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
    7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025621B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1680049505.4

    申请日:2016-08-26

    Abstract: 一种空调系统,具备热泵(12)、供第一液体介质循环的第一液体介质回路(14)、供第二液体介质循环的第二液体介质回路(16)、热源(22、58)、连接切换装置(19、68)以及控制装置(20)。第二液体介质回路相对于第一液体介质回路独立地设置。连接切换装置对是否使热源与第二液体介质回路连接进行切换。热泵的制冷剂散热部(26)包含液体加热器(27),该液体加热器通过使第一液体介质与制冷剂热交换而使制冷剂的热向第一液体介质移动。另外,热泵的液体冷却器(35)通过使第二液体介质与制冷剂热交换而使第二液体介质的热向制冷剂移动。控制装置基于与第一液体介质回路、第二液体介质回路、热源、热泵的任一项的热关联的热关联物理量而在连接切换装置进行是否使热源与第二液体介质回路连接的切换。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7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690221B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1780053922.0

    申请日:2017-08-02

    Abstract: 工作流体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中循环。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吸热部(14),该吸热部通过使工作流体从对象设备(12)吸热而使该工作流体蒸发;以及散热部(16),该散热部配置于该吸热部的上方,并且通过使工作流体散热而使该工作流体冷凝。并且,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去路部(18),该去路部形成有使工作流体从该散热部向吸热部流动的去路流通路(18a);以及回路部(20),该回路部形成有使工作流体从吸热部向散热部流动的回路流通路(20a)。并且,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气泡产生部(22),该气泡产生部在储存于吸热部内的液相的工作流体中产生气泡(14e);以及控制装置(24)。当在由散热部、去路部、吸热部、回路部构成的流体循环回路(26)中循环的工作流体的循环流量是规定流量(Q1)以下时,该控制装置使所述气泡产生部产生所述气泡。

    制冷循环装置
    7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065866A

    公开(公告)日:2020-04-24

    申请号:CN201880055683.7

    申请日:2018-08-02

    Abstract: 在制冷循环装置中,在使制冷剂流入到室内蒸发器(16)并由室内蒸发器对送风空气进行冷却的运转模式下,预先设定由机械机构构成的冷却用膨胀阀(15a)的节流开度特性,以使室内蒸发器的出口侧的制冷剂成为气相状态。在将由室外蒸发器(18)从外气吸热的热作为热源来对送风空气进行加热的运转模式下,预先设定由机械机构构成的吸热用膨胀阀(15b)的节流开度特性,以使室外蒸发器的出口侧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由此,在对送风空气进行加热的运转模式下,抑制冷冻机油滞留在室外蒸发器内的情形发生。能够在不导致循环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根据运转模式适当地调整从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的状态。

    制冷循环装置
    75.
    发明公开
    制冷循环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1033145A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申请号:CN201880049061.3

    申请日:2018-07-05

    Inventor: 加藤吉毅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压缩机(11)、加热部(12、30)、高级侧减压部(13)、气液分离部(14)、制冷剂分支部(17)、第一减压部(19)、第一蒸发器(20)、第二减压部(23)、第二蒸发器(24)。压缩机具有中间压端口(11b),该中间压端口使循环内的中间压制冷剂流入并与压缩过程的制冷剂合流。气液分离部对被高级侧减压部减压后的中间压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将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向中间压端口引导。制冷剂分支部使被气液分离部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的流动分支。在冷却热交换对象流体的冷却模式下,切换到使低压制冷剂从制冷剂分支部流向第一蒸发器的制冷剂回路,在加热热交换对象流体的加热模式下,切换到使低压制冷剂从制冷剂分支部流向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回路。

    制冷循环装置
    7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998198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880050700.8

    申请日:2018-07-09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10)具有:第一热交换部(20),该第一热交换部将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作为热源对热交换对象流体进行加热;减压阀(13),该减压阀使制冷剂减压;热介质蒸发器(15),该热介质蒸发器使被减压后的制冷剂与低级侧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发热装置(34),该发热装置配置于低级侧热介质循环回路(30)而对低级侧热介质进行加热;第二热交换器(39),该第二热交换器将由发热装置(34)加热后的低级侧热介质作为热源对热交换对象流体进行加热;流量调节阀(35),该流量调节阀对低级侧热介质流入热介质蒸发器(15)的流量和低级侧热介质流入第二热交换器(39)的流量进行调节;以及流量控制部(50c),该流量控制部对流量调节阀(35)的工作进行控制。

    制冷循环装置
    7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997369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880049877.6

    申请日:2018-07-05

    Inventor: 加藤吉毅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压缩机(11)、加热用散热器(12)、热介质用散热器(13)、减压部(14)、蒸发器(15、73)、散热量调整部(44、18)。加热用散热器使高压制冷剂具有的热量向热交换对象流体散热。热介质用散热器使高压制冷剂具有的热量向高温侧热介质散热。减压部使加热用散热器和热介质用散热器的下游侧的制冷剂减压。蒸发器使被减压部减压后的制冷剂通过吸收热交换对象流体具有的热量而蒸发。散热量调整部调整高压制冷剂在加热用散热器中向所述热交换对象流体散热的散热量。散热量调整部在加热热交换对象流体的加热模式下,使加热用散热器中的散热量与热介质用散热器中的散热量相比增加,在冷却热交换对象流体的冷却模式下,与在加热模式下相比,使加热用散热器中的散热量减少。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7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690223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780055499.8

    申请日:2017-08-02

    Abstract: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具备:在温度调节对象设备(BP)的冷却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并且在温度调节对象设备的预热时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的设备用热交换器(12);以及使气态的工作流体冷凝的冷凝器(14)。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将在设备用热交换器中蒸发形成的气态的工作流体向冷凝器引导的气体通路部(16);以及将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液态的工作流体向设备用热交换器引导的液体通路部(18)。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对存在于设备用流体回路(10)的工作流体进行加热的加热部(20);以及对存在于设备用热交换器的内部的工作流体的液体量进行调节的液体量调节部(30)。设备用热交换器包含与温度调节对象设备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位(121)。液体量调节部对存在于设备用热交换器的内部的工作流体的液体量进行调节,使得在温度调节对象设备的预热时,与冷却时相比,热交换部位的内侧的气态的工作流体的占有率增大。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7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690221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780053922.0

    申请日:2017-08-02

    Abstract: 工作流体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中循环。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吸热部(14),该吸热部通过使工作流体从对象设备(12)吸热而使该工作流体蒸发;以及散热部(16),该散热部配置于该吸热部的上方,并且通过使工作流体散热而使该工作流体冷凝。并且,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去路部(18),该去路部形成有使工作流体从该散热部向吸热部流动的去路流通路(18a);以及回路部(20),该回路部形成有使工作流体从吸热部向散热部流动的回路流通路(20a)。并且,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气泡产生部(22),该气泡产生部在储存于吸热部内的液相的工作流体中产生气泡(14e);以及控制装置(24)。当在由散热部、去路部、吸热部、回路部构成的流体循环回路(26)中循环的工作流体的循环流量是规定流量(Q1)以下时,该控制装置使所述气泡产生部产生所述气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