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190921B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10524749.6
申请日:2021-05-14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F30/15 , G06F30/20 , G06Q10/04 , G06Q10/06 , G06Q50/30 , G01M17/007 , G06F111/08
Abstract: 一种用于智能汽车驾乘性能测试的自动评价方法及系统,通过在驾乘测试的过程中,组合若干车载传感器实时采集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利用机器人操作系统与真实场景下或仿真测试环境下的车辆进行通信,以此实现了实时的不同维度的自动量化评估,即先对场景和工况进行分割,再在特定场景下通过行为能力量表衡量智能汽车驾驶算法的的工况进行安全性、舒适性、交通协调性、交规匹配性,使用工况分割的数据对量表的打分进行优化,并使用可视化界面呈现。本发明能够使得智能汽车的驾乘性能测试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地对驾乘性能进行自动化评估,减少人工介入,降低成本,加快试验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657036B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110944134.9
申请日:2021-08-17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和物理模型的车辆动力学模拟实现方法,结合神经网络车辆参数模型与车辆动力学物理模型,将神经网络的输出作为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参数输入,得到基于神经网络和车辆动力学的混合车辆动力学模型,制定实车实验数据采集方案,经实验完成实车数据采集以训练混合车辆动力学模型,实现对车辆动力学特性的高精度建模和表征。本发明充分考虑物理规律和数据驱动优势,利用采集到的车辆状态数据用于车辆物理模型中未知参数的学习,将参数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准确的混合模型用于车辆动力学表征。
-
公开(公告)号:CN113657036A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110944134.9
申请日:2021-08-17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和物理模型的车辆动力学模拟实现方法,结合神经网络车辆参数模型与车辆动力学物理模型,将神经网络的输出作为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参数输入,得到基于神经网络和车辆动力学的混合车辆动力学模型,制定实车实验数据采集方案,经实验完成实车数据采集以训练混合车辆动力学模型,实现对车辆动力学特性的高精度建模和表征。本发明充分考虑物理规律和数据驱动优势,利用采集到的车辆状态数据用于车辆物理模型中未知参数的学习,将参数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准确的混合模型用于车辆动力学表征。
-
公开(公告)号:CN113190921A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110524749.6
申请日:2021-05-14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F30/15 , G06F30/20 , G06Q10/04 , G06Q10/06 , G06Q50/30 , G01M17/007 , G06F111/08
Abstract: 一种用于智能汽车驾乘性能测试的自动评价方法及系统,通过在驾乘测试的过程中,组合若干车载传感器实时采集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利用机器人操作系统与真实场景下或仿真测试环境下的车辆进行通信,以此实现了实时的不同维度的自动量化评估,即先对场景和工况进行分割,再在特定场景下通过行为能力量表衡量智能汽车驾驶算法的的工况进行安全性、舒适性、交通协调性、交规匹配性,使用工况分割的数据对量表的打分进行优化,并使用可视化界面呈现。本发明能够使得智能汽车的驾乘性能测试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地对驾乘性能进行自动化评估,减少人工介入,降低成本,加快试验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942441B
公开(公告)日:2016-10-05
申请号:CN201410171597.6
申请日:2014-04-25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一种复合材料技术领域的基于应力比影响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疲劳寿命评估方法,使用有限元技术进行结构响应计算。该有限元模型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建立考虑了拉压不对称性的umat子程序。通过进行不同应力比下的恒幅疲劳实验,建立了平均应力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寿命预测的影响机制方程,并推广到块载荷和谱载荷。本发明建立的寿命评估模型,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考虑了平均应力和变幅载荷的影响,其预测结果分散性小,准确度高,为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提供理论指导,能够解决现有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疲劳寿命仅采用试验方法造成的成本高、耗时长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950418B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410186012.8
申请日:2014-05-05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B60R19/03
Abstract: 一种碰撞冲力阻尼领域的汽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保险杠结构,本体与汽车的前纵梁相连,拖钩块与填充泡沫包覆于本体的内部,本体包括:两个对称位于后侧面的两侧且分别与汽车的前纵梁相连承载和传递牵引力的背板区域、位于前侧面用于抵抗低速碰撞压缩破坏的第一抗击区域、位于上侧面、下侧面和后侧面且三个面连续设置用于抵抗低速碰撞拉伸破坏的第二抗击区域、两个分别位于后侧面且分别连接一个背板区域和第二抗击区域用于实现拖钩块预埋的平台结构,以及位于两端部且各个侧面边界分别与背板区域、第一抗击区域和第二抗击区域相连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的吸收区域。本发明能够提高汽车的耐撞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942441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10171597.6
申请日:2014-04-25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一种复合材料技术领域的基于应力比影响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疲劳寿命评估方法,使用有限元技术进行结构响应计算。该有限元模型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建立考虑了拉压不对称性的umat子程序。通过进行不同应力比下的恒幅疲劳实验,建立了平均应力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寿命预测的影响机制方程,并推广到块载荷和谱载荷。本发明建立的寿命评估模型,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考虑了平均应力和变幅载荷的影响,其预测结果分散性小,准确度高,为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提供理论指导,能够解决现有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疲劳寿命仅采用试验方法造成的成本高、耗时长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950418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410186012.8
申请日:2014-05-05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B60R19/03
Abstract: 一种碰撞冲力阻尼领域的汽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保险杠结构,本体与汽车的前纵梁相连,拖钩块与填充泡沫包覆于本体的内部,本体包括:两个对称位于后侧面的两侧且分别与汽车的前纵梁相连承载和传递牵引力的背板区域、位于前侧面用于抵抗低速碰撞压缩破坏的第一抗击区域、位于上侧面、下侧面和后侧面且三个面连续设置用于抵抗低速碰撞拉伸破坏的第二抗击区域、两个分别位于后侧面且分别连接一个背板区域和第二抗击区域用于实现拖钩块预埋的平台结构,以及位于两端部且各个侧面边界分别与背板区域、第一抗击区域和第二抗击区域相连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的吸收区域。本发明能够提高汽车的耐撞安全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