 , B60N2/48 , B60R21/055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包括:具有一对侧部框架(6)的四边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5)、配置在上述侧部框架之间的多个座椅弹簧(34A、34B)、安装在上述座椅弹簧上的一张板状的柔性靠垫板(31)、设置在上述靠垫板的前侧的座椅靠垫(9)、设置在上述侧部框架附近的连杆机构(15、35)、连结在上述连杆机构(15)上的头枕(4),至少1个上述座椅弹簧(34B)的两端连结在上述连杆机构上,若上述座椅弹簧(34B)向后方移动,则使上述头枕向前方移动,其他的上述座椅弹簧(34A)的两端安装在上述侧部框架上。
-
公开(公告)号:CN101119870B
公开(公告)日:2013-06-12
申请号:CN200580048200.3
申请日:2005-12-21
Applicant: 东京座椅技术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N2/42 , A47C7/38 , B60N2/48 , B60R21/055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包括:具有一对侧部框架(6)的四边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5)、配置在上述侧部框架之间的多个座椅弹簧(34A、34B)、安装在上述座椅弹簧上的一张板状的柔性靠垫板(31)、设置在上述靠垫板的前侧的座椅靠垫(9)、设置在上述侧部框架附近的连杆机构(15、35)、连结在上述连杆机构(15)上的头枕(4),至少1个上述座椅弹簧(34B)的两端连结在上述连杆机构上,若上述座椅弹簧(34B)向后方移动,则使上述头枕向前方移动,其他的上述座椅弹簧(34A)的两端安装在上述侧部框架上。
-
公开(公告)号:CN101300152B
公开(公告)日:2011-06-08
申请号:CN200680040603.8
申请日:2006-08-30
Applicant: 东京座椅技术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座椅,将位于比就座者的后背上部靠向腰部后方的位置的近似四边形的一张板状缓冲板(31),通过上下并列设置的多个座椅弹簧(34)前后移动自如地安装到座椅靠背框架(5)上,前述上下并列设置的多个座椅弹簧(34)中的任意左右一对座椅弹簧(34B)的一端,分别与转动自如地设置于前述座椅靠背框架(5)的一对下部连杆机构(35)连接,由该座椅弹簧(34B)之间的缓冲板(31)构成使头枕(4)向前方移动的后撞感知部(40),前述座椅弹簧(34B)的另一端的连结部(39)直接安装于前述下部连杆机构(35)。
-
公开(公告)号:CN101300152A
公开(公告)日:2008-11-05
申请号:CN200680040603.8
申请日:2006-08-30
Applicant: 东京座椅技术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座椅,将位于比就座者的后背上部靠向腰部后方的位置的近似四边形的一张板状缓冲板(31),通过上下并列设置的多个座椅弹簧(34)前后移动自如地安装到座椅靠背框架(5)上,前述上下并列设置的多个座椅弹簧(34)中的任意左右一对座椅弹簧(34B)的一端,分别与转动自如地设置于前述座椅靠背框架(5)的一对下部连杆机构(35)连接,由该座椅弹簧(34B)之间的缓冲板(31)构成使头枕(4)向前方移动的后撞感知部(40),前述座椅弹簧(34B)的另一端的连结部(39)直接安装于前述下部连杆机构(35)。
-
公开(公告)号:CN116142125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111393472.4
申请日:2021-11-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R21/207 , B60N2/64 , B60N2/58
Abstract: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车辆用座椅,侧面气囊朝向横侧甚至朝向上侧膨胀时能够可靠地撕裂座椅靠背表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车辆用座椅1,具备:第一加固衬布6,设置于座椅靠背2的侧部5内;及,第二加固衬布7,在座椅靠背2的侧部5内,以从外侧重叠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加固衬布6。借由第一加固衬布6与第二加固衬布7,形成收容侧面气囊装置且下方开口的袋部16。袋部16具有加固衬布缝合部17,加固衬布缝合部17的第一加固衬布6与第二加固衬布7的端边部彼此缝合。加固衬布缝合部17在缝合构成座椅靠背2的表皮的座椅靠背表皮4的表皮彼此的表皮缝合部中,在第一加固衬布6重叠在一表皮且第二加固衬布7重叠在另一表皮的状态下,缝合表皮。
-
公开(公告)号:CN107719196B
公开(公告)日:2019-12-10
申请号:CN201710952289.0
申请日:2014-09-03
Applicant: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一种作为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通过简化的构成,降低在车辆受到冲击时施加于就座者的荷重的框架。座椅靠背框架(1)具备连结侧边框架(15)的连结线(21),连结线(21)的中央部分以面向车用座椅(S)的前方延伸的方式弯曲,在车辆后面冲击,就座者面向车用座椅(S)的后方移动时,该面向前方延伸的部分按压在就座者的背部中胸椎所处位置的部分,减少该部分的后方移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6976418B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610866778.X
申请日:2016-09-29
Applicant: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既能确保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性能又能抑制变形和错位的车用座椅。该车用座椅在衬垫材料的表面设置检测传感器(30),且在衬垫材料的表面形成有表皮拉入槽(1aa)和传感器通孔(1ad)。两个检测传感器(30)通过表皮拉入槽(1aa)相互配置在相反侧。各检测传感器(30)具备第1检测部(31)及第2检测部(32)和传送部,该第1检测部(31)及第2检测部(32)检测因就座者就座而发生变化的就座压力,该传送部用于构成检测信号的传送路线。传送部具有第1传送部(33)和第2传送部(34),该第1传送部(33)连结第1检测部(31)和第2检测部(32),该第2传送部(34)为了连结第1传送部(33)和接收部而穿过传感器通孔(1ad)并且延伸。第1传送部(33)与第2传送部(34)中穿过传感器通孔(1ad)的部分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715099A
公开(公告)日:2006-01-04
申请号:CN200510080407.0
申请日:2005-07-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N2/4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4228 , B60N2/809 , B60N2/88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头枕升起机构,其通过使用细且刚性低的传动部件,当车辆被追尾时能够使头枕灵敏升起。当车辆被追尾时安装在坐椅靠背(12)内部的受压靠板(22)就会向车体后方移动,随之波顿安全缆索(27)会将受压靠板的移动以拉伸负荷的形式传递给头枕升起机构(26),接着使头枕迅速升起从而起到约束乘员头部的作用。又因为波顿安全缆索只传递拉伸负荷故不会发生压曲现象,与使用杆型材料传递压缩负荷的情况相比较变得更加轻巧。又因为波顿安全缆索比较轻,就不必为了减轻其重量而勉强把受压靠板设置在靠近头枕升起机构的位置上,而可以设置在发生追尾时其能获得充分驱动力的最合适的位置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