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月面高温环境用水升华热排散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937927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212605.7

    申请日:2021-0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月面高温环境用水升华热排散系统,该水升华热排散系统包括两级并联设置的升华换热装置;工质贮存装置内部由隔膜分隔形成贮气腔和贮液腔;第一升华换热装置和第二升华换热装置;在主管路中安装有并联设置的第一流通控制组件和第二流通控制组件;在第一支管路中安装有第三流通控制组件、第一压力监测组件和第一压力调节组件;在第二支管路中安装有第四流通控制组件、第二压力监测组件和第二压力调节组件;第一升华换热装置和第二升华换热装置可串联用作流体回路的一级热沉和二级热沉;流体回路中安装有多个测温元件。上述水升华热排散系统能够确保水升华散热在月面的长期稳定运行、高温启动和重力环境的适应性。

    一种瞬时高热流密度散热两相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25495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1066267.2

    申请日:2020-0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瞬时高热流密度散热两相系统控制方法,使用本发明能够利用多控制回路联合控制的方式对蒸发温度、工质过冷度、供液温度进行控制,达到瞬时高热流密度流动沸腾高效散热,同时保障系统在瞬时高热流冲击下的稳定性。本方法针对泵驱两相流体回路系统进行控制,由该系统分别构建蒸发温度控制回路、过冷度控制回路以及供液温度控制回路。蒸发温度控制回路的被控对象为储液器压力,目标为P0。过冷度控制回路的被控对象为冷凝器温度,目标为T2,供液温度控制回路的被控对象为预热器,由设置在蒸发器上游的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得到供液温度T1。若T1小于T0,增大预热器加热量为Q;当T1等于T0时,维持预热器加热量不变。

    一种基于实际产品的复杂传热构件界面换热系数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85151A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10996309.6

    申请日:2020-09-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实际产品的复杂传热构件界面换热系数确定方法。首先,建立包含复杂部件的真实热分析模型,根据初步仿真分析结果,确定施加功率Q的大小和位置。根据温度场的预期结果和测点的可实施性,确定测点a、b的位置。针对不同的界面换热系数h,进行分析计算后,得到函数h=f(dT)。对测点的位置进行复核,若h的测量误差±dh满足g(dT)×ΔT>dh,则可在此基础上开展实验,测得真实传热量Q0、真实温差dT0,将dT0代入公式:dT=dT0/Q0×Q,再将dT代入函数h=f(dT),得到界面换热系数h的值,就此推得界面换热系数;若h的测量误差±dh不满足g(dT)×ΔT>dh,则重新选择测点位置,并依次重复下面的步骤,直到满足条件为止。

    储液器、控温装置及泵驱两相流体回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229105A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2011099820.2

    申请日:2020-10-1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热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液器、控温装置及泵驱两相流体回路系统,包括壳体、换热件、加热件和测温件;所述壳体具有内腔,所述换热件、所述加热件和所述测温件安装于所述内腔中,所述换热件用于供工质流通和冷热工质换热;在所述壳体上还形成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工质入口和工质出口。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泵驱两相流体回路系统中需要储液器控温随目标温度的波动有快速响应的能力,提供一种储液器、控温装置及泵驱两相流体回路系统。

    一种蒸发器及蒸发器的加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97630A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2011033410.8

    申请日:2020-09-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天器及地面其它电子设备的散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发器及蒸发器的加工方法。蒸发器包括壳体、毛细芯和盖板;壳体为槽体结构,槽体结构的两端贯通;盖板在壳体的槽口,用于对壳体进行封盖;槽体结构的内部填充有毛细芯。蒸发器的加工方法为将壳体加工为槽体结构,槽体结构的槽口位于壳体的最大侧面上,毛细芯粉末从槽体结构的槽口压结入壳体内,通过盖板将压结槽口封闭。本发明将壳体设置为槽体结构,从槽口向壳体内部压结毛细芯,压结的深度较小,不需要反复压结,即毛细芯的压结为一体成型,解决了由于分次压结造成的芯体出现分层界面问题,避免在分层处在毛细芯内形成大孔径通道,进一步保证了毛细芯的整体毛细力。

    同轴型脉冲管制冷机冷端及基于该冷端的制冷机

    公开(公告)号:CN109237830B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1710913496.5

    申请日:2017-09-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轴型脉冲管制冷机冷端及基于该冷端的制冷机,能够减小气体在冷端转向流动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同时兼具高效气‑固换热、高效固‑固导热和低流动损失的能力。本发明的装置在流动与换热过程中,将冷端气流分散成了三股,分别通过不同的路径缓冲后流进或者流出脉冲管,避免了气流直接从冷端换热器转向180度而进入脉冲管内部,能够有效降低冷端流动损失;将狭缝式结构的冷端换热器和冷头集成为一体,在增强气‑固换热能力的同时,实现了换热器向与冷端连接的负载的高效传热,能够增强整体传热能力,大幅度提升制冷机性能。在冷端采用多孔介质结构的第一冷端导流器和第二冷端导流器对气流进行缓冲和导向,能够有效避免引入额外的冷端空体积。

    环路热管性能的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2014422A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2011135491.2

    申请日:2020-10-2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环路热管性能的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确定待检测环路热管的多个性能检测维度;针对每一个性能检测维度,基于确定出的待检测环路热管中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设置结构,以及每个部件的外表温度;构建在该性能检测维度下的模拟微重力检测环境;在模拟微重力检测环境下,检测待检测环路热管在每一个性能检测维度下的性能,确定出待检测环路热管的异常性能。这样,根据待检测环路热管的性能检测维度,构建对应的模拟微重力检测环境,在模拟微重力检测环境下对待检测环路热管的性能进行检测,可以确定出待检测环路热管在模拟微重力检测环境下的性能,有助于提高待检测环路热管性能检测的准确率。

    基于增材制造的相变储能装置点阵夹层结构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42014B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710908775.2

    申请日:2017-09-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增材制造的相变储能装置点阵夹层结构的设计方法,属于航天器轻量化多功能结构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方法考虑了增材制造工艺约束,通过宏微观结合的手段,可快速设计出满足增材制造要求的一体化结构。所设计的相变储能装置结构内部为三维网络结构,实现轻量化设计和内部连通,较传统结构减重60%以上;采用特定结构的稀疏点阵胞元和致密点阵胞元配合填充,避免出现悬臂杆件以实现两种胞元之间无缝拼接,而且避免顶部结构的坍塌;另外,所述设计的相变储能装置结构不存在焊接导致的强度问题,在航天器轻量化多功能结构设计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热泵系统用无油线性压缩机

    公开(公告)号:CN111561437A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2010257746.6

    申请日:2020-04-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泵系统用无油线性压缩机,包括:汽缸、汽缸架、直线电机组件、吸气阀片、排气阀总成及壳体;两个汽缸架的法兰盘端对称安装在汽缸的两端;两个相同的直线电机组件分别对应安装在两个汽缸架的中心筒外部;两个所述吸气阀片的外缘分别固定在两个活塞的相对端;所述排气阀总成安装在排气腔内;两个壳体分别安装在两个直线电机组件的外部,且壳体的开口端固定在汽缸架的法兰盘的外缘上;本发明直接由两个对置布置的直线电机组件驱动活塞做往复运动,提高了压缩机的压缩效率;且两个活塞的对置运动可抵消大部分振动,整机振动量更小;采用无油运行可避免润滑油引起的系统性能、可靠性及使用场景的限制,大大增加其使用范围。

    一种基于流道可控设计的芯壳一体式平板热管及成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86733A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2010200565.X

    申请日:2020-03-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流道可控设计的芯壳一体式平板热管及成型方法,平板热管包括壳体、毛细芯及充液管;毛细芯为平板结构,上表面和下表面具有对称的凸台,凸台的分布位置根据热源位置设计;壳体将毛细芯包裹在内,并与上、下表面的凸台及毛细芯四周表面直接接触,在壳体内形成导向蒸汽流道;充液管位于壳体外,且与所述导向蒸汽流道连通;壳体、毛细芯及充液管一体成型形成平板热管。本发明可根据热源位置优化导向蒸汽流道布局,进行适应性散热设计,成型方法生产工序简单。

Patent Agency Ranking