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功率超短激光脉冲对比度测量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535201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510000961.7

    申请日:2015-01-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功率超短激光脉冲对比度测量装置。所述的测量装置中,在高功率激光脉冲入射方向上依次设置半波片、扩束镜、分束镜Ⅰ,在分束镜Ⅰ的透射光路上设置延迟调节器,在分束镜Ⅰ的反射光路上依次设置凸透镜Ⅰ、限幅器、凸透镜Ⅱ;从延迟调节器出射的平行光与从凸透镜Ⅱ出射的平行光并行进入和频晶体,由和频晶体产生的倍频光经柱状凸透镜会聚,会聚光经分束镜Ⅱ、分束镜Ⅲ沿水平方向分成左、中、右三路,经不同衰减后进入各自的光电探测器采集,获得对比度信息。本发明灵敏度高,测试动态范围宽。

    一种板条激光放大器及其激光输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362495A

    公开(公告)日:2015-02-18

    申请号:CN201410616306.X

    申请日:2014-11-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条激光放大器及其激光输出方法,包括种子激光模块、泵浦模块、增益介质模块、双色镜模块,所述泵浦模块、双色镜模块、增益介质模块并列设置,所述种子激光模块设于所述并列设置的模块一侧,还包括扩散准直模块,所述增益介质模块包括激光晶体和2块冷却热沉,所述激光晶体为掺杂激光晶体与2块非掺杂激光晶体无胶键合在一起,所述激光晶体的厚度为0.5-1.5mm,本发明利用超薄板条结构的键合激光晶体作为激光放大器的增益介质,采用扩散准直模块达到双程放大,减少了激光晶体的热效应,增强了激光晶体表面损伤阈值,增加了激光增益提取效率,可以获得高输出功率、高光束质量的连续或脉冲激光放大输出。

    一种板条激光放大器及其激光输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332807A

    公开(公告)日:2015-02-04

    申请号:CN201410616282.8

    申请日:2014-11-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条激光放大器及其激光输出方法,包括增益介质模块、泵浦模块,还包括反射镜模块,所述反射镜模块包括两个反射镜,位于增益介质模块左右两侧,所述泵浦模块位于增益介质模块前后两侧;所述激光晶体厚为0.5-1.5mm,所述的激光晶体包括一个掺杂激光晶体和两个非掺杂激光晶体,所述两个非掺杂激光晶体分别无胶键合于掺杂激光晶体的两个长高面上,与掺杂激光晶体并列设置;种子激光以一定角度入射到激光晶体后,在反射镜之间来回反射,同时穿过反射镜之间的激光晶体,最终输出功率放大的激光。本发明利用超薄板条结构的键合激光晶体作为激光放大器的增益介质;减少了激光晶体的热效应,增加了增益介质的增益效果;可以获得高输出功率、高光束质量的连续或脉冲激光放大输出。

    一种光机组件面形在位检测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68978B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66424.6

    申请日:2025-0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机组件面形在位检测装置及方法,属于光学精密检测技术领域,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对光机组件进行在位监控装调过程中进行面形畸变检测的问题。装置中激光器产生的激光依次经光束隔离器、分光棱镜、准直镜A后入射至待测光机组件并产生反射,待测光机组件的反射光经准直镜A后入射至分光棱镜并产生反射,分光棱镜的反射光经由带孔光屏、准直镜B、相位板后入射至CCD相机;CCD相机与计算机系统连接,CCD相机记录的光斑图将被输入计算机系统,用于面形在位检测。该方法通过相位板对待测样品的反射光进行调制,采用基于光场衍射迭代的相位重构算法实现样品面形重构。其具有测量精度高、不需要参考平面、抗振能力强等优点。

    一种用于涉氚光学元件离子束刻蚀的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15256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468256.9

    申请日:2024-04-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涉氚光学元件离子束刻蚀的装置及方法,包括真空刻蚀腔室、取放样小门、负压抽风系统、离子束刻蚀设备和控制系统;真空刻蚀腔室的内壁内侧设置有防氚内衬,取放样小门设置于真空刻蚀腔室舱门上,负压抽风系统用于使真空刻蚀腔室内产生负压环境,离子束刻蚀设备设置于真空刻蚀腔室内,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离子束刻蚀设备对光学元件进行刻蚀处理;本发明可用于涉氚元件的离子束刻蚀,不会因氚的特殊性质导致真空刻蚀腔室材料发生断裂韧性下降甚至失效,安全可靠。可有效避免打开腔室舱门时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有效保护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无需对真空刻蚀腔室内壁进行频繁清洁,避免人员清洁导致的放射性接触,同时保持的设备长期运行下的低放射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