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汽车连杆控制臂屈曲台架试验的标准件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9864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714606.1

    申请日:2024-11-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校准汽车连杆控制臂屈曲台架试验的标准件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件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设计标准件具备与实际零件相同的连接装配的接口;S2、设计标准件具备重复使用的属性;S3、设计标准件具备变形可监测属性;S4、设计标准件具备应变可监测属性。本发明通过标准件来校核台架。所述标准件可以反映出台架搭建的一致性、稳定性,加载装置是否正常。所述标准件设计方法可以确保每次搭建的台架都是正确且稳定的,保证每一轮台架试验的前置条件都是统一的,且确保每一轮台架试验的有效性。

    双电磁阀式半主动电控减振器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21455A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411740458.0

    申请日:2024-11-29

    Inventor: 陈银山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电磁阀式半主动电控减振器,其包括:储油缸和工作缸,所述工作缸套设固定在所述储油缸内,所述工作缸和所述储油缸之间形成相互隔离的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安装在所述工作缸内,所述活塞组件将所述工作缸内空间分为相互隔离的复原腔和压缩腔;辅助缸,所述辅助缸安装在所述储油缸的外侧,所述辅助缸的底部开设有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相连。本发明取消了现有产品中的复原中间腔和下工作腔,使得结构更为简化。一个行程只有一个阀系(复原或压缩)和电磁阀工作液体单向流动,阻尼力的形成因素单一,系统的鲁棒性高。

    双电磁阀式半主动液压减振器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728894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1030510.3

    申请日:2024-07-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电磁阀式半主动液压减振器及其控制方法,其包括减振器外筒、连杆、活塞阀总成、内置电磁阀和外置电磁阀,减振器外筒的外部设置有一中间腔,活塞阀总成安装在减振器外筒内,连杆的一端部与活塞阀总成连接,另一端部由减振器外筒向外穿出;内置电磁阀安装在连杆上,通过内置电磁阀的电流调节实现双电磁阀式半主动液压减振器的复原力控制;外置电磁阀安装在中间腔上,通过外置电磁阀的电流调节实现双电磁阀式主动液压减振器的压缩力控制。本发明可以实现减振器拉伸和压缩行程独立的阻尼控制,为车内乘员提供更优的舒适感和出色的操控体验,且在布置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活性,简便工艺,提高结构可靠性。

    双缸式制动副缸机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740777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1510810904.5

    申请日:2015-11-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缸式制动副缸机构,应用于串联式机电助力机构中,所述双缸式制动副缸机构包括:中空的外壳体;制动副缸固定在所述外壳体内,且所述制动副缸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一第一腔室;副缸活塞可滑动地嵌设在所述制动副缸内,所述制动副缸端盖密封连接在所述副缸活塞的外端部;且所述副缸活塞的外端部连接一踏板推杆,所述踏板推杆的一端与所述副缸活塞连接,另一端穿出所述制动副缸端盖;副缸内活塞可滑动地嵌设在所述副缸活塞和所述制动副缸之间;所述制动副缸上开设有一进油孔和一回流孔,所述进油孔和所述回流孔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制动副缸的内部。本发明将成本进一步降低,可靠性得到提高。

    管状弯拱形横梁局部热处理工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42966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211573669.0

    申请日:2022-1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状弯拱形横梁局部热处理工艺方法,其采用了局部感应淬火工艺和炉腔整体回火工艺;局部感应淬火工艺包括:根据横梁与加强板焊接的位置来确定需局部感应淬火的区间段;对横梁进行感应器设计;加热过程中不断调整的相对位置,保持横梁各处加热的均匀性;通过淬火冷却液的浓度,喷水压力、流量以及时间等来调节淬火冷却速度;炉腔整体回火工艺包括:对局部感应淬火后的横梁分别进行不同的整体回火工艺,回火完成后,横梁取出空冷;冷至室温后,在横梁的原淬火段取拉伸样,进行力学性能检测。本发明通过控制程序参数,可自由分段选择需淬火的区域和调节淬火温度。感应淬火热处理工艺更加节能和环保,能降低扭力梁的生产成本。

    材料表面极限接触强度的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26940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1811102095.2

    申请日:2018-09-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材料表面极限接触强度的测试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安装待测试件和连接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测试装置和所述待测试件的调试工作;步骤S2、通过所述测试装置向所述待测试件施加向下载荷力;步骤S3、对待测试件分级增加载荷,每级5KN‑10KN,加载速率为100‑500N/s;步骤S4、通过测量并计算获取所述待测试件的极限接触压强PG。本发明材料表面极限接触强度的测试方法通过研究对材料表面极限接触强度的测试,能够较正确地测定材料表面极限接触强度,通过不断的验证,这种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

    麦弗逊式前置悬架总成制动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89340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210321761.1

    申请日:2022-03-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麦弗逊式前置悬架总成制动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所述麦弗逊式前置悬架总成制动试验装置包括待测样品部分、惯量台主轴、电动缸装载总成、试验夹具电动缸固定总装和试验夹具样品总装,所述待测样品部分的第一端部与所述惯量台主轴连接,第二端部与所述电动缸装载总成连接,第三端部与所述试验夹具样品总装连接,所述试验夹具电动缸固定总装安装在所述试验夹具样品总装上,且所述电动缸装载总成固定在所述试验夹具电动缸固定总装上。本发明拟定了结合1/4前悬制动总成和转向横拉杆试验装置,装置设计时拟定实车姿态,设计简单,制造便利,安装方便,试验方法可单独考核制动工况下麦弗逊式前悬架角总成的制动疲劳强度。

    半封闭式扭力梁及其成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37073A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210190395.0

    申请日:2022-0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封闭式扭力梁及其成型方法,包括横梁本体,横梁本体包括左端部、右端部、左过渡区、右过渡区和中间部分,左过渡区和右过渡区分别安装在中间部分的左右两端,左端部安装在所述左过渡区的外端部,右端部安装在右过渡区的外端部;中间部分采用开口截面,左端部和右端部均采用闭合截面,左过渡区和右过渡区采用平顺曲面将中间部分的开口截面过渡到左端部、右端部的闭合截面。本发明具有较高的扭转刚度和耐久性能,并且能够有效的避免行驶噪音问题,还能够在产品设计上通过局部形状优化调整扭转刚度,从而可以采用一种柔性化的加工方式生产不同扭转刚度的扭力梁。

    电子驻车执行机构的振动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12011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106697.7

    申请日:2021-09-22

    Inventor: 赵飞 盛云 周宇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驻车执行机构的振动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所述振动检测系统包括检测工作台、待测样件、伺服电机模拟负载、传感器压装装置和振动传感器,所述伺服电机模拟负载安装在所述检测工作台上,且能够沿所述检测工作台上下升降,所述待测样件布置在所述伺服电机模拟负载的上端,所述检测工作台上设置有夹紧装置,通过所述夹紧装置将所述待测样件夹紧在所述检测工作台上方。本发明根据电子驻车执行机构的实际工作原理,制定了符合其特点的有效振动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地振动检测,检测结果更为精准。通过伺服电机的负载扭矩变化曲线,实现对模拟驻车制动负载。

    前束自调扭梁后桥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844225A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申请号:CN202110738434.1

    申请日:2021-06-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前束自调扭梁后桥,其包括后桥焊接总成、车轮支架、车轮支架安装板、前衬套、后衬套和球销,所述车轮支架安装板固定在所述后桥焊接总成的端部,所述前衬套和所述后衬套分别压入所述车轮支架的左右两侧部,所述球销压入所述车轮支架的上部,所述车轮支架通过所述前衬套、所述后衬套和所述球销与所述车轮支架安装板装配为一体。本发明通过对后桥进行改进,可以大幅提高车辆操纵稳定性,改善转向响应以及后悬的乘坐舒适性,使前后悬的硬度得到更好的平衡。所述前束自调扭梁后桥可以提高舒适性,提高操纵稳定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